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韓軍 孫筱和 秦嶺
摘要:為貫徹落實國家“網絡強國”、“制造強國”及“新型基礎設施”等相關戰略部署,深入推進實施《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總體方案》等政策,上海市通信管理局聯合臨港新片區管委會聯合編制了《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通信基礎設施專項規劃(2020-2025)》。作者作為《規劃》主要編寫者,在編制過程中重點聚焦臨港新片區先行啟動區,按照“整體規劃、遠粗近細”原則,勾勒出未來六年通信基礎設施發展藍圖,以指導新片區加快推進新基建,打造數字經濟底座,助力構建更具國際市場影響力的現代化新型智慧城市樣板。
關鍵詞: 5G;新基建;工業互聯網;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互聯網數據中心;基站
一、編制背景和戰略前瞻性定位
以習近平總書記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按照世界眼光、國際標準、中國特色的發展策略,加快構建高速、智能、敏捷、安全的標桿性新型信息通信網絡。
《關于促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臨港新片區高質量發展實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見》50條提出“最高標準、最好水平”的要求,新一代信息通信基礎設施體系在新片區產業發展中如同戰略導彈的頭部,要充分發揮其引導、引信、戰斗部的作用。
發揮對新片區信息通信發展示范區的引導作用。利用六年新基建的持續建設,率先實現5G移動網絡、家庭千兆接入能力和商務樓宇萬兆接入能力全覆蓋,助力上海成為亞太新一代信息通信樞紐。
發揮對產業融合的引信作用。利用新基建,加快人工智能賦能,支持人工智能技術、5G、物聯網、云計算與新片區集成電路、生物醫藥、航空航天、高端裝備等重點產業深度融合,打造國際尖端的制造能力,實現制造強國夢。
發揮對新在線經濟爆炸式增長的戰斗部作用。利用新基建與現代服務業、生產制造業的融合,集聚數字創新型企業,實現“在線、智能、交互”的新業態新爆炸式增長。
二、規劃目標
到2022年,初步構建具有臨港特色的新型通信基礎設施架構,實現4G全域覆蓋、5G規模部署,千兆光網普及率達到30%,并新增一處海纜登陸局;云數據中心機架數達到5萬;物聯網終端連接數不少于4萬,智慧桿塔不少于0.7萬;打造5個以上“5G+工業互聯網”內網建設標桿。到2025年,全面建成5G與新一代信息通信技術集成創新的通信基礎設施體系,實現千兆以上寬帶用戶占比60%、萬兆用戶占比10%、5G全域覆蓋;建成國際互聯網數據專用通道;云數據中心機架數達9萬,邊緣云數據中心7個;物聯網連接數不少于10萬,智能桿塔不少于1.5萬;“5G+工業互聯網”內網應用開始普及。
三、規劃方案
結合新片區智慧城市、工業互聯網、現代服務、公眾通信等領域需求,統籌推進通信基礎設施規劃建設,并對空間承載設施進行布局規劃。
(一)助力打造上海新一代信息通信樞紐。一是構建亞太信息通信樞紐港。加快推進SJC2等國際海纜建設,推動登陸站資源共建共享,試點登陸站內轉接,提升亞太乃至全球通達能力。積極申請建設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離岸數據中心,優化網絡互聯生態環境。健全配套政策法規,提升國際信息資源吸納匯聚能力。二是建設長三角區域連接樞紐。隨滬通鐵路、機場聯絡線、S3高速公路等項目同步推進,豐富完善全市的高速光纖骨干網,提升新片區的網絡連通性和承載能力。合力打造長三角工業互聯網標識解析體系,加快區域公共服務平臺和二級行業節點建設,助力打造世界級先進制造業集群。
(二)持續建設引領全球通信網絡發展示范區。一是完善全通達光纖寬帶接入網。打造地上地下全通達的端到端超高速全光網,全面部署千兆光纖寬帶業務,開展萬兆接入試點。統籌機房、光纜和管道等通信基礎設施規劃方案,合理劃分綜合業務接入區。二是建設聯通萬物無線通信網絡。全面推進5G、4G+,NB-IoT、eMTC等多網協同部署,構建泛在融合、聯通萬物的無線網絡。采用基于4G和5G網絡的C-V2X技術,建設車聯網場景測試示范場地,加快車聯網技術試點和應用推廣。三是構建內外協同的工業互聯網絡。加快推動工業互聯網企業內外網絡改造與應用,實現企業內網與基礎電信企業外網協同發展,打造全國工業互聯網企業內外網標桿。
