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我國《公司法解釋(三)》規定了股東除名制度,但該制度立法層級較低,加之其除名事由的規定較為簡單又缺乏程序性和相關法律救濟條款,使其在司法實務中的適用性很弱。本文建議應從除名事由的確定方式、除名程序中的表決原則和催告程序、被除名股東的權利救濟幾方面進一步完善。
關鍵詞:股東除名;除名事由;公司自治;制度完善
一、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概念
目前,“股東除名”這一概念在我國公司法中尚無明確的立法界定,隨著《公司法解釋三》第十七條的誕生,股東除名制度才慢慢進入了大眾視野。但學界和實務界對該條文爭論不一,焦點在于該條文是否意味著我國已經確立了股東除名制度。清華大學法學院的鳳建軍認為“此規則從目的、功能以及適用條件等角度而言,應屬失權規則而非除名規則”,李建偉認為“《公司法解釋(三)》沒有從公司和股東的關系的視角來使用公司有權對該股東進行除名之類的表述,而是從裁判的視角規定為:對被除名股東請求確認除名決議無效的訴訟請求,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筆者認為,股東除名制度具有無可比擬的優越性,我們至少可以以此為契機,進一步探究我國股東除名制度的立法構建,完善相關具體制度,推動我國公司法的發展進程。
二、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問題
首先,股東除名制度并非規定于《公司法》中,具有在司法解釋中立法之嫌,超越了司法權的范圍,不符合《立法法》的要求。
其次,目前規定的兩種除名事由為:未履行出資義務以及抽逃全部出資。可以看出,立法者是立足于資本充實原則,但從公司自治的角度來看,只要不違背法律強制規定和公序良俗,公司內部的任何事宜都可由全體股東通過制定章程的方式確定。從我國《公司法》眾多條文后的但書條款“章程另有規定的除外”也可以看出立法者對公司自治精神的提倡,股東除名制度缺少此項但書,未賦予公司對此事項的自治空間確有不妥。
最后,該制度沒有對催告時間、催告方式做出規定,對被除名股東的法律救濟也未規定,如果除名決議的作出有違程序要求或是不符合法律規定、公司章程時,被除名股東應當行使何權利以及如何行使才能維護自己的權益也需要細化。
三、我國有限責任公司股東除名制度的立法完善
(一)除名事由的立法完善
除名事由處于整個制度設計的核心,不僅決定著被除名股東資格的喪失與否,而且關系著股東的合法權益和公司的整體利益能否得到保護。
筆者認為,我國股東除名事由的制定可以采取“概括加列舉”的方式,既能保證事由的明確性,避免股東除名制度淪為欺壓工具,又可增強法律條文的適用性,靈活處理司法實務中的各種問題。具體而言,列舉的除名事項除了股東違反出資義務并經催告程序仍不改正以外還應當有其他侵害公司利益的事項,比如“董監高”人員違反忠實勤勉義務嚴重損害了公司的正當權益,公司股東違反競業禁止義務影響了公司的正常運營或者損害了公司的權益。概括性的條款則起到兜底補充的作用,如“股東違反其他義務致使公司利益受到嚴重損害”等規定。需要注意的是,兜底條款的實質作用是為了涵蓋其他后果嚴重的不當行為,因此立法者在制度設計上應當保證“維護公司利益”這一核心不被沖淡。
此外,筆者還建議股東除名事由可通過法定事由與意定事由相結合的方式進行規定,以符合公司法體現的自治精神。即賦予公司章程自行制定除名事由的權限,而關于除名事由的具體確定應當以股東會決議的形式確定,給予全體股東“自治權”,使除名制度更具執行力。
(二)股東除名程序的立法完善
剝奪股東資格涉及到股東的知情權、收益權等公司法上的基本權利,也事關公司今后的運營發展,屬于公司法上的特別決議。因此,除名決議的做出應當采用特別多數原則,需經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決權的股東同意方可通過。
股東除名程序中的前置程序即催告程序需要立法者進一步完善。首先,應當明確規定催告程序為除名決議作出的前置程序也是公司的義務,不經通知、催告不得直接將股東除名。通知、催告的做出應當采用書面、文字等要示方式,舉證責任也應由公司承擔。其次,在對違反出資義務的股東進行除名前,公司應先行履行催告義務,并給予被除名股東一段寬限期以便其能補繳出資。這樣不僅能最大程度上減輕公司因此受到的損失,同時也給予了被除名者“最后機會”,體現了審慎適用除名制度的精神。此外,對于其他對公司造成了損害或實施了侵害行為的股東除名時也應當在大會召開前的合理期間內通知其到場,給予其申訴抗辯的機會。當然,此時被除名股東僅有列席大會和申訴的權利,而無權參與表決。
