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志平
摘 要:基于新課標改革的總體目標來看,學生綜合素養的培育是為了讓學生更好的適應社會發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而小學體育教學是強健學生身心健康,提升學生全面素養的重要環節,良好的體魄讓學生擁有更多的精力參與學習和社會實踐活動。但是由于不同的學生在身體素質和體育鍛煉的能力上是不同的,因此小學體育教學中不能采取一刀切的教育方法,要將挫折教育和賞識教育相互融合,如此才能更加有效地提高學生的體育綜合素養,切實為學生的全面發展提供助力。
關鍵詞:小學體育教學;挫折教育;賞識教育;融合研究
隨著目前社會上的競爭壓力的增大,小學生的學業和學習任務也是非常的繁重。有的學生在沉重的學習壓力下容易產生消極的情緒和心理負擔,再加上小學生的年齡較小,心智也不成熟,因此,受挫折的能力也是相對薄弱的,而體育教學正是針對學生的健康進行的教學,但是它不僅僅是身體素質上的教學,在心理上也要注重對于學生的受挫折能力的培養,并結合賞識教育建立起學生的心理防線,均衡學生的心理負擔,釋放學生潛在的壓力,使其能夠更好的面對學習和生活。
1 小學體育教學進行挫折教育的重要意義
所謂挫折教育不是打擊教育,而是讓學生在面對挫折的時候學會如何去釋放和解決當前的困境問題,讓學生的內心更加的強大起來,通過挫折教育能夠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同時不斷提高自己的素質,從而增強心理承受能力和對環境、困難的適應能力。
而挫折教育又是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結合賞識教育同步進行,既要賞罰分明,還要讓學生欣然接受,這是我們小學體育教學的難點問題。小學體育教學是提升學生體能素養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在學生基本素養提升的同時,要帶動和解決學生全面素養的提升才是關鍵。恰恰體育教學又是能夠直接反應學生基本素養的學科,所以,小學體育教學中的挫折教育和賞識教育的結合是非常有必要的,更是建立學生自信心和提升學生解決困難的決心的必要前提。
2 小學體育教學中賞識教育的重要性
所謂賞識教育,就是在教學的過程中對于學生的優秀的表現或者突出的進步所進行贊賞,從而能夠讓學生從中獲得鼓勵,進而激發學生的自信心和積極性,從而更好的達到教學的目的。
而在小學的體育教學中,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心理承受能力相對較差。如果長期進行挫折教育,對于身體素質較差或者協調能力較弱的學生來說,就會造成一定的打壓。學生長期得不到鼓勵,就會喪失信心,長期以往就會使得學生在體育課上不敢表現,甚至出現抵觸和排斥的心理。而適當的鼓勵和贊賞,能夠讓學生獲得認可,就會增加學習和鍛煉的信心,增強自我認同感,從而達到體育教學的強身健體和心理健康的教學目的。
3 如何在小學體育教學中將挫折教育與賞識教育進行融合
小學體育教學具有較強的現場性和互動性,體育教學中實現挫折教育和賞識教育的融合策略有以下幾種:
3.1 充分運用環境磨煉法,培養學生的正確觀念
小學生正處在思想和認識發展的階段,對待挫折和失敗的能力還不是很強。而挫折教育就是能夠讓學生很好的認識到自己的不足,調整自己的心態,改正自己的劣勢,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從而達到更高的目標。作為小學的體育教師,應該選擇一些切合本校實際的體育教學內容,開展一些挫折教學活動,例如,在平時體育課是多組織800米長跑運動,培養學生的耐力。教師要本著挫折教育的精神不能讓學生在受一點小傷或者遇到一點困難選擇退出或放棄,而是應該充分運用賞識教育的理念,鼓勵學生生堅持下去,幫助學生不怕困難,迎難而上。當學生堅持到最后的時候,教師應該為學生這種不輕言放棄的精神進行贊賞,這樣在挫折教育和賞識教育的雙重作用下,學生既能學會面對挫折,而能在收獲積極面對挫折、克服困難之后的勝利和喜悅。因此,對于學生培養和樹立對自我的認知觀念、正確的面對挫折和困難的意識,是非常有效的。
3.2 充分發揮體育競技的精神,以此激勵學生
體育競技可以有效地提升學生的競爭力,也可以培養學生的榮譽感和意志力。教師可以多組織一些接力等體育比賽。比賽是殘酷的,競技有輸有贏。這是對學生面對挫折的一次很好的教育機會,教師要通過體育競賽,讓學生明白不到最后一刻都有機會翻轉,鼓勵學生永不放棄,盡自己的全力。即使結果失敗了,也可以增強學生的意志力。
3.3 通過榜樣法促進學生的進步
小學生都是喜歡得到教師的表揚的。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特點從而促進挫折教育和賞識教育的有效融合。對表現優秀的學生進行贊賞,使之成為全班學習的榜樣,這樣表現不好的同學就會在心理給自己施壓,從而通過別人與自己的不足之間的比較,奮起直追,從而得到教師的贊賞,最終實現全班的進步和優秀。
4 結束語
總之,在小學體育教學中進行挫折教育和賞識教育的融合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培養學生的受挫折能力,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體育鍛煉的信心,從而達到體育教學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宋德孝.小學體育教學中融合賞識教育理念之實踐;新課程(小學);2018年07期;2.
[2] 樓紅璐.試分析“賞識教育”和“挫折教育”的結合;科學導報;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