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考察幸福可從四個基本維度展開:道德力,從思想史的源流考察,傾向性的觀點認為幸福是德性的表達,追求至善是幸福人生的靈魂所在;參與性,增進幸福的主要途徑是目的性活動,只有參與才能感受;快樂度,快樂是幸福最顯性的表現,要在完整意義性上理解快樂;成就感,有意義的目標實現,有所成就,就意味著獲得幸福。
關鍵詞:幸福;道德力;參與性;快樂度;成就感
中圖分類號:B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5B-0012-04
“幸?!笔莻€十分美好的詞兒,從春節家家戶戶的祈福,到古往今來哲學家、思想家的探討,幸福都在溫暖、激勵著人們。但關于什么是幸福,人們或語焉不詳,或眾說紛紜。本文僅提出考察幸福的四個維度——道德力、參與性、愉悅度、成就感,以就教關注、踐行幸福教育的同行。
一、道德力
關于幸福的探討,歷史上大致有感性、理性、功利性、神性數股源流。感性主義幸福觀把趨樂避苦當作人生的本質追求,認為人們要活在當下,要享受肉體的快樂。這種觀點在古希臘、古羅馬時代就受到猛烈的抨擊,恰如赫拉克里特指出的,“如果幸福在于肉體的快感,那么就應當說,牛找到草料吃的時候是幸福的”[1]。感性主義幸福觀雖不屬主流,但事實上仍然有廣泛影響——不時風靡一時的享樂主義、及時行樂等等,都是這種幸福觀的沉渣泛起。當然也要看到,雖然感性主義不可取,但幸福與感性是有關系的。幸福本應是生理、心理、倫理的統一,生理、心理都是屬于具象的“身”,幸福是離不開“身”的愉悅、快樂的。
理性主義幸福觀則是從倫理角度人手的,蘇格拉底提出“美德即知識”的命題,在思想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柏拉圖是反對快樂與幸福糾纏在一起的,他推崇至善,將其作為最高理念。亞里士多德認為幸福是合于德性的觀念活動。至此,理性主義幸福觀在思想史上占據主流位置,這一流派強調幸福符合德性,追求至善。如康德在《實踐理性批判》結尾所說,“有兩種東西,我們越是經常、越是執著地思考它們,心中越是充滿永遠新鮮、有增無減的贊嘆和敬畏——我們頭上的燦爛星空,我們心中的道德法則”。又如阿奎那所說,“幸福是人的最完美的境界,同時也是所有的人都想達到的美的頂峰”[2]。沿著這樣的思想流脈討論幸福,似乎應當明確幾個問題:第一,何謂“德性”?幸福的倫理意義,就是符合德性,德性是指具有理性的人能決定自己的行動,有了行善的意念和準備,并開展了亞里士多德所說的“現實活動”,產生了效用。這種行為多次反復,習慣成自然。如阿奎那所說,“人類的德性是使一個人的善行達到完美的一種習性”[3]。第二,什么是“至善”?德的內涵是善的,是指向至善的。斯賓諾莎等人曾討論“至善”的含義,儒家也十分推崇“至善”。綜合起來看,至善是對永恒價值、終極意義的追求,至善是可以達到人的品性、品格的境界的,而這種品格、品性是符合自然事物發展規律,走向天人合一的。至善可以看作精神的蘋果,是可以分享、可以衍生的。第三,德性規范下的幸福,是不排斥“身”的快樂的。斯賓諾莎不排斥物質幸福,而是認為追求物質幸福要有合理限度;不完全排斥情欲,只是要克制;以為“幸?!辈皇堑滦猿陥螅堑滦员旧韀4];并且認為追求幸福自然就克制了情欲。第四,追求至善,踐行至善,也是可能給人帶來身心快樂的。有學者研究發現,《論語》中沒有一個“?!弊?,《孟子》《莊子》中出現“福”字,也只是引用和評論。儒家對幸福的理解和表達多用“樂”字:“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庇钟写猴L沂水、孔顏樂處等等,主要是表現一種生命境界,但也是包含身心,特別是心理層面的愉悅感受的。[5]
