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洋
摘要:一定地域內的人們,在傳承、創新本地域民族文化的基礎上,會創造出較系統的視覺藝術符號文化。他們是一種在地域民俗文化內,有生命存續目的的,約定俗成的,具審美特質的,人工創作的符號,普遍具備使用性、實用意義和審美意義。“這些視覺藝術符號通過提煉、融合、傳承、創新,構建了隸屬該文化圈的民族理解”。
關鍵詞:民間美術;視覺藝術;符號;特性
中國民間美術亦是由此建構并在已有的形式風格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形成了獨有的民間美術符號文化。民間視覺藝術符號鮮明獨異的特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符號的共性
首先民間美術視覺藝術符號的共性主要表現在題材與內涵寓意方面,如民間美術可以反復的使用同一個傳統符號,以滿足民俗禮儀和年復一年的節日需要。如從前我國一些地區每當春節,就要剪十二生肖的窗花,就要帖門神;每當端午,就要做青蛙、猴、桃、虎香包等。以此表達共同的宿愿。這些民間美術符號帶有強烈的共性特征,因約定俗成而被民眾接受、解讀。像語言一樣,形成了所謂的“文化惰性”,產生了對文化習俗變化上的抗拒,使得這種共性特征得以很好的保持并流傳。
其次符號的共性還表現在程式化和一定域內的文化趨同性上。如中國古典戲曲的臉譜、服飾、舞臺布景等方面的程式化特征,表現出的是民間對一種文化模式的堅守與傳承。蛙的符號出現在以炎黃部落集團為代表的中原文化區;而以兩昊部落集團為代表的山東文化區,魚的符號最為普遍;龍虎幾乎是所有文化區的共有符號。符號的這些共性特征是被共同的地域文化模式認可的,從發起者的創作意圖的構建到接收者的解讀詮釋都以地域文化習俗和地域生活習慣為規約。
二、符號的超越性
中國民間視覺藝術符號有很強的超越性。首先其超越政治。封建社會的政治是少數人的集權制,是“文以載道”的文化。突出文化的功能性,用以傳播統治階級思想,其排斥普通民眾的文化行為,并要求民眾有順民的文化意識,不能違反統治階級意志。而廣大民眾對政治既不敢觸碰也無興趣,“生本能”促使其以維持基本生存為主要生活目的。因此民間文化必然以不違背統治階級意志為前提,進而遠離和超越風云變幻的上層政治,保持著自己的生活習俗文化特色。其次民間美術視覺藝術符號的超越性也表現在具體的內容、主題上。民間藝術是對原始藝術直接繼承,其主題一向是對生命的謳歌,對美好生活的希冀,對理想的追求。“生命”與“理想”的主題是超越歷史時空的歷時性與共時性并存的全人類性的主題。再次民間視覺符號的超越性還體現在符號與對象的“像似”、“相向”距離上。由于它較好地保持著原發性的形象思維方式,所以它不單純模擬對象,而是以特殊視覺造型造成“神”似和以意念造成的“意”向,運用民間視覺符號語言——點、線、面等二維形象特征及裝飾化圖案等“隨意”造型,使它超越客體對象。這種超越自然形態的符號不同于寫實符號,它包含古時人們為提高表意效率而總結出、概括出的美學表達方式。
三、符號的單純性
首先符號無論是對文化涵義的運用還是民俗內容的體現都是很直接、樸實、單純,以及在符號造型的原初性、二維性和程式性上,加之主題明確、布局直接,立意清晰更是給人以單純明快之感。其次表現在其物質材料上,多是日常生活中隨手可得的或是當地盛產的,地域人群對材料的經驗性熟知,增加了人們對該符號的親近感以及符號被接納性與可讀性,無形中也增添表意的單純性。同時其單純性的符號表意效果,也與符號創作者樸素的審美心境和爽直真誠的友善情懷,以及絕不違公序良俗的文化規約有著密切關系,從事民間美術的藝術家們說話不愿拐彎抹角,表達情感也不喜歡遮遮掩掩,好直截了當,干脆痛快。鄉民之間也打諢逗趣,交流砍談,語言形象或爽直或幽默,符號表達絕無晦澀難解之意。再次符號的這一特點使得民間美術作品明顯的區別于當時代的其他藝術形式。很多人依賴自己的主流文化優勢,在創作中喜歡追求豐富的文化意蘊,甚至通過降低符號的表意效率來達到使作品抽象、深奧的目的,卻造成了其真情何來、實意何在的窘態。一些現代抽象藝術倒以“單純”見長,卻往往缺少民間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和形式美學思維。造成了成功者可透出后現代文化審美共識,失敗者則很容易落入解構一切的形式游戲之中。
四、符號的完美性
民間美術的視覺藝術符號給人以完美整體的觀感。這是由于符號發出者追求完整造型和“完美”“和諧”“圓滿”的美學觀念所致。
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形象符號的完整性。如在民間剪紙中虎的造型,不論是正面或是側面,均要把五官、四爪、尾巴剪出,一般都不省略或遮掩局部。刻畫人物,沒有半身或頭像,多為全身形象,五官四肢不可缺少。表現花草時不取折枝獨花,多為整棵花卉,有枝,有葉、有花,使人感到茂盛而富有生命力。可見在民間藝術家眼里,完整才有生命,完整才有意義,反之則損;二是符號形式構成組合充實豐滿。特別是表現人物的畫面,在主體形象的周圍,多以有特定象征含義的動植物花草填充,給人以豐滿完美之感。
五、符號的實用性
民間美術特別注重其實用性,地域民眾要求其能夠伴隨人們整個人類活動之中,滿足人們的不斷增長的精神需求,無論是在平時的居家生活,還是外出勞作,以及各種節日、慶典、祭祀活動中都需要啟動這一符號系統,傳達人們對自然的敬畏,對生命的熱愛,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民眾用在滿足自身物質生存需要的同時,通過不斷解讀符號的實用意義來探索和踐行自身生命的意義。因此民間美術視覺藝術符號不斷的通過其實用性特點,被廣大民眾所接受,得以繼承、發展。形成了其符號實用性越強,普及性越廣,接受度越高的文化特點。
從視覺藝術符號特點的角度分析民間美術,很容易發現,中國的民間藝術最完整、最豐富地保留了人類群體文化演進的歷史軌跡,成為研究人類文化史和美學史的最珍貴藝術寶庫。其對現代藝術影響也是深遠的不可磨滅的,影響著被大工業文明沖擊掉了的人類的純真自由的精神世界。
“遼寧省高等學校基本科研項目專項資金資助”(Sponsored by the Special Fund of Liaoning Provincial Universities' Fundamental Scientific Research Projects),項目批準編號:WQN201721
參考文獻:
[1]李志強.中國民間美術視覺藝術符號探詢.美術大觀.2011年.第一期
[2][美]約翰·迪利著,張祖建譯.符號學基礎.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2年
[3]左漢中.中國民間美術造型.湖南美術出版社.199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