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隨著新課改的推進,高中思政課教學似乎有“教必用議題”的傾向,議題式教學儼然代表了高中思政課教學范式的變革方向。然而,常態課中的議題式教學卻面臨“叫好不叫座”的窘境。這與議題式教學作為全新的教學方式在短時間內難以被教師系統掌握、準確吃透有關,也受與議題式教學匹配的新教材尚未全面到位、教師在議題式教學過程中投入與產出的不相匹配影響。破解議題式教學困境,我們需要:提高一線教師的政治站位,提升他們投身議題式教學改革的自覺性;強化學校領導的責任意識,基于黨政力量齊抓共管積極推進;優化教師研訓,提升教師議題式教學素養的整體水平;瞄準素養考核,發揮評價的導向作用。
關鍵詞:議題式教學;教學困境;思想政治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9094(2020)05B-0039-04
自《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新課標)提出在課程實施中要“通過議題的引入、引導和討論,推進教師轉變教學方式”[1]以來,議題式教學引發廣泛關注,迅速成為研究熱點。在中國知網檢索篇名“議題式教學”獲得的文獻數量,2017年3篇,2018年9篇.均為期刊論文。2019年猛增到96篇,包括期刊論文84篇、碩士論文15篇、會議論文1篇。我們研讀這些文獻,可以深切感受到研究者們對議題式教學在落實立德樹人、培育核心價值、提高學科素養等方面所寄予的殷切期望。然而,與研究的火熱相比,議題式教學在實踐中并未受到一線教師的普遍青睞,處于“叫好不叫座”的尷尬境地,這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和制約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推進。
一、議題式教學為何“叫好不叫座”
有效實施議題式教學的課堂,因議題統領而融會貫通,因情境創設而返璞歸真,因活動探究而生機勃發,因任務驅動而精準高效,讓人由衷叫好。遺憾的是,議題式教學在優質課評比、公開課展示、示范課研討等活動中雖成標配,但在常態課中難覓影蹤,并不“叫座”。究其原因,主要有三點。
(一)議題式教學“簡約而不簡單”
觀摩優質課、公開課、示范課,我們可能會覺得,議題式教學流程清晰,操作簡潔,容易上手;可在常態課,特別是新授課中我們又發現,實際比想象要難得多,或因學生議的質量不高出現冷場,或因耗時較多使得教學任務難以如期完成。實際上,優質課、公開課、示范課往往是經由高水平團隊集體設計、多次打磨,甚至推翻重來,直至成熟成形,無不經歷反復淬煉方能華麗登場。這恰恰說明,作為全新教學方式,議題式教學的確具有挑戰性。
單拿確定議題來說,就很不容易。這是因為,確定議題必須遵循“既包含學科課程的具體內容,又展示價值判斷的基本觀點;既具有開放性、引領性,又體現教學重點、針對教學難點”[2]的基本要求,要便于活動設計“統籌議題涉及的主要內容和相關知識,并進行序列化處理”[3],要基于“學生對議題的認識狀況及原有經驗”,以“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4],明確“議題的實踐價值”,以“創設豐富多樣的教學情境,引導學生面對生活世界的各種現實問題”嘲。如果沒有過硬的專業功底,很難設計出高質量議題。有人建議直接用新課標列舉的議題,這當然可以,但數量有限,難以充分滿足多內容教學所需。此外,有的議題還要創造性使用。如將議題“哲學有什么用”[6]轉化為“如何看待哲學系招生難”,將更有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熱情。可見,單是議題開發就是對一線教師的挑戰,更毋庸提及對教學駕馭能力等方面的高要求了。
(二)課改配套教材“不完全同步”
教育部要求,“從2019年秋季學期起,全國各省(區、市)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7](見表1),這意味著新教材的使用與新課程改革的進程“不完全同步”。
目前全國只有北京、上海、天津、遼寧、山東、海南6省市使用依據新課標編寫的思想政治新教材。江蘇雖然目前尚未使用新教材,但從2018年秋季學期高一年級起就采取過渡措施,對教學內容進行創新調整,要求在高一年級完成必修1、必修2、必修3的教學(其中,必修1教學內容刪減為第四、七、九、十課,必修3教學內容刪減為第三、五、六、七、九課,在第一學期完成教學),并建議教師開展議題式教學嘗試。
各省區分步實施新課程、使用新教材,雖不影響教師創造性地利用舊教材開展議題式教學,但確也意味著議題式教學并非必然之選。而更為深刻的原因在于如何處理知識性教學與能力化探究之間的關系。是采用“單元+綜合探究”模式,“課內閱讀+探究討論”模式,還是其他什么模式,沒有新教材的引領和限定,教師容易迷茫無助。在權衡之后,他們更樂于“我的地盤我做主”,常態課教學就用傳統方法,優質課評比、公開課展示、示范課研討就用議題式教學。可見,優質課評比、公開課展示、示范課研討,對議題式教學在常態課上的推廣和普及影響有限。
