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大力
(山西高河能源有限公司,山西 長治 046000)
我國煤礦地層結構復雜多樣,不同地區的地層千差萬別,由于不同區域地質力學條件的不同,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會形成不同的地質構造,其中斷層以及陷落柱是主要且常見的復雜地質構造[1-2]。由于斷層及陷落柱的存在,為煤礦井下工作面回采帶來了諸多問題,它們破壞了地層原巖應力狀態,使局部地區具有較大的應力集中,從而導致工作面在回采過程中礦壓顯現不規律且來壓作用較強,造成工作面液壓支架壓死,回采巷道圍巖變形嚴重等問題,使得礦井不能安全高效生產,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除此之外,惡劣地質構造還會造成巖層裂隙通道,使得煤層瓦斯聚集以及地下水紊流,容易發生瓦斯大量突出以及突水事故,具有極高的安全隱患。因此,對煤礦井下工作面地質構造的準確勘察,對實現礦井安全高效生產具有重要價值。
W4302工作面所屬3#煤層,位于山西組下部,距9號煤層55.72~79.70m,平均58.04m。煤層厚5.18~8.44m,平均厚6.71m。含泥巖及炭質泥巖夾矸0~5層,一般1~2層,以距底板約1.2m左右的一層較為穩定(平均厚度0.27m),純煤厚4.85~12.10m,平均6.42m。煤層頂板為泥巖、砂質泥巖、粉砂巖,局部為砂巖。底板為黑色泥巖、砂質泥巖、深灰色粉砂巖。在回采巷道掘進過程中,發現多處斷層及陷落柱,地質構造較為復雜,因此工作面共分為3個階段進行回采,為探明隱伏的地質構造,利用綜合物探技術對W4302工作面地質構造情況進行詳細分析確定。
目前針對井下工作面地質構造的勘察手段主要有兩種方法,一種為無線電波透視,另一種為槽波地震勘探。兩種手段各有優劣,無線電波透視對陷落柱及斷層具有較強的捕捉能力,能夠準確分辨構造性質,但是其縱向分辨率不高且傳播距離有限,不能夠準確定位構造位置。槽波地震勘探技術對構造異常區具有較強的反應,其傳播距離大且分辨率較高,但是對構造異常性質難以區分。因此,本文對兩種勘測技術進行綜合使用,對W4302工作面地質構造情況進行綜合探測,并對勘測結果進行分析解釋,以此來對W4302工作面地質構造情況進行精準判斷及定位。
無線電波透視技術[3]是利用不同煤巖體對電磁波的吸收能力來對復雜地質構造進行勘測,一般完整煤巖體的電磁波吸收能力是不變的,只有當遇見異常地質構造面時,電磁波的能量就會有所損耗,造成信號異常,因此在遇見斷層及陷落柱時,電磁波的能量會被大量吸收乃至完全消失,所以會出現信號接收端收到信號弱甚至收不到信號,造成信號異常。
如圖1為無線電波透視法信號發送與接收原理圖,一般該方法需要在兩條回采巷道內同時進行,一條巷道內布置發射點,另一條巷道布置接受點(圖中為雙發雙收的布置方式)。在發射點巷道向煤層發送一定頻率的電磁波,在接收點巷道進行接收,對電磁波信號頻率變化進行觀測,如果出現信號一定程度的減弱或者收不到信號,證明工作面內具有異常地質結構。

圖1 無線電波透視原理示意圖
槽波地震勘探[4-5]是利用槽波來對地質構造進行勘探。當向煤巖體中發射地震波時,波能除了向三維空間擴散外,部分波能由于頂底板邊界的反射作用被限制在煤層內,使其在煤層中發生相互干涉以及疊加,從而形成槽波。
根據探測目的不同可將探測方式分為反射、透射以及二者聯合的探測方式,如圖2所示為槽波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圖。同樣,地震波在一條巷道內布置發射點,在對應巷道內布置接收點,來對形成的槽波信號進行接收處理,從而判斷煤層地質構造類型及位置。

圖2 槽波地震勘探原理示意圖
通過上述測試方法原理介紹及布置方式,對W4302工作面分別進行無線電波透視及槽波地震勘測,并對得出的結果進行分析。
無線電波透視在兩條巷道內進行雙發雙收的布置方式,其中發生點間隔為50m,接收點間隔為5m。如圖3為無線電波透視結果,其中冷色代表構造異常區,測試結果共發現5處異常區,分別為圖中顯示的條帶狀及矩形區域,通過分析斷定為YC1為斷層構造,YC2-YC5為陷落柱。可以看出,無線電波透視結果雖然能夠反映出異常地質構造類型,但是其縱向分辨率較差以及傳播距離的限制,導致很難對其的影響范圍進行判定。

圖3 無線電波透視結果
槽波地震勘探布置方式為:在回風巷道以及二三階段切眼巷道內共布置112個發射孔,布孔間距為20m,在運輸巷道及第一階段切眼巷道內布置104個接收孔,布孔間距為20m。通過發射孔對煤層內發生地震波,并在接收孔進行槽波接收,在得到探測范圍內的槽波信號值后,對其進行處理,處理方式分為兩種,一種為SIRT層析成像,一種為BPT層析成像,并依次繪制出槽波衰減系數云圖,根據云圖中槽波能量衰減系數變化特征,來判斷異常地質構造的位置,范圍等異常情況。

圖4 槽波地震勘探結果
如圖4為槽波地震勘測結果圖,由SIRT層析成像法確定了工作面異常區共13處,BPT層析成像法確定了異常區共11處,兩種層析方法分析結果大致相同,基本確定了W4302工作面異常區域范圍及位置,但是兩種方法針對異常區地質構造類型不能給出明確的測試結果,因此需要與無線電波透視結果進行綜合分析確定。
根據兩種測試分析結果,以及W4302工作面原有的詳細地質資料,綜合分析出W4302工作面共有陷落柱5處,斷層12處,以及其他地質異常區9處,這9處異常區可能為煤體變質、構造應力導致的煤巖體破碎以及煤層夾矸等異常所造成。
為對綜合探測結果進行驗證,進行了工作面回采及打鉆驗證,目前W4302工作面已回采180m,在異常區1中共揭露了6條斷層,其中2條斷層斷距約為6m,4條斷層斷距均小于3.5m,且6條斷層的延伸長度均在異常區1矩形范圍內;通過打鉆的方式對異常區2-9以及探測到的斷層及陷落柱區域進行了驗證,結果表明,異常區2-9為構造應力導致的煤巖破碎區;斷層F1-F12存在,且延伸范圍與探測結果相差不大;陷落柱X1-X5存在,且破碎影響范圍與圈定的范圍基本相同。
綜合分析結果表明,無線電波透視與槽波地震勘測法相結合的綜合勘測法應用效果顯著,兩種方法能夠彌補彼此方法的缺陷,對異常地質構造區域能夠清晰準確的進行探測,判斷異常構造類型、影響范圍及位置,對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提供了有效保障。
1)應用無線電波透視對工作面異常地質構造區域進行了探測捕捉,由分析結果表明該方法能夠準確的對異常地質構造類型進行判斷,但是限于其傳播距離的影響,導致其縱向分辨率不高,從而不能準確的對異常地質構造影響范圍進行判定。
2)槽波地震勘測法能夠準確的捕捉到地質異常區,且能夠準確的確定其位置以及影響范圍,對地質異常區具有明顯的反應,但是不能對異常構造類型進行區分。
3)通過將無線電波透視及槽波地震勘測法相結合,能夠準確的對異常地質構造類型、位置以及影響范圍進行確定,從而為工作面安全高效生產提供有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