(三)推進計算和內容資源向用戶端部署。一是部署云邊協同計算網絡。從新片區整體層面,借助運營商已建局所、基站機房等空間資源,統一規劃建設云計算數據中心和邊緣計算節點,承載政府、企業持久化存儲和大算力應用。二是優化布局內容資源。優化教育、文娛等行業CDN節點布局,推動CDN網絡能力下沉,引入云邊協同等新技術推動CDN網絡智能化改造,提升網絡資源利用率,支持各類新業務靈活部署。
(四)布局橫向整合的智能感知設施。一是泛在部署共性感知設施。統籌各功能區公共安全、公共管理、公共服務等共性需求,在社區、校園、醫院、工廠等封閉、半封閉空間全面推進智能安防、消防終端建設;在城市道路、橋梁等開放空間推進綜合性智慧燈桿改造、建設;與城市同步規劃部署監控、水環境監測等智慧海綿城市終端。二是分區布設個性智能感知設施。依據各功能區差異化需求,按需推進智能服務綜合體、環境監測、智慧社區、智慧樓宇等智能感知終端部署,為日常生活、生態保護、教育醫療、交通運輸、工業生產等提供智能化輔助服務。
(五)建設先進集約均衡的空間承載設施。一是合理布局通信局所。規劃3處綜合局房用地,作為海纜登陸局、綜合局房、數據中心、國家新型互聯網交換中心及有線電視內容核心機樓;
規劃6處互聯網云計算數據中心,統籌規劃7處邊緣計算機房,滿足基礎電信企業及有線電視企業需求。充分考慮固定、移動通信等多業務的統一承載要求,總體布局匯聚機房和接入機房,計劃2022年數量達到98個,2025年到達121個。二是分類部署基站站址。在室外空間,依據周邊環境,按照相應的5G基站站址間隔標準,進行站址預留,計劃2022年數量到達2230個5G站址,2025年到達3924個5G站址。在建筑物內和地下空間,每3千平方米設置一處室內分機房。三是統籌共建的光纜交接箱。按照接近用戶分布中心的原則安裝光纜交接箱,計劃2022年數量到達4731個光交接箱,2025年到達7374個。四是全面覆蓋的通信管道。根據新片區具體建設規模、開發強度和進度,推進通信管道覆蓋,計劃2022年達到85%覆蓋率,2025年達到90%。
四、規劃實施策略和實施建議
一是強化規劃引領。通過多規合一,在臨港新片區各地塊和經濟區域規劃時,同步靠前對接服務并提供通信基礎設施規劃,確保在土地出讓前明確相關通信設施建設要求。二是納入多圖聯審。在建設項目設計環節中,按照企業(客戶)實際需求,將通信基礎建設所需的空間、電力、管道、橋架等納入整體設計。三是做好流程嵌入。利用上海一網通辦平臺,在建設環節中納入通信基礎設施的相關建設內容,并聯簡化現有通信建設的占綠、掘路等審批申請。四是優化建設環境。在項目整體驗收時根據通信基礎設施的國家、上海的建設標準規范納入統一驗收范疇。五是加強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和保護的制度創新。加大通信設施建設和保護力度,在建設通行權、電力引入等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合理簡化相關共建共享項目審批手續。
五、展望與結語
臨港新片區將以新基建助推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高端裝備、生物醫藥、民用航空等千億產業集群,臨港新片區將重點提升工業互聯網創新能力,打造國際領先、國內一流的工業互聯網功能和轉化平臺,服務新片區市場主體,為產業發展提供信息沃土。
開局就是決戰,起步就要沖刺。在新片區扎實推進5G、互聯網云計算中心、工業互聯網等工作,是落實中央新基建培育新動能精神的具體體現,也是打造亞洲乃至世界通信樞紐的重要基石,擁抱新片區,未來可期。
參考文獻:
[1]徐鵬遠,苑博,馮曉琳. 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路徑研究[J]. 財經界,2019,(12):10-11.
[2]賀少軍,夏杰長. 促進數字貿易高質量發展的著力點[J]. 開放導報,2020,(2):79-83.
[3]劉秉鐮,王鉞. 自貿區對區域創新能力的影響效應研究 --來自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準實驗的證據[J]. 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9):65-74.
作者介紹:
李韓軍: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發展處高級工程師,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5G移動通信、傳送網、互聯網新技術
孫筱和:臨港新片區管委會高新處副處長,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及成果轉化,工業互聯網
秦嶺:上海市通信管理局信息通信發展處四級調研員,碩士學位,主要研究方向:5G移動通信、電信業監管政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