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中娜
摘 要 本文首先分析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然后從科學編制資金預算、強化資金內控監督、加快財務人才培養以及加強資金預算績效管理等多個方面提出了改進和優化對策,希望能為相關單位人員提供一定的借鑒和參考。
關鍵詞 行政事業單位 專項資金管理 問題 對策
一、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
(一)專項資金管理制度不完善,資金預算編制不規范
當前一些行政事業單位對專項資金管理重視度不足,部分單位缺乏系統完善的專項資金管理制度條例,專項資金管理組織和牽頭部門不明確,責任歸屬不清晰,各個機構部門各自為政,管理上獨立分散,相對混亂。
單位的專項資金預算編制不規范,對預算的編制缺乏全面充分的可行性分析,如一些單位為了獲得盡可能多的項目資金,編制了較為寬松的項目預算,可能導致資金過多沉余;部分單位預算計劃不夠具體細化,資金的具體用途和范圍不明確,可能加大后期預算執行的難度,還會使財政等上級有關部門在開展項目資金核算及監督時缺乏必要的評價依據。
(二)專項資金管控力度不足,監督管理機制不健全
從橫向角度看,各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種類較為繁雜,涉及面廣,資金來源渠道不同,使其監管難度較大,并且由于存在多個管理部門,部門之間協調溝通不到位,時間跨度也相對較長,使監管工作更為分散,難以保障實現全覆蓋、全過程的監督管控。資金支出監督管控不嚴,這就可能出現資金違規使用或者變相套取專項資金等不良現象;并且由于一些單位沒有嚴格實行不相容崗位分離制度,在專項資金款項的撥付和使用方面存在較大的管理漏洞,在實際的調查中就發現,專項資金的擠占、挪用、截留、滯留、私設小金庫、公款私存等現象在一些單位較為嚴重。
從縱向角度看,監管還不夠深入,財政紀檢監督部門在開展審計監督工作時,往往將重點放在財務資料數據的審查方面,主要是以資金為主線對項目的相關財務文件、賬務報表、收支憑證等進行合法性和合規性的審查,但對于項目實際的效果缺乏關注,忽視了項目的執行情況及最終實施結果,對于項目開展過程中使用的材料用量、價格、人工費用等沒有進行實際的測量和記錄,這就給一些工程項目的高估冒算創造了有利條件。
(三)預算績效管理不到位,專項資金使用效率低
前期專項資金預算的申請、使用過程管理以及事后的決算環節都缺乏有效的評價監督。在預算申請環節只注重項目的申報,缺乏對實際內容的嚴格審核;在資金使用過程中監督體系不健全,一些項目人員未按照規定用途及時支付使用資金,存在超預算、預算外支出行為;在進行專項資金決算時,決算流程不規范,項目財務人員往往只對資金項目的金額數目進行核算,對于項目缺乏全面充分的了解,難以為項目開展提供有效的指導和決策支持。由于整個項目開展過程中預算績效管理薄弱,對于資金的使用效果考察不足,導致許多監督管控措施難以有效落實,致使資金使用效率大打折扣。
專項資金預算績效監督作用未得到充分發揮。由于缺乏專業的人員開展資金預算績效評價工作,使評價結果的公信度不足;在績效評價過程中,財政協調配合不到位,難以保障工作方向的精準度;缺乏有效的監督檢查手段,監督檢查結果在預算績效評價指標中未得到充分體現,對被檢查單位的激勵作用不強;在進行項目申報時預算績效目標不明確,無法準確地定位后期評價標準,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預算績效監督工作的開展。
二、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管理對策
(一)科學編制項目資金預算
要求各行政事業單位首先要結合自身單位專項資金管理的特點執行專門的專項資金管理制度條例,制度要全面覆蓋單位項目立項、招投標、資金申請撥付、授權審批、預算管理等各個環節及崗位人員,切實指導和規范單位的專項資金管理行為;[1]單位在編制項目資金預算之前,要加強與各有關部門人員之間的溝通交流,細化預算編制的內容,結合項目特點選擇零基預算、滾動預算、彈性預算等多種預算編制方法,確保預算計劃編制與資金支出的合理性;要建立嚴格的項目資金使用責任追究制度,從源頭加強專項資金支出管控,使項目資金得到更加科學合理的利用,避免資金浪費。