除了感性主義、理性主義幸福觀,歷史上乃至今天的現實生活中,還有功利主義幸福觀和神性主義幸福觀。功利主義幸福觀是計較也必然計較苦與樂的價值,盡管他們也追求讓最大多數人幸福,但本質是個人主義的。神性主義幸福觀認為幸福來自上帝,熱愛上帝就能得到幸福。這些觀念都有其存在價值,我們可以對它們進行創造性轉化。如果我們把上帝不是看作是對象化的存在,而是作為心中追求的終極目標,如果我們尋找使命感,把工作從飯碗、事業提升到使命層次,那么我們的所為就有了“神性”的光輝,教育就成了神圣的事業。在現實生活中,掙脫個人主義的樊籬,為大多數人著想,有一定的功利考量,也不是什么壞事情??傊?,我們是在道德的律令下,追求生理、心理、倫理的統一,追求個體性和社會性的統一。
20世紀與21世紀之交,隨著積極心理學的誕生和興起,人們對“幸?!庇辛烁叩年P注度。特別是塞利格曼提出幸福2.O,似乎讓人們對幸福的認識更為清晰了。塞利格曼的幸福1.O有三個元素:積極情緒、投入、意義。擁有這三個元素,意味著享有滿意的生活。而他的幸福2.O則將目標調整為使人生豐盈蓬勃,蓬勃人生要有五個基本元素,即積極情緒、投入、人際關系、意義和目的、成就。無論幸福1-0,還是幸福2.0,意義都是其要素。在生理、心理、倫理的分析框架中,意義是倫理的。當然不僅是意義,幸福2.0中的人際關系、成就也有倫理的含義。僅從意義來說,塞利格曼說,他強調有意義的人生,“意味著歸屬于某些超越你自身的東西,并為之奮斗”[6]。積極心理學倡導“尋找使命感”,也就是追求意義的實現,轉換到前面的語境中,就是追求至善,向著真善美努力。這應當是幸福諸要素的靈魂。因此,合乎德性,具有道德的力量,應當成為幸福的首要和統率要素。
二、參與性
幸福感主要是在參與、在實踐中獲得的。在合乎德性的前提下,正如亞里士多德所說,重要的是現實活動。用我們的日常用語說,就是要“做”,要實踐。
第一,增進幸福的主要途徑是目的性活動。積極心理學對雙生子的研究表明,幸福的個體差異因素大約有一半可以歸結為遺傳因素,大約10%可以歸結為環境,即生活境況,剩下的40%可以歸結為目的性活動。因而,想做一個幸福的人,就應當很好地規劃并實踐目的性活動。
第二,增進幸福的目的性活動應當是美德行為。亞里士多德認為,真正的幸福不是源于滿足欲望,而是源于良心認為值得去做的事情。按照積極心理學的研究,美德主要分為六個類別:①智慧。這是關于獲取并運用知識的,其優勢在創造性、好奇心、思維開闊、熱愛學習、有洞察力。②勇氣。即頂著內外部壓力完成目標的意志,其優勢在本真、無畏、有毅力、熱忱。③仁慈。即善良,懂美,有社會性智力。④正義。在公平、領導力、團隊合作方面具有優勢。⑤克己。寬容、穩重、謹慎,能自我調節,具有預防原罪的優勢。⑥超然。會欣賞,感恩,幽默,虔誠,抱有期望,具有讓心靈與宇宙相連的優勢。[7]人的現實活動應當主要是涵育美德和表達美德。
第三,在美德表達的活動中,人們應當作為行為的主體,有著高參與度。比如知識的學習有旁觀者和參與者兩種姿態,以旁觀者知識觀的視角看,學習是被動的,是主客兩分的;而以參與者知識觀的視角看,學習者是主動的,是主客融合的。有人認為,前一狀態下僅僅是生存,后一狀態下才是生活,也才能有幸福感。塞利格曼提到的積極情緒和投入與人們的主動投入都是有關聯的。
第四,這種高參與度的實踐活動追求主體力量的充分發揮。我一度把自由度作為衡量幸福感的一個指標,現在想來,自由應當是參與度的一個重要內涵。人具有符合社會規范的自由,主體力量得以充分發揮,才可能創造性工作。這里應當包括塞利格曼“投入”元素的主要內容。塞利格曼說,投入與創新有關,指的是完全沉浸在一項吸引人的活動中,時間好像停止,自我意識消失罔。物我兩忘,主客一體,從審美角度看,完全進入了高峰體驗狀態。本一沙哈爾在《幸福的方法》中曾引用一位畢生研究高峰體驗和巔峰表現的學者米哈里·契克森米哈的話說:“人類最好的時刻,通常是在追求某一目標的過程中,把自身實力發揮得淋漓盡致之時?!盵9]這里還包含著目標實現的挑戰性,即這個活動是有意義的,是有難度的,這個難度是可以通過自身充分發揮能量來克服的。目的和挑戰,使行為主體在目標達成中享有滿滿的幸福感。