(三)一線教師“顧慮重重觀望多”
新課標指出,高中思想政治是“綜合性、活動型學科課程”[8],教學與評價建議具體包括“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設計,辨析式學習過程的價值引領,綜合性教學形式的有效倡導,系列化社會實踐活動的廣泛開展”[9]。具體來說,就是要“圍繞議題,設置活動型學科課程的教學”[10],“強化辨析,選擇積極價值引領的學習路徑”[11],“優化案例,采用情境創設的綜合性教學形式”[12],“走出教室,邁入社會實踐活動的大課堂”[13],并依次以“如何理解校訓的價值追求”[14]“‘互聯網+時代的理性抉擇”[15]…疏堵措施的評析和建議”[16]“成功企業的經營理念與發展狀況”[17]為議題,提供了相應的教學與評價案例。這描繪了議題式教學的基本樣態,明晰了議題式教學的基本路徑。但對一線教師而言,議題式教學卻并非“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這是因為,成本和成效,是一線教師實施議題式教學尤為關注的兩個因素。本文試以高一年級開展議題式教學為例展開分析。
議題式教學的成本其實并不低。在課前,教師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優化教學設計,對學生活動,特別是校外實踐活動,要提前策劃、系統安排,還要爭取各方支持,確保安全有序。在課上,活動展示、綜合探究、議題解答等環節,要讓學生充分地參與,否則很難達到預期效果。于是,以往1課時的教學任務,在采用議題式教學以后,可能需要2課時甚至更多,才能完成。
議題式教學的成效普遍不太高。在目前思政課普遍每周只排2課時的情況下,采用議題式教學可能會讓教師“騎虎難下”,草率收場實在于心不忍,堅持下去只能是煮夾生飯。且高中生學業負擔重、升學壓力大,很難在思政課上投入更多的時間和精力,甚至出現“假活動…‘不參與”等情況,讓教師很受傷。更現實的是,無論如何教師都無法回避學生的考試成績。以學生考試均分排名對教師進行評價是很多學校的做法。采用議題式教學的教師,堅持“核心價值、學科素養、關鍵能力、必備知識”并舉,對“必備知識”的教學投入會有所減少,這在考試命題普遍單一考核“必備知識”的情況下,會很“吃虧”。這更容易讓教師心灰意冷而放棄議題式教學。
二、議題式教學如何“叫好又叫座”
破解議題式教學困境,使議題式教學成為學生喜歡、教師熱愛、效果良好的教學方式,毫無疑問,應牢牢抓住常態課這一關鍵突破口。
(一)一線教師要提高政治站位,自覺投身議題式教學改革大潮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不可替代。思政課教師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要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注重啟發性教育,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思考問題,在不斷啟發中讓學生水到渠成得出結論[18]。顯然,思政課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性課程,思政課改革創新事關全局、影響深遠。因此,廣大一線思政課教師要增強學科自信,牢記神圣職責,在常態課中主動采用議題式教學,切實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增強學生政治認同。
如前文所述,實施議題式教學不容易,但勢在必行。教師可立足實際,謹慎推進,如在每個單元安排1 -2次議題式教學,在取得經驗后再逐步增加次數;可編制學案,明確、簡化活動要求,寓知識學習于活動準備中。如在“議題:如何從收入分配中品味獲得感”教學前,教師讓學生調查家庭成員收入來源、對收入分配的滿意度,判斷收入是按勞分配所得還是按生產要素分配所得,是初次分配所得還是再分配所得,并將相關結果填入學案表格。教師可對相關內容進行整合,如將框題“政治生活:自覺參與”和綜合探究“有序與無序的政治參與”合并,設計兩個有遞進關系的議題“政治生活:參與還是回避”“政治參與:有序還是無序”,通過創設問題情境,提供相關案例,引導學生批駁“政治只是政府工作人員的事”“理工男不需要懂政治…‘無序參與比有序參與更管用”等具有代表性的錯誤觀點,讓學生認識到“要自覺參與政治生活”“要有序參與政治生活”。和以往相比,教學課時無須增加,但更能激發學生討論,于潛移默化中完成“政治生活的內容及重要性”“如何正確參與政治生活”等知識的教學,有效強化學生的政治認同。
(二)學校領導要切實負起責任,基于黨政力量推進議題式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形成教師認真講好思政課、學生積極學好思政課的良好氛圍,學校黨委書記、校長要帶頭走進課堂,帶頭推動思政課建設,帶頭聯系思政課教師[19]。這一論述清晰說明,辦好思政課,需要思政課教師內里發力,也需要黨委書記、校長等學校領導外部支持。
