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傳忠
摘 要 本文著眼于道路旅客運輸管理的重點環節,結合基層管理實踐,對合理組織道路旅客運輸,加強道路旅客運輸管理,為旅客提供安全、舒適、及時、方便的運輸服務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
關鍵詞 道路旅客運輸 運輸管理重點環節 建議
道路旅客運輸是道路運輸的重要組成部分。道路旅客運輸為廣大人民群眾工作、生活、探親、旅游等外出、走訪活動發揮了重要作用。一個完整的道路旅客運輸作業,由不同的單位和部門合作、共同參與才能完成,其中既涉及企業內部不同崗位和部門之間的協作,也包括外部如交通、交警、公路、安監、價格、氣象等部門的配合。道路旅客運輸涉及的部門多、環節多,駕駛人、客車、道路、乘客、乘務人員等參與者有交集,運輸組織、客車運行、服務質量、運輸價格等環節互相聯系和影響。本文對道路旅客運輸管理過程中容易忽視的環節,結合基層工作實際,對加強道路旅客運輸管理進行探討并提出建議。
一、道路旅客運輸和管理涵蓋的基本內容
道路旅客運輸是指人們利用客車,通過道路、站場等基礎設施實現人的空間位移的活動,簡稱道路客運。
按道路旅客運輸的營運方式,道路客運可分為班車客運、包車客運、旅游客運。
道路旅客運輸管理按照組織和實施部門的不同,分為道路旅客運輸企業內部管理和道路運輸行政管理。
(一)道路旅客運輸企業內部管理
1.汽車客運站站務管理。汽車客運站是旅客集散、中轉、車輛運行組織的基地,主要工作包括客源組織、客車運行組織和乘務工作。具體有迎門服務、咨詢服務、廣播服務、售退票、小件寄存、行李托運、候車服務、檢票驗票、組織上車和其他服務。
2.旅客運輸生產組織。包括按照公布的客運班次時刻表編制行車計劃、組織運力、裝卸行包、組織檢票驗票、組織乘車發車、運行、到達等環節。
3.旅客運輸服務。包含旅客運輸途中服務和旅客運輸后投訴建議、信息反饋等服務。
(二)道路旅客運輸行政管理
縣級以上交通主管部門及其道路運輸管理機構依據有關法規、條例、規章,有效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職能,對從事道路旅客運輸經營的主體以及經營活動進行規劃、協調、監督和服務。
主要管理內容:道路客運線路、站場、運力規劃;日常經營資格、經營行為管理和違章查處、證件發放、審驗;加班、包車牌照、客票發放管理;運輸服務質量管理;運價執行及其他方面的管理。
二、道路旅客運輸和管理重點環節存在的問題
第一,經營主體和資格方面,個別客運企業存在私自轉讓、買賣客運車輛和客運班線、承包經營、掛靠經營現象。
第二,安全管理方面,在客車進出站環節,“三不進站六不出站”執行不到位,有些客運站安全例檢、行李安檢流于形式。
第三,交通和交警在執法中對個別條文產生歧義,造成執法不銜接、不統一、不嚴謹和部門之間扯皮,給客運經營者和乘客帶來不便,產生不良影響。
第四,道路旅客運輸過程中,經常發生旅客行李或貴重物品損壞、丟失的現象,引發民事索賠案件,尚未引起運輸經營企業、車站和駕乘人員重視。
第五,特殊情況下,如雨、霧、冰雪等極端天氣或節假日客流高峰期間,客運車輛和班線啟停程序、運管部門為應對客源滯留臨時調整路線、車輛,未形成統一的程序,存在一定的運行風險和法律風險。
第六,投訴處理程序不規范,對乘客和群眾的投訴,企業和管理部門未形成統一的處理模式,未建立投訴處理責任制和反饋機制。
三、道路旅客運輸和管理重點環節探討與建議
(一)逐步實現規模化、公司化、集約化經營,實現城鄉客運一體化
我國道路旅客運輸業近幾年得到了快速發展,但發展中存在的矛盾和缺點也日益顯現。一是經營主體“多、小、散、弱”,規模化、集團化中大型企業過少;二是經營模式落后,單車經營、承包經營、掛靠經營,“夫妻檔”“家庭式”經營方式居多,經營者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無視安全運行、服務質量,服務很不規范,超員、超速、搶客、爭客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隨著時代的發展,特別是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山東省道路運輸條例》《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規定》等多部法規、規章頒布的出臺,對道路客運實行集約化、規模化經營提出了要求和方向,道路客運承包經營、掛靠經營等行為被明令禁止。
道路旅客運輸走規模化、公司化經營道路,實現集約化,向城鄉客運一體化發展是大勢所趨。客運企業不得將車輛和線路承包給個人經營,也不能搞變通,經營手續是公司,但出資人是車輛經營者或實際控制人。運管部門在行政許可過程中嚴格把關,日常監管中及時發現制止類似情況發生,避免非公司化經營造成車輛安全管理失控,引發安全事故造成人員傷亡和失職追責情況發生。
