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娜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受到各方關注。小學語文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主要學科,主要培養學生聽、說、讀、寫等綜合性的語言能力,而作文又是這幾項語言能力的綜合體現,所以必須重視作文教學。但是,目前小學作文教學的效果并不理想,作文課堂沉悶枯燥,教學模式僵化,學生寫出的作文內容“同質化”現象嚴重,還有的學生寫作文像記流水賬。因此,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時,要引入課外閱讀,豐富學生的素材積累,鍛煉學生的寫作思維,從而提高學生的作文水平。
一、小學作文教學的“誤區”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作文在語文考試中所占分值很大,大部分教師對作文教學十分重視。但教師對作文教學缺乏鉆研,在教學方式、訓練方法和教學流程的安排上都存在“誤區”。
1.限定寫作框架,限制學生思維
當前的小學作文教學,教師一般圍繞教材進行寫作練習,給出明確的寫作主題和寫作框架,學生按部就班,根據框架寫作。學生的寫作思路被限制,寫出來的作文內容僵化,思想不深刻,甚至有的學生寫作文像在記“流水賬”。并且,長期在特定的主題和框架下寫作,學生的思維得不到開發和鍛煉,作文“同質化”現象嚴重。
2.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不到位
閱讀量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學生能否寫出更具表現力和感染力的作文。實際教學中,小學生雖然也閱讀課外讀物,但對課外讀物內涵的挖掘和情感的解析不到位,僅停留在表面,不能理解并化用到作文中。因此,教師要重視學生的課外閱讀,向學生推薦精品閱讀資料,積累寫作素材,幫助學生理解所讀書籍的內涵,引導其活學活用,讓作文血肉豐滿。
3.評價不夠科學、有效
小學作文教學模式僵化,教學方法單一,缺乏科學、有效的評價方式,教師無法全面了解學生的作文能力。運用科學的教學評價方式,對學生寫作情況進行全面評價,能了解學生的優點和缺點,據此制定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提高學生寫作水平。作文教學中缺乏有效評價,對學生的成長十分不利,教師迫切需要探索科學的評價方法,因材施教,提升學生作文水平。
二、將作文教學與課外閱讀相結合
閱讀課外書籍有利于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更傾向于利用教材教學,對課外閱讀不夠重視。想利用課外閱讀提高學生寫作能力,還需從多角度切入,打造“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
1.精選閱讀素材,“讀寫”結合
所選的課外閱讀素材,要有明確定位,課外閱讀的目的不是讓學生背書、識字,而是培養學生的閱讀習慣,促使學生自主閱讀,拓展其思維,強化其感知力。所選的課外閱讀素材,要比教材上的內容更有吸引力,能打開學生認識“新世界”的大門,開拓學生的視野,使學生對語言有更加深刻的認知,從“讀書”轉變為“愛書”。教師要精選閱讀素材,為“讀寫結合”創造條件。教師選擇閱讀文本時,不要局限在經典名著上,要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篩選內容,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如對于愛冒險的學生,可以向其推薦《不可思議的旅程》,對于“愛打架”的學生,可以向其推薦《打架的藝術》等。給不同學生推薦不同的閱讀內容,既能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又能提升閱讀效率。然后,讓學生根據教師推薦的閱讀素材,寫讀后感,表達自己的看法。讀寫結合的教學模式,教學效果顯著,能促進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的提升。
2.創設多元情境,拓展學生思維
要抓住小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創設多元情境,引導學生發散思維。在傳統的小學作文教學中,學生的思維被固定的寫作框架限制,且詞匯量和想象力匱乏,導致作文內容缺乏創新,沒有可讀性。為解決這一問題,教師要精選課外閱讀素材,創設個性化的教學場景,實現學生的個性寫作。如選擇《不可思議的旅程》作為閱讀素材,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圖片或者視頻,向學生展示祖國的大好河山,引導學生思考自己曾去過哪些地方旅游,這樣能帶給學生良好的學習體驗和感受,啟發學生的思維。然后,讓學生圍繞選擇的閱讀素材,結合情境,發散思維,進行寫作。這種創設多元情境的教學方法,符合學生的特點,能促使學生進行思維創新,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3.形成科學評價,做到因材施教
小學作文教學中,缺乏科學的教學評價問題十分突出。為此,教師在作文教學中要采用積極、正確的評價方式,不能以一篇作品為評價依據,要縱觀整個教學過程。寫作素材的積累是一個漫長的過程,學生只有在不斷積累中形成素材庫,寫作時才能有話可說。對學生閱讀素材的積累情況從態度、行為等方面著手,進行綜合評價,了解學生的寫作能力。而后,進行有針對性的作文教學,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總而言之,運用課外閱讀助力寫作,需要從多方面著手,提出可行性策略。讓學生廣泛閱讀,拓展其思維,開闊其視野,使其形成自己的寫作風格,為小學作文教學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