馬志國
心靈困擾:我特別害怕過白天
安穎是一個大四女孩,馬上就要畢業了,正是人生充滿希望的時候。可是,她卻說自己就要精神崩潰了。
初見面,只見安穎愁眉不展,臉上沒有一點年輕人該有的陽光,剛剛落座就要流淚了。她努力地調整著自己的情緒,終于稍微平靜了一些,沒想到開口卻是:“我現在特別害怕過白天……”
我問:“有人害怕夜晚,可你卻害怕白天,為什么呢?”
安穎眉頭又皺了起來:“白天總要面對各種現實問題,可我看什么都很悲觀、消極,我感覺這幾年大學白過了,到了晚上可以暫時逃避,可是,白天必須得面對,所以,我就怕過白天……”
“能具體說說嗎?”
“比如兩天前,我又一次掉進消極、悲觀的旋渦,我真的受不了了,甚至連呼吸都不行了,就和您聯系,向您求救了。”
“是怎么回事?”
“我正在準備考研,每天身心交瘁。兩天前,忽然感覺自己還是什么也不會,感覺這幾個月功夫白費了,甚至感覺這四年大學都白念了,越想越悲觀,越想越消極,越想越失敗……”
“都有什么失敗經歷?”
“這眼看就要考試了,我還什么也沒學會,這還不是失敗嗎?真要失敗了,怎么對得起父母?怎么面對同學和老師?”
“還有什么失敗經歷?”
“還有嗎?還有什么失敗?”
“我的人際關系很失敗。我不會和人相處,沒有幾個朋友,我這個樣子,誰會喜歡我?別人一定會看不起我。這樣的人將來怎么能行?”
我笑了:“替你做個總結就是:什么都很失敗。”
安穎不好意思地笑了:“還不失敗嗎?”
“我們先不說一個人是否會什么都失敗,單說你的這些所謂的失敗,其實,都是自己想象出來的,對嗎?”
心理探究:都是第二反應惹的禍
這回安穎沒有了笑容:“您說得對。可我為什么總把自己想得很失敗呢?”
安穎總是把自己想得很失敗,應該說都是第二反應惹的禍。
什么是第二反應?比如,開大會要當眾發言,多少會感到緊張焦慮,這是誰都一樣的。但是,后面就不一樣了:有人就想:這么一件事都感到緊張焦慮,真無能,真沒出息!于是感到失敗,于是更加緊張焦慮,結果可能會真的很失敗;有人卻想:大會上當眾發言,又不是在家里躺在沙發上看電視,那么多人不緊張才怪呢!有點緊張焦慮是正常的。于是毫無失敗之感,焦慮淡化則信心更足,結果可能會成功。這里,最初的為當眾發言感到緊張焦慮,叫作原生反應,也就是第一反應。后面不同的人對緊張焦慮的不同反應,叫作次生反應,也就是第二反應。
就是說,現實生活帶來的焦慮、緊張、煩惱、痛苦,種種不如意,誰都會有,而怎樣看待這些不如意,就因人而異了。總之,第一反應是人所共同的,人所不同的是第二反應:有人的第二反應是消極的,有人的第二反應是積極的。
安穎開始了反思:“為什么我總是做出消極的第二反應呢?”
“問得好,這正是問題的關鍵。”我肯定地說,“對第一反應,之所以人們有不同的第二反應,是由人的思維習慣決定的。有人習慣于消極思維,有人習慣于積極思維。習慣于消極思維的人,他的思維方向總是向著陰暗的一面,哪怕在機會中,也總是看到憂患,哪怕是在陽光中,也總是看到陰影。于是,他心里總是充滿失望。習慣積極思維的人,他的思維方向總是朝向光明的一面,哪怕在憂患中,也總能看到機會,哪怕是在陰影中,也總是看到陽光。于是,他心里總是充滿希望。所以,有人把這種積極思維叫作陽光思維。”
安穎領悟道:“我知道了,我就是習慣消極思維的人,所以,我總感到什么都失敗,總是看不到陽光,眼前都是黑暗。”
“說得非常好。”我肯定地說,“黑夜沒有陽光也就罷了,白天本該是陽光燦爛的,你眼里看到的卻都是黑暗,你又必須面對,所以,你害怕過白天。”
心理對策:學會陽光思維
“那我該怎么辦呢?”安穎立刻提出了這樣的問題。
“找到病根,辦法也就找到了。”我說,“那就是學會陽光思維,養成積極思維的習慣,來重新看待自己的生活。我們現在就試試,好不好?”
安穎很愿意嘗試。為了給安穎具體的指導,我們以前面安穎感到失敗的問題為例,現場嘗試了轉換思維方式,進行積極思維練習。下面是在我的引導下,安穎對這些問題新的積極思維。
對考研問題:考研誰都會有擔心,誰都會有壓力,沒壓力哪有動力?至于結果,成功不用說了,萬一不成,這么長時間的準備,也一樣有收獲。如果明年再考,也就多一份成功的可能了;如果不考了,也提高了自己的專業水平和就業能力。更何況,現在還有時間準備,還是有希望的。
對人際問題:雖然我不太會交際,但是,我并不讓人討厭,而且我也有朋友。其實,我也知道,沒有人看不起我,是我看不起我自己,一旦我學會了積極思維,學會喜歡自己,大家會更加喜歡我,我的人緣會更好。
交流至此,安穎笑了,臉上有了陽光。我知道,是安穎的心里有了陽光。
這就是積極思維的妙處。我建議安穎回去繼續進行陽光思維練習,慢慢形成這種思維習慣,習慣于不管什么時候都往好處想。這樣,心里就會永遠有陽光。心里永遠有陽光的人生,哪里還有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