(二)抓好安全生產制度落實,強化源頭管理
安全管理貫穿于道路旅客運輸所有環節和過程,對客車進出站安全例檢、乘客行李安檢等安全管理方面,從源頭抓起,客運站經營者和道路客運企業負有主體責任,運管部門負有監管責任。
《山東省道路運輸條例》《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規定》都對客運站健全和落實安全生產責任制、業務操作規程和安全管理制度,包括服務規范、安全生產操作規程、車輛發車前例檢、危險品查堵、安全生產監督檢查的制度作出了規定。
從源頭抓好安全生產制度落實,杜絕超員、超載現象,這是法定責任和義務。
(三)執法部門維護法規制度的嚴肅性、統一性和銜接性,避免執法偏差或錯誤
道路旅客運輸涉及乘客安全嚴禁超員運營,對營運客車超員,交通部門、公安交警都依據有關規定予以處罰。
但有一種情況筆者在一線客運管理工作中經常遇到,卻屬于例外。交通部《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規定》第40條規定:“嚴禁客運車輛超載運行,在載客人數已滿的情況下,允許再搭乘不超過核定載客人數10%的免票兒童”。《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安全法實施條例》第55條規定:“公路載客汽車不得超過核定的載客人數,但按照規定免票的兒童除外,在載客人數已滿的情況下,按照規定免票的兒童不得超過核定載客人數的10%。”按照這一規定和人性化管理原則,道路運輸管理機構和駐站辦允許客運車輛出站時搭載不超過核定載客人數10%不單獨占用座位的免票兒童。
為維護法規制定的嚴肅性、統一性和銜接性,維護道路客運企業及經營者和乘客的合法權益,道路運輸管理部門與公安交警執法部門及時溝通、協調,統一思想和執法標準,避免不同執法部門、執法人員對法規、規章條文不了解、理解偏差或錯誤甚至機械執行,造成執法、處罰標準沖突,損害經營業戶和乘客的合法權益,影響執法部門的形象。
(四)高度重視旅客人身和財產安全,保證運輸全過程不出差錯
客運經營者對運輸過程中旅客人身和財物安全負有很大程度上的責任和義務。因此,客運企業、客運站及駕乘人員必須高度重視,加強有關安全運行、保障旅客人身、財物安全的教育和培訓。從車輛進場、車輛安全例檢、行李安檢、行李托運、檢票上車、清點人數、出站檢查、運行途中各個環節入手,做到環環相扣,保證安全運行,不出差錯。遇有特殊情況,如侵害旅客人身、財產安全的治安違法行為發生時,及時報警。
(五)道路旅客運輸參與單位和部門應形成信息溝通模式和共享機制
交通運輸、公安、國土資源、氣象等部門應當根據天氣變化,加強信息溝通和共享,適時做好霧霾、冰雪等極端天氣情況下的道路運輸安全預報、預警、預防工作,防止重大事故發生。交通運管部門、養護部門、公路路政、高速公路對道路通暢信息實時共享,避免因路況信息不了解影響正常班線運行。
(六)道路旅客運輸管理部門和企業應探索首接負責制和舉報投訴考核機制
交通主管部門及其所屬的道路運輸管理機構、交通監察機構和旅客運輸企業應當對社會和群眾公開監督投訴電話、方式,對乘客和群眾的投訴建議,及時了解情況、核實處理并進行信息反饋,做到件件有回復、件件有落實,讓群眾和乘客滿意。同時,建立道路旅客運輸管理部門和旅客運輸企業舉報投訴考核獎懲機制,提高群眾和乘客的滿意度,進一步提升道路旅客運輸管理和服務的水平。
四、結語
道路旅客運輸涉及千家萬戶,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出行安全。道路旅客運輸管理參與部門多、管理內容多、環節多,一端聯系著廣大人民群眾和乘客,一端聯系著客運經營企業、客運業戶,中間是各級運輸管理機構,代表著道路旅客運輸管理部門的形象,要想提升管理服務水平,培育公平、競爭、規范、和諧的客運發展環境,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安全、舒適、方便、快捷、高效的客運服務,需要道路旅客運輸企業和各管理參與方不斷創新和努力。
(作者單位為淄博市沂源縣交通運輸局)
參考文獻
[1] 交通部公路司.運政管理知識讀本[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3.
[2]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運輸條例[Z]. 2016.
[3] 山東省道路運輸管理條例[Z]. 2018.
[4] 交通部.道路旅客運輸及客運站管理規定[Z].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