以上期間的確定并非不允許公司章程自由約定,因為每個公司遭遇侵害的程度都不相同,立法者可以規定一個保守期間,另外允許公司通過章程約定的方式結合自身情況和公司受侵害程度自行約定。期間的設定關系到除名決議能否開始,因此期間的確定應當實事求是,防止出現以嚴苛的期間來制約股東積極履行義務、彌補損害的情形出現,這就需要立法者針對被除名股東實施的不同行為特別規定,司法者在個案中也應對期間進行審查,平衡各方利益。
(三)股東除名制度中法律后果的立法完善
在股東除名制度中,對于履行或抽逃了部分出資、以及因為違反競業禁止義務等其他事項被公司除名的股東而言,被除名后必然涉及身后股份的處理問題。
筆者認為,可規定兩種股權處理方法以供選擇。第一,賦予公司其他股東或第三人購買被除名股東持有的相應股權的權利。受讓人向被除名股東購買股權時,根據出資價值直接向被除名股東支付對價,公司據此完善相應的增資程序。此時,出于維護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原則,建議應當注意區分股權轉讓是針對公司內部股東還是第三人。如果是公司內股東購買股權,法律不用特別規定表決條款,當事人之間可以自由轉讓,但要保證內部股東享有的優先認購權。但若第三人購買,應參照《公司法》的規定,需要其他股東過半數同意方可轉讓,不同意的應當購買,不購買的視為同意。第二,賦予被除名股東向公司收買其股權的請求權,具體規定可參照《公司法》第七十五條“異議股東股份收買請求權”實施。此方法可適用于被除名股東無法與其他股東或者第三人達成股權轉讓協議的情形,以避免被除名股東陷入“騎虎難下”的局面。此時,公司必須購買被除名股東的股份而不得以其他理由拒絕購買,如果雙方達成購買意向并對股權價值無爭議,則公司按約支付對價,若由于公司購買股份而導致公司資產小于負債,公司還需要按照法律規定履行減資程序以保護相關債權人利益。如果雙方對股權價值具有爭議并通過協商無法解決時,此時優先考慮公司章程的規定,若章程事先已經對被除名股東的股權處分進行了約定,則雙方當事人直接適用即可,若章程尚缺乏此類條款,雙方可以共同確定第三方評估機構對股權進行估價,并根據評估報告完成股權購買程序。
(四)股東除名制度中法律救濟制度的立法完善
股東除名制度的設立初衷源于對公司發展保護的考量,避免公司因“害群之馬”而陷入窘境,雖然這種強制性是正義的,但并不代表被除名者的正當權益就應被犧牲。正如學者所言“在進行股東除名時,不僅要維護公司的利益,被除名股東的合法、正當權益也一樣需要維護,否則該制度反而失去了正義性。”
筆者認為,可把以上不當除名決議分為自始無效的決議和可撤銷的決議分別對待。我國《公司法》第二十二條明確規定了無效決議的情形,除名制度可參照適用。因此,針對違反法律法規的除名決議為自始無效的決議,被除名股東由此遭受的損失可向人民法院直接提起訴訟,而違反程序性規定和公司章程規定的除名決議,被除名股東可通過行使撤銷權的方式使其無效。為了使該權利的行使更具明確性,法律應當給予其一個法定期間,在期間內行使則該除名決議溯及無效,在法定期間未行使則決議自始生效。這里的行使撤銷權的期間不應當完全適用《公司法》第22條的規定即60日不變期間的規定。原因在于股東除名決議與其他股東決議有最重要的一點不同,即公司在除名決議作出前應當履行催告程序,這一強制性要求體現了除名決議本身具有的緩和性和可變性以及維護有限責任公司“人合性”的原則。
結語
考慮到股東除名制度目前尚未以基本法律的形式被確立,這就要求立法者將來在進行制度設計時能夠立足于制度的原理本身,既要保證該制度起到清除“害群之馬”、維護公司利益的實質作用,又能避免其淪為強勢股東控制公司的工具,還要賦予被除名股東應有的救濟權利,使得股東除名制度在各方利益趨于平衡的天平上發揮其法律價值。當然,一項健全法律制度的誕生絕非易事,需要立法者在長期實踐經驗的總結之上立足法理進行設計,我堅信隨著股東除名制度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司法實務者的努力,我國股東除名制度乃至公司法的立法發展會不斷完善。
參考文獻:
[1]楊君仁.有限公司股東退股與除名.臺灣:神州圖書出版有限公司,2000年.
[2]鳳建軍.公司股東的“除名”與“失權”:從概念到規范.法律科學,2013 年,第 2 期.
[3]李建偉.有限責任公司的股東除名制度研究.法學評論,2015年,第2期.
[4]劉建新.股東除名制度的理論基礎與價值分析.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4年,第11期.
作者簡介:
李丁(1994-),女,回族,寧夏銀川人,西安交通大學法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知識產權法、文化遺產法方向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