三、快樂度
快樂是幸福最顯性的標志。仔細推敲一下,我們日常生活中“快樂”和幸福理論的“快樂”并不完全對等,快樂的關聯性研究也有待深入。
第一,要從比較完整的意義上理解快樂。在日常生活中,“快樂”和“高興”幾乎可以互換,但在幸福理論那里似乎沒有這么簡單??鞓肥且环N情緒,指人們在感受外部事物帶給內心的愉悅、安詳、平和、滿足的心理狀態。塞利格曼所說的積極情緒,主要指快樂,包括愉悅、狂喜、入迷、溫暖、舒適等??梢哉J為快樂是正向的積極情緒的總稱。它可能是具象的、有形的。塞利格曼等人曾用法國人杜鄉發現的“杜鄉的微笑”來衡量一個人的幸福感?!岸培l的微笑”指的是發自內心的微笑,微笑時嘴角上揚,眼尾魚紋出現,而牽動這些地方的肌肉非常難以用意志加以控制。長期的跟蹤研究表明,有著“杜鄉的微笑”的女人們往往會擁有美滿的婚姻、幸福的生活??鞓酚挚赡苁菬o形的、抽象的。比如在一個人際關系和諧的環境里,人們安寧、平和,有安全感、舒適感,但未必有多少感性的表達。快樂可能是一時的,也可能是持久的。我們某個有目的的活動做成了,感到快樂;如果沒有“下回分解”,到此為止,快樂也就消失了。如果從“有意義的人生”來規劃,快樂的情緒伴隨德性引導的實踐活動,我們就可能獲得愉悅的人生。“快樂不是奢侈品,而是一種深層次的心理需要?!盵10]馬克思認為快樂是一種心理欲望得到滿足時的狀態,是一種持續時間較長的對生活的滿足和感到生活有巨大樂趣,并自然而然地希望持續久遠的愉快心情。可以認為,幸福理論所說的快樂,包括了甚至主要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拔襾淼竭@個世界,為了看太陽?!狈e極向上,豁達開朗,構成生命的底色?!八匾詾榻k兮”,開啟幸福人生的旅程?!岸培l的微笑”成為幸福的標志,也是基于幸福人生的考察。
第二,快樂是主體與他物、他人融為一體而生成的積極感受。在上引馬克思論述之前的一句話是:“快樂是指人之所以為人的真理與自己同在的心理狀態,包括一切真實的事物,人性的實現,他人的生命,甚至動物的生命與自己同在等等?!边@里一方面強調主體人格參與到對象之中,一方面說明與他物、他人的關系是快樂與否、幸福與否的重要觀照度。有人要求積極心理學的創始人之一克里斯托弗·彼得森用兩個字來描述積極心理學是講什么的,他的回答是“他人”[11]。這大概也是塞利格曼把“積極的人際關系”當作幸福基本要素的緣由。我在閱讀《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時,每每為帕克·帕爾默描繪的教學的天堂場景所感動。帕爾默希望在個人意義上出神入化地理解學科,他認為學習的共同體,是師生共同為偉大事物的魅力所凝聚,這個“偉大事物”就是課程的核心知識、核心價值。在共同體中,它如同能燃燒的篝火,把圍坐的師生給照亮了,溫暖了,而燃燒者正是師生,特別是學生。孩子們正是在這種主客一體的境界中油然生出愉悅,感受幸福。與他人的關系更是如此。我描述理想的課堂時,曾奉獻過兩句詩:“快樂不在課本里,而在你和我的眼神里?!蔽乙苍谩澳闶侨碎g四月天”的意象贊頌幸福的老師,曾用“讓學校到處流淌著奶和蜜”描繪對幸福學校的期望,這些也都是指向以師生關系為主的學校人際環境。
第三,從整體的視角看,快樂人生包含了痛苦。貝多芬在給別人的信中曾說:“我們這些具有無限精神的人,就是為了痛苦與歡樂而生的,幾乎可以這樣說,最優秀的人物通過痛苦才能得到歡樂?!焙芏嘤⑿酆澜艿娜松鷼v程都可以佐證這句話。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幸福的人生感受也不是一甜到底的?!懊坊ㄏ阕钥嗪畞怼?,苦澀的經歷往往會成為幸福人生的有機組成。這里要認識的,一是意義感,認識美德行為的意義,為了目標達成必須刻苦、辛苦甚至痛苦;二是主動性,作為一種主體的自覺行為,是可以以苦為樂、化苦為樂的。
