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次非官方組織的全國性學校管理論壇上,安排了幾位校長做經驗分享。校長們在規定的時間內侃侃而談,屏幕上不時飆出“金句”。但是細細琢磨,許多“金句”都是“天使在人間”,缺少“人間煙火氣”。近日,又讀了兩位頗有知名度的小學校長的文章,文章文采飛揚,詩意盎然,但是細細品讀,完美的篇章似乎都缺少了“實體感”——精致的結構、精美的語言,遠超文章本身所要傳遞的內容與意義的價值。把簡單的問題說得云遮霧罩,把尋常的事情寫得詩情畫意,把教育美學窄化為撰寫教育美文,“做教育”也就走進了“做文字”的窄胡同,甚至是死胡同。
教育,需要表達;教育,需要故事。但是,一切規律的表達和故事的講述,都應該以“教育的方式”進行——努力用思想去吸引入、感染人,而不能本末倒置地借助語言形式與唯美辭藻去“吸睛”。陶行知先生有很多膾炙人口的教育箴言,大多都樸實無華而大道至簡——“行動是老子,知識是兒子,創造是孫子”,“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莫不如此。教育的對象是“活體”,教育的周期是“一生”。因此,教育要耐得住寂寞,要坐得住冷板凳。越華麗,越喧鬧,可能就越遠離教育的本來面目。
首先,快慢之間求其慢。在這個郵件可以特快、拍照立等可取、出行高鐵飛機的“快進”時代,教育卻需要堅守“慢”的節律。急不可耐,成就不了生命的美好;支持兒童慢生長,才是教育應有的立場。臺灣作家張文亮先生在《牽一只蝸牛去散步》中寫道:“我聽到鳥叫,我聽到蟲鳴。/我看到滿天的星斗多亮麗!/咦?我以前怎么沒有這般細膩的體會?/我忽然想起來了,莫非我錯了?/是上帝叫一只蝸牛牽我去散步。”只有慢下腳步,我們才會看到生命成長的最美笑臉;只有俯下身子,我們才能聽到生命成長的拔節聲響。“陌上花開,可緩緩歸矣。”在兒童生命行走的過程中,成人的最好站位不是在前方“帶路”,而是在旁邊“陪伴”,以及在后面“欣賞”。
其次,動靜之間安于靜。這是一個喧囂的時代,刷屏就可以網紅,網紅似乎就意味著成為人生的贏家。于是,視聽文化擠兌了原本安靜的學習空間,虛擬世界直逼孩子們的現實生活。本應安靜的校園不再安靜,教育的分外事紛至沓來,教育的分內事難以從容篤定,疲于應付成了許多學校管理者的“工作新常態”。校園需要安靜的時光,生命成長的旅程需要“別趕路,去感受路”的從容與恬靜。清理校園之內非教育的行為,以凈化教育的空間;清除學習過程中干擾性的活動,讓學校回歸歲月靜好的樣態。這,應該是當下學校教育應該追求的狀態。
再次,豐簡之間歸于簡。未來學校需要技術,但未來學校不應該成為各種高端技術與高檔設備的聚集地。“亂花漸欲迷人眼”,在當下的課堂中,技術正弱化師生的情感表達,人與人的情感越來越被機器取代;手機、游戲、鍵盤可以嫻熟地操作,但是人的嘴巴卻愈加木訥,耳朵正漸漸失聰。教育是觸及靈魂的事業,一本書一張嘴一支粉筆的清簡教學未必不能實現心靈的對話,多媒體聲光電人工智能的炫目課堂未必就能實現智慧的交流。好的教育也應舍棄蕪雜,純粹而干凈。未來學校,要洗練學程,回歸樸素,把人從技術的束縛中解放出來,讓學習變得簡單,在簡單、簡約與簡樸之中轉知成智,精神長高。這,應該是未來社會學習的一種美好境界。
學校教育是一門學問,但這門學問不能變得高深莫測;生命成長需要行走,但這行走不能變為凌空蹈虛。娛樂化的年代里,教育不能去擠“網紅”的快車。一切美好的教育,都應該堅守住生命成長的基本規律,把握住快與慢、動與靜、豐與簡的節律與尺度,在此基礎上尋找屬于自己的句子,演繹富有個性特質的故事。
(楊樹亞,南京市建鄴實驗小學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210019)
責任編輯:楊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