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成月



中華民族是人類歷史最早開發并發展谷物發酵技術的民族,祖先借助不同類別植物原料發酵所形成鹽漬食物,即“醢”。而通過相關學者的研究以及考證結果顯示,“醢”是我國古代祖先關于醬類食品的總稱,醢的發明至關重要,對我國民族飲食的影響極為深遠,甚至對我國鄰近的國家以及民族也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中國醬是將大豆作為主要原料,通過加鹽等經歷數道工藝釀制而成的一種食品,除了美食之外,我國人民在制作醬的過程中也逐漸形成了醬文化。為此,本文簡要分析了我國醬文化的發展歷程,并提出完善法律法規,加大媒體宣傳力度等具體傳播方式,以期為我國醬文化的傳播提供相應的參考與幫助。
所謂中國醬文化代指中國人在制作以及運用醬期間,不斷形成的文化,其中包括風俗習慣、思想認識以及行為方法等所有與之有一定關系的事象總和。通過對醬文化的分析與了解,不僅能夠對以醬文化作為代表的我國飲食文化有更為全面的了解,同時對中華民族社會文化生活有更為深入且全面的了解。故而,如何積極開展醬文化的發展以及文化傳播,也是宣傳我國文化的一種渠道,成為我國許多學者關注的問題,值得進一步深思。
中國醬文化的演變與發展
我國醬的制造技術經過了極為漫長的演變與發展過程。史前時代,我國炎黃先民醬的制造技術僅僅是通過鹽漬完成,這也是當時制作醬技術的基礎特點。先秦時代,我國醬的制造工藝等同于不同類型醢的制作工藝。先秦時期的醢普遍是通過運用不同類型的肉料,其中配合一定量的谷粉,然后搭配酒制作而成。此時,加入一定量的谷粉的目的是希望進一步加快發酵速度,而酒則是用以控制發酵。該方式,即便是在今日依舊有部分地區采用。我國許多古籍之中所提及的“鯡”,也是先秦時期醢的基礎制作技術。而至漢朝,所說的“醬,以豆合面而為之”,指的是肉料基。
我國醬文化的特點以及種類
事實上,我國歷史之中,從漢代之后,人民日常生活之中每日所使用的醬便是谷物醬,而這種谷物醬基本從初期便是朝向以豆作為主要原料以及以麥子作為主要原料兩種類型共同存在與發展。換言之,豆醬與麥醬即為我國醬的兩個主要分類。當然,兩種醬類之間也并非完全對等,從古至今,豆醬在我國醬之中占有主體地位,所以其文化蘊涵也更為深厚,對我國醬文化的形成也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直至上世紀末期,我國大豆的重要產地,如東北地區、華北地區等依舊保持著制醬的工藝技術,甚至部分地區保留有傳統制醬工藝。當然,我國的醬品類不僅限于豆醬以及面醬兩種,隨著我國制作工藝的不斷發展,我國醬基本能夠劃分為黃醬、面醬、豆豉、清醬以及果醬等十余種醬類,極大地促進我國醬文化的發展。
我國醬文化的衍生歷史
中國醬文化的歷史發展,是以中國醬的品類以及制作工藝作為核心和主線。然而,隨著我國醬文化的衍生,已經擺脫了傳統醬形態的范圍,日漸形成了醬菜、醬油以及腐乳等不同類型的制成品。
我國運用豉的歷史,相關考證應略晚于以菽制作醢的工藝產生時間,自古以來,國人普遍青睞于豉,且嘗試發明了風味各異的豉制品。豆豉目前可以分為干豆豉、淡豆豉、水豆豉以及黃豆豆豉等。豆豉以及豆漿都是豆類農作物經過制曲以及發酵所形成的制成品。
我國醬菜發展歷史較為久遠,最初醬菜發展應是在植物原料醢品類之中產生的,三代時期的“芥醬”以及“榆醬”都可以作為證實。蔬菜、鹽、容器以及曲霉都是用以制造醬菜必不可少的基礎。而上述制作工藝我國古典典籍都已經完全記錄了。事實上,古代人民日常所吃的菹也可以視為醬菜的基本雛形。菹是借助乳酸發酵而形成的酸菜,也可是經過鹽或是鹽水的漬菜,或是清水漬菜。中國人較為常吃的醬菜在經過長時間的發展之后,以我國本土生產的蔬菜,例如芥菜、蘿卜、白菜以及百合等都基本嘗試作為醬菜的原料加以利用。至今為止,我國食用相對頻繁的醬菜主要原材料包括萵筍、大蒜、黃瓜以及韭菜等。而民眾在不同類型的醬菜原材料上也別出心裁,會根據時令與地域的不同而產生新的醬菜種類,例如將西瓜皮予以醬腌,或是不同類型野菜予以醬腌等,醬菜的制作工藝得到我國國民的充分發揮和發展。
另外,中國醬的藥用價值理念以及歷史意義也不應該被人們所忽視。我國中醫已經將醬納入藥品范圍之中,表示醬具備“除熱,止煩滿,殺百藥及熱湯火毒”的功效,同時認為醬能夠“殺一切魚,肉,菜蔬,覃毒,并治蛇,蟲,蜂,蠆等毒。”我國眾多醫學典籍之中也不乏關于醬的運用方式,例如李時珍認為“醬汁灌入下部,治大便不通。灌耳中,治飛蛾,蟲,蟻入耳。涂猁犬咬及湯,火傷灼未成瘡者,有效。又中砒毒,調水服即解。”即醬可以用作治燙傷、蚊蟲叮咬等各類病癥。對于我國眾多家庭條件并不優越,特別是底層勞苦大眾而言,在沒有足夠的經濟實力購買藥物的前提下,只能嘗試應用生活中相對多見且廉價的“偏方”進行治療。可見,中國醬不僅是一種食物,也是古代民眾賴以生存的藥物。中國醬文化的傳播方式
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