第四,在幸福人生中,積極情緒的復原力至關重要。人生總有不如意的時候,更何況還有人由于性格和境況的原因,可能產生習得性無助,對現實表現出無可奈何的心理狀態。怎樣從逆境中走出來,去重新鑄造自己的幸福人生,關鍵在心理復原力。積極心理學對從習得性無助中解脫出來,在逆境中實現心理復原,提供了不少有針對性的訓練方案,都是很有借鑒意義的。我想,要有效解決這方面的問題,可能培育成長型思維是比較對路的。成長型思維在美國2018年度教育熱詞中排在第一位。成長型思維是相對固定型思維而言的。固定型思維指的是碰到挫折和困難,就表現出習得性無助;具有成長型思維的人則在面對困難和挑戰時表現出堅強和堅韌,采取積極態度,通過專業的努力,去有效地化解困境,扭轉局面,享有成功。這盡管是教育語境中的話題,對于人生的討論也是不乏普遍意義的,幸福理論主張將創傷轉變為成長,說的是同樣的意思。
四、成就感
塞利格曼把成就作為幸福的要素之一,我非常欣賞。
第一,成就是幸福的重要標志。對一件事情,成就意味著成功;對人的一生說,成就意味著終極追求的完美實現。在一定意義上,有了成就,就有了幸福感。在日常生活中,人們都有這樣的體會:經過千辛萬苦,大功告成,于是幸福感油然而生。
第二,成就是走向新的成就的動力。我們不反對“失敗是成功之母”的說法,比如前面談及的成長型思維,談到的心理復原力,都是對此的認可;但也應該看到,成就也可能或者更可能是新的成就之母,我們的人生總是在“目標一實現”螺旋式上升中前行的。我們總是通過一個個有限目標去獲得更高的目標,走向無限的。
第三,成就的實現需要刻苦努力。塞利格曼給出一個成就公式:成就=技能×努力。按照塞利格曼幸福理論,在美德行為中,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必須扎扎實實掌握,在實踐中要達到一種自動化的程度。因為自動化速度上來了,則省出時間去籌劃更重要的事情,去創新發現,這樣的快慢轉化相得益彰,則可以取得更高的成就。
第四,成就是一個整體性的觀念。從學生的學習來說,知識的獲得,技能的掌握,情感的陶冶,都是學習成就的內容。對于教師來說,讓自己的教育教學成為有目的的活動,師者之心——情懷,師者之腦——思想,師者之手——本領,就都得到充實和發展。具有了這樣的內在完整性,才可能讓幸福像花兒一樣。
參考文獻:
[1]北京大學哲學系外國哲學史教研室.古希臘羅馬哲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61:18.
[2]阿奎那.阿奎那政治著作選[M].馬清槐,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63:64.
[3Ⅱ5]陳瑛.人生幸福論[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96:118.155.
[4]斯賓諾莎.倫理學[M].賀麟,譯.北京:商務印刷館,1983:256.
[6][8][11】塞利格曼.持續的幸福[M].趙昱鹍,譯.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2:11,11,18.
[7]Alan Carr.積極心理學[M]丁丹,等譯.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13:65.
[9][10]泰勒·本一沙哈爾.幸福的方法[M].汪冰,劉駿杰,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2,34.
責任編輯:楊孝如
作者簡介:楊九俊,江蘇省教育學會(江蘇南京,210024)名譽會長,江蘇省教育科學研究院研究員,江蘇省特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