推進議題式教學,推動思政課改革創新,學校領導應真正負起政治和領導責任,建立學校領導直接對接思政教研組、備課組制度,為議題式教學實施提供有力保障。如:學校領導統籌學校課務安排,適當增加教學課時,為實施議題式教學解決實際困難;學校為一線教師外出學習提供更多機會,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創造條件;學校隨機組織教學視導,督促議題式教學的日常推進;學校領導親自講授思政課,提供教學示范;學校領導指導思政教研組、備課組建設,助其加強研討,匯聚集體智慧,提升整體水平;學校優化評價方式,促進教學評價由注重個體向注重整體轉變,使議題式教學得到整體推進。
(三)教研部門要優化教師研訓工作,讓議題式教學星火燎原 新課標頒布以來,各級教研室、教師發展學院(中心)都圍繞議題式教學的實施,舉辦了諸多研訓活動,客觀上推動了思政課的改革創新。但我們也看到,這些研訓或多或少存在一些問題,如面向骨干教師的多,面向一線教師的少,研訓的面不夠,一些重要的信息難以順利傳遞到基層;大學教授、專家學者開設講座紙上談兵居多,互動交流較少,參訓教師因話語權被抑制而缺乏興趣,研訓質量不高;部分優質課、公共課、示范課名不副實,難以描繪議題式教學的真實樣態,讓聽課者云里霧里,不知所云。這些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議題式教學的普及和推廣。
優化教師研訓工作,有好多做法值得借鑒。如江蘇省教科院在主辦高中科研基地學校2019年度第二次綜合學術活動時,讓承辦校江蘇省清江中學展示在建省基礎教育前瞻性教學改革實驗項目“高中政治‘議題式教學實踐探索”取得的重要成果,面向全省開設一節議題式教學觀摩課“論創新、發展與強國”。此類以省高端項目支撐的觀摩課質量高、接地氣,使江蘇省教科院組織的歷次綜合學術活動好評如潮。再如近年來淮安市教研室積極開展“廣教研”活動,得到市直學校和縣區學校的積極響應,深受一線教師的歡迎。每一次“廣教研”思政課教研活動都會進行議題式教學同課異構,市教研員董志老師組織研討,市“張樹林特級教師工作室”成員全程參與,前來聽課的教師暢所欲言、各抒己見,充分發揮了“廣教研”的作用,使更多的教師愿意采用議題式教學。
(四)考試命題要自覺向高考看齊,引導議題式教學蓬勃開展
教育部考試中心構建的高考評價體系,在教育功能上實現了高考由單純的考試評價向立德樹人重要載體和素質教育關鍵環節的轉變,在評價理念上實現了高考由傳統的“知識立意…‘能力立意”評價向“價值引領、素養導向、能力為重、知識為基”綜合評價的轉變,在評價模式上實現了高考從主要基于“考查內容”的一維評價模式向“考查內容、考查要求、考查載體”三位一體評價模式的轉變[20]。這三大轉變,引領的不僅是評價的轉變,更是教學方式的轉變。
考試不是目的,卻是引領教學的有效手段。只有每一次考試命題都能向高考看齊,實現“三大轉變”,才能發揮對教學的正向引導功能。如果考試命題只是機械、單調地考核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學生只要背背書、刷刷題就能取得高分,勢必會強化某些教師的知識本位思想,使得他們排斥議題式教學。為此,我們必須千方百計提高平時考試命題質量,引導教師積極轉變教學方式。從實際情況來看,學校層級的考試數量多、規模大、影響深,必須把提高學校考試命題質量作為重點工作來抓。學校可邀請命題專家前來講學,提升教師命題能力;可健全考試命題質量評價體系,及時發現并反饋考試命題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整改意見;可成立考試命題研究中心,通過內引外聯,整合校內命題專家資源,挖掘校外命題專家資源,建立命題專家資源庫,為提高考試命題質量把關,為培養更多的命題高手助力。
參考文獻:
[1][2][3][4][5][6][8][9][10][11][12][13][14][15][16][1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2,41,42,42,42,20,1,41141,43,45,46,42,44,46.47.
[7]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關于做好普通高中新課程新教材實施工作的指導意見[EB/OL].(2018-08-15)[2020-01-20].http://www.moe.gov.cn/srcsite/A06/s3732/201808/t201 80824_346056.html.
[18][19]習近平.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9(1).
[20]丁雅誦.《中國高考評價體系》發布[N].人民日報,2020-01-08(12).
責任編輯:石萍
作者簡介:莊衛軍,江蘇省清江中學(江蘇淮安,223001)教師發展處主任,江蘇省“333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培養對象,淮安市學科帶頭人,主要研究方向為思想政治教育、教師專業發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