我國醬文化的傳播顯然無法脫離我國政府相關法律法規所提供的支持,只有建立健全相應法律法規,才能為我國醬文化的傳播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為其傳播提供支持。如構建由中央統一領導并予以協調相關部門組建領導小組設計以及不斷健全文化產品的外貿相關法律規定。通過建立相應的法規和制度,以加快當前醬文化的發展速度,并使其發展更為標準化與規范化,從而提高文化傳播的質量,以便在國內,甚至在國外進行推廣普及。而這一點不管是借鑒國外優秀的成功經驗,還是就我國國內實踐經驗而言,都能夠得出如下結論,即文化產業高速發展.的國家,其根本原因都是有先進且完善的法律體系作為相應的支持。
加大媒體宣傳力度
如今,一項重要工作是將飲食文化視為文化產業重要的構成部分,并加以定義,明確其歷史價值、文化價值,只有在明確其定位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以文化發展的角度促進其發展。就目前而言,我國普遍缺乏醬文化的宣傳意識,僅部分以醬文化感受作為賣點的景區積極開展醬文化普及,但就效果來說,并不理想,原因在于不管是普及的方式,還是宣傳的力度都過于單一和薄弱。因此,我國需要進一步豐富以及擴寬渠道以及方式,加強醬文化的傳播,例如運用先進的新媒體技術或是網絡技術等手段于各類文化產品之中。以我國較為知名的飲食文化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為例,該節目即實現了飲食文化的高效傳播,通過視頻以及穿插故事的方式,不僅為觀眾介紹了不同地區的美食,同時也通過美食感受其中蘊含的文化,以及我國國民的精神文化,實現了飲食文化的高質量傳播。也正是因為其兼顧文化與美食的傳播,使其獲得巨大的成功,成為國民喜聞樂見的節目,而各地的美食也收獲了許多游客的青睞。故而,節目的制作者可以沿用這一品牌的成功經驗,并專門拍攝一期關于醬文化的節目,借助網絡以及電視等不同類型渠道對外進行宣傳。通過上述方式,不只是能夠加快醬文化產品對外出口速度,提高我國整體經濟效益水平,同時也有利于我國醬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并在國際上樹立良好的形象。
另外,我國也可扶持一批以“醬文化”作為旅游資源的景區,以紹興醬文化為例,深入挖掘醬文化之中包含的旅游后資源,例如醬缸、醬園,引導游客前往參觀。如紹興地區最早的醬園為“俞合興”,于崇禎十七年即開業。而至清朝,醬園開設必須經由官府批準,即成為官醬園。結合該規定,上述醬園都在門口墻上書寫約有兩人之高的“XX官醬園”黑字招牌,而上述醬園也普遍是運用前店后坊的經營方式,負責城市三餐之中腐乳、醬菜以及大醬等食品的制造以及銷售。通過扶持一批同類型旅游景區,不僅有助于提高當地的經濟收入,同時也可加強醬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對普及醬文化而言具有積極意義。
關注新產品的研發
我國也需要積極開發新的醬產品,各類產業之中的品牌的規劃也應更為積極。不僅如此,政府應鼓勵醬產品相關生產企業不斷革新自身技術,以提高醬制品制作工藝,使得其質量得到明顯提升,進而從本質上提高醬品整體質量,并進一步豐富醬品的種類,從而提高我國醬品整體質量,為醬文化的進一步傳播奠定良好的基礎。不僅如此,所有相關企業在制作醬品過程中,也不能僅限于食用醬自身,同時還應包括各類醬的衍生品。例如將其制作為藥物,或是具有保健效用的食品,增加醬的附加價值,并借此向國外宣傳我國醬文化所具有的作用與價值。另外,我國也可定期舉辦各類展覽會、品評會等活動,在上述活動之中推出新的的醬產品,以令更多的人對我國醬文化有更為全面且深入的了解與認識,實現醬文化的進一步傳播。
結束語
歷史上,我國基層民眾的飲食生活十分艱苦,其往往難以有機會食用動物性食物。但其身體健康依舊能夠得到基礎性保障,功勞之一便是包含有中國醬在其中的諸多菽類食品,而經過長期發展所形成的文化也深受人們矚目。故而,我國應重視醬文化的發展,并通過建立相應的法律法規以及加大媒體宣傳力度等措施積極推廣我國醬文化,使得各國人民對醬文化有更為深入的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加強國際文化交流,并樹立中國良好的國家形象。
參考文獻:
【1】木易.第四屆中國醬文化節在四川.江油盛大舉辦【J】.新食品,2019,000(007):P.96-97.
【2】唐永亮,趙珍慧.醬在中日韓三國間的跨文化傳播及特點——兼談對中國文化的啟示【J】.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052(001):52-56.
【3】王永范,劉慧冬.2016年中國朝鮮族生態大醬文化節在吉林延吉舉行【J】.中國報道,2016,000(007):P.52-52.
【4】佚名.第一屆中日韓醬業國際論壇創新我們共同的醬文化遺產【J】.中國釀造,2018(5).
【5】劉婧.文化語言學視域下對熟語”覆醬瓿"的解讀【J】.唐山文學,2018,000(008):P.105-105.
【6】申麗媛,聶相珍,皇甫秋霞.潮汕飲食文化中的養生保健元素【J】.南寧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6(4):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