(二)健全專項資金監管機制
行政事業單位要通過明確權責劃分、跟蹤監管以及責任回溯等手段措施全面規范單位的專項資金管理行為。
首先,促進形成全方位、全過程的專項資金監管機制。具體可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對專項資金實行分級管理,[2]一級抓一級,層層落實資金管控責任;加強權力制衡約束,嚴格分離專項資金管理不相容崗位;跟蹤資金流向,判斷資金支出的合理性;加大資金票據審核力度,及時發現和查處異常資金項目;實地調研考察,對相關人員展開詢問調查,對于專項資金使用相關的群眾進行走訪座談等方式了解專項資金落實情況;將資金使用情況與資金的申報資料進行對照;邀請專業機構對專項資金使用情況出具專門的評估報告;發動群眾舉報。
其次,重點對專項資金的設立、審核、支出等重要環節及崗位人員進行監督管控。實現專項資金管理責任追溯倒查機制,通過完善內部資金檔案,詳細記錄關鍵環節資金行為,實現資金管理的實時查詢和全程追溯,從而有效強化資金管理過程的動態監督管控。同時,落實對重要領導崗位的經濟責任審計和離任審計,合法合規地開展審計監督活動,及時發現和處理內部專項資金違規問題,確保資金使用的安全性和高效性。
(三)深化資金預算績效監督
為了強化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管理效果,要進一步深化資金預算績效監督工作。具體從以下5個方面著手:
1.建立健全資金預算監督制度
加快完善專項資金預算績效監督頂層設計,建議由財政監督部門牽頭,搭建專項資金預算績效管理框架,組織資金預算績效考評工作,按照“科學分類,績效相關”的基本原則設計監督內容、監督對象以及監督流程。完善資金預算績效評價指標,依托專業機構、科研院校等構建相應的指標評價模型,注重指標權重分配的科學性,確保預算績效結果合理可靠。
2.研究制定第三方評價管理辦法
建立一支由專家學者、中介機構組成的智庫系統,形成長期合作機制,為行政事業單位不斷優化和改進專項資金預算績效考評體系提供智力支持和技術指導;制定規范的第三方考核辦法、考評方式及標準等相關的細則,指導工作行為,提升工作質量。
3.加強資金預算績效目標編制審核
在預算目標編制、執行跟蹤以及反饋評價全程嵌入績效監督機制,保障監督的全面性。例如,在事前結合財政部最新出臺的《績效目標管理辦法》加強績效目標審核,保證所有專項資金預算項目都設有績效目標,以確保專項資金分配決策的合理性。
4.開展專項資金事前預算績效評估工作
首先,建立“參與式預算”管理機制,在編制專項資金預算計劃前對其績效進行評估,根據行政事業單位的戰略目標、發展規劃以及具體的項目申報理由等對其績效進行綜合評估。其次,委托專業監督機構對項目進行可行性及成本效益分析,客觀地對項目實施的必要性、項目預算的合理性、績效目標的科學性等進行充分論證,給出相應的評估結果,以供上級有關部門進行決策參考。最后,及時將結果反饋給相關單位或部門,要求其根據評估結果進行調整和優化,合理進行資源配置。
5.強化預算績效結果運用
以預算績效考評結果為導向,對財政專項資金使用的方向、方式、方法等提出具體改進建議,建立績效監督結果與預算計劃編制、問責機制、績效薪資、崗位升遷調動等掛鉤機制,有效規范行政事業單位人員專項資金管理行為。對于預算績效監督成果,要及時反饋給上級有關部門,為其作進一步決策提供參考,同時認真總結預算績效監督工作開展情況,匯編形成專門的案例資料,建立相應的資料庫,為之后持續改進和完善預算績效監督機制提供參考。
三、結語
加強行政事業單位的專項資金管理工作,要求在充分把握當前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管理存在的問題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提出改進對策,強化資金預算績效管理,全面提升財政資金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作者單位為鄭州市財政局)
參考文獻
[1] 張恒廣.行政事業單位專項資金管理的強化對策探析[J].中國鄉鎮企業會計,2019(5):72-73.
[2] 范永茂.行政事業單位應加強預算績效管理[J].財政監督,2019(10):4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