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善書
各大機構還在整理消化2019年的成交數據,市場已經迫不及待地踏入2020年。有人說,曾經在“波浪式”前行中延續了20年之久的牛市行情真的一去不復返了,在精英階層不再成為市場交易主引擎的時代,行業的未來又將由誰來主導?站在歲末年初的十字路口,筆者也不禁對2020年行業走向發出了五聲感慨。
第一聲感慨是拍賣成交的行業風向標意義將繼續走弱。大多數市場研究人員都習慣依據上一年拍賣市場的成交數據來研判下一年度的市場走向。這很可能會形成一個巨大的誤判。隨著精英時代的結束,僅憑拍賣數據已不再足以支撐形成整個行業的風向標。倒不是因為拍賣行的成交記錄摻雜著大量的水分,而是因為國內藝術品行業的大多數交易都不再發生在拍賣市場,甚至拍賣行在二級市場的主渠道作用也在近兩年不斷被網絡交易等新業態所弱化。最簡單的例子是,根據近三年的拍賣成交數據,國內藝術品市場在嚴重縮水。但事實上,隨著工薪族和中產階層對市場的支撐作用不斷加強,藝術品行業的整體規模是在不斷擴大的。特別是隨著這幾年工藝品市場和藝術衍生品市場的崛起,越來越多的場外人士開始借助“實用藝術”的橋梁,逐步走進藝術的殿堂。只要后續的教育培訓跟得上,這一批人的購買需求很快就會被激發出來,成為新的市場引擎。
第二聲感慨是市場泡沫還在進一步考驗經營者的承壓能力。這兩年行業在轉型,市場在成長,畫廊和拍賣行的老板卻一點都不覺得暖。什么道理呢?筆者認為,根本的原因還足以前積累的價格泡沫還沒有擠到位。盡管持續兩年的去泡沫凍結了一批藝術家的作品交易,也幫助一部分藝術經紀人嬌正了心理,但是,對于利益回吐較大的那部分人來說,作品滯銷和價格腰斬帶來的市場陣痛仍然會持續好長一段時間。
第三聲感慨是美術批評和市場冷落開始在倒逼行業重建價值標準。這幾年香港巴塞爾的火爆、內地各種藝術博覽會展銷平臺產品結構化調整趨勢已經非常明顯,大多數題材重復、語言呆板、審美老舊的作品已經開始被另一些形式和內容都比較創新且符合當代人審美的作品所取代,后者則成為市場交易的新主流。筆者甚至發現,有些食古不化、千篇一律的所謂名家作品,也一定程度上遭到了買家的排斥,很多經營機構都希望為藝術行業建立套新的價值標準。
第四聲感慨是IT技術的普及和鑒證備案技術的應用,將進一步堵塞造假售假等各類商業投機的財路。在暴利驅使下,造假和賣假一度成為拍賣行業和藝術經營機構的主業,也成為國內藝術品行業最大的毒瘤。這些年,互聯網技術的普及一方面為造假產業鏈提供了新的手段,但另一方面加快了一些違法犯罪團伙的毀滅。盡管這兩年炒作非常厲害的區塊鏈還無法成熟應用,但并不妨礙國內藝術品鑒證備案工程的加快建設,加上公安機關對藝術造假犯罪的打擊也在不斷加壓,靠做局騙人來發財的生意必定越來越難做。而隨著行業風氣的不斷肅清,也將吸引一批新的買家進場交易。
第五聲感慨是藝術金融方興未艾,但鑒定難和評估難依然在阻礙行業做強做大。用金融杠桿撬動藝術品市場是大勢所趨,但是這條路要走得通少不了一些基礎工程。對金融機構來說。最頭疼的是國內尚無一家鑒定機構能夠對一件藝術作品的真假一錘定音,業內對藝術品的價格評估更是標準不一、亂象叢生。解決不了鑒定難和評估難的問題,自然無法對這個行業的投資風險進行評估和管控,金融與藝術的聯姻也就成了一句空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