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仍記得數年前,聽聞在某商業中心舉行西方大師作品展,頓感機遇難得,花去一百多元門票錢,不曾想收獲的卻是一場失望。通觀展覽,未見一件大師原作繪畫,大部分只是復制性版畫,唯一能稱之為原作的是藝術家的手稿。如此“標題黨”式的做法,只能無奈嘆息:“不會再有下次?!钡斶@類展覽越來越多地出現在各大商業機構甚至進入學術機構時,則不免開始擔憂起來,也意識到這值得業界警惕,因為這已不僅涉及消費者的權益,更關系藝術界生態的良性發展。
亂象,雨后春筍般的“大師展”
自從2014年上海K11舉辦的“莫奈特展”引發觀展熱潮后,以購物中心為代表的商業機構開始紛紛將目光投向藝術展覽。尤其是眾多藝術大師帶來的粉絲效應能為商業機構帶來可觀的流量。于是,在商機的驅動下,“文藝復興三杰特展”“波普大師特展”“畢加索回顧展”等各種名目的藝術特展如雨后春筍般出現。通常,這些特展號稱與海外機構合作,多件大師作品集中展示,并結合新媒體技術實現沉浸式觀展體驗等,可謂噱頭十足。而動輒百元以上的票價,對于熱衷追趕潮流的年輕人來說,可謂物超所值。不僅可以將購物、娛樂與觀看藝術展覽無縫連接,還可以親臨現場拍照打卡、體驗炫目的場景,收獲藝術熏陶的“成就感”。通過個人社交平臺發朋友圈、微博等渠道的擴散,又進一步加速展覽的傳播,讓更多人趨之若騖,成為名副其實的“網紅展”。如此一來,商業性藝術展帶來的可觀收益讓越來越多機構參與進來分上杯羹。
不過,在商業機構缺乏專業藝術顧問及策展團隊的情況下,則會面臨諸多問題。尤其是策展專業力量的稀缺,做大眾藝術展的機構如果沒有海外資金、意識、渠道,所以勢必會導致用一種急功近利的方式來做展覽。隨之而來的是展覽水平參差不齊,亂象叢生。不少商業展側重于以大師名頭吸人眼球,實則掛羊頭賣狗肉,所謂的大師原作實則只有一張手稿,甚至無一張大師原作展出,而是結合聲光電的多媒體技術還原出來的3D影像,與宣傳鼓吹的形成巨大落差。凡是以大師作為宣傳噱頭,在內容上注入過多水分,或展出內容與宣傳不相符合的,這類誤導消費者展覽可暫且稱之為“偽大師展”。
早在2015年,上海的“不朽的梵高”展在宣傳中稱:“35分鐘,3000多幅畫面,梵高的一生及其創作的杰出藝術作品將以多媒體影像形式展現”并以“顛覆傳統”的理念聞名,然而,由于展出的并非梵高真跡,有不少買票進場的觀眾在參觀后表示“不買賬”,參觀者認為花費100多元票價,不過看了一場多媒體展,不過,運用了多媒體技術的“梵高展”既完成了藝術普及和教育,這類多媒體技術撐起的“大師展”已屬“業界良心”。
愈演愈烈的“偽大師展”,甚至出現一些商業機構故意采用低成本的“假展”來吸引客流,將贗品堂而皇之地公開展出,打著大師旗號輾轉多個城市吸金。自然,捅到“馬蜂窩”者很快出現,2018年10月,《日本經濟新聞》爆出,在中國廣州、上海、深圳等多座城市購物中心巡展的“草間彌生X村上隆藏品雙聯展”為充斥著贗品的“假展”,日媒對此形容為“聞所未聞的贗品展覽會”。報道一出。藝術界一片嘩然,輿論持續發酵。當事人草間彌生的官方表態指出這些展覽的“展品”不僅為未經授權或假冒簽名的贗品,還對草間彌生在國際間的品牌與信譽造成了惡劣影響,聲稱此舉侵犯了草間彌生著作權、國際品牌以及該財團權益,對此行為表示嚴厲譴責,并表示采取法律行動。
對于“草間彌生X村上隆藏品雙聯展”主辦方這種侵權行為不僅缺乏道德意識,還嚴重侵犯藝術工作者的原創性與著作權益,只會自毀招牌,甚至“丟人丟到國外去”。
警惕,“偽大師展”攻占學術高地
如果說在商業機構打造的眾多“偽大師展”讓眾多藝術專業者不屑,那么在高等藝術學府舉行的商業展則具有說服力得多。2019年9月,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展出名為“達芬奇與他的藝術群體”的展覽,就被該校畢業的一名專業人士在微博上爆出該展的達·芬奇真跡存疑,并稱展覽的達。芬奇與其學生和追隨者的繪畫作品技法拙劣。盡管央美美術館官方稱20件展品皆為私人收藏。除了四幅作品與達·芬奇有關外,其余皆由達·芬奇的藝術追隨者創作。但一個不爭的事實是,幾乎所有觀眾都是沖著達·芬奇來的。
在作品真偽遭到質疑后,央美美術館官方表示此次屬于交流展,作品真偽由意大利方負責,并稱被質疑的達芬奇自畫像獲得意方80%專家的認可。顯然,央美美術館在策展時缺少獨立的學術評價環節,并未作出自己的審核與篩選,而是選擇完全信任對方提供的信息與概念。對此,藝術評論人梁克剛表示:“近年來國內開辦的西方藝術展,大多是由一些商業機構做背后推手,促成國內外美術館的合作,一些在高等藝術學府舉辦的商業展,出于成本考慮,收取一定門票費用以彌補辦展支出也屬情理之中。但學術高地舉辦商業展就需要保持警惕,在作品的來源、真偽上均要親自仔細審核、鑒定真偽等,一旦出現紕漏,便會給自身帶來無法彌補的名譽損害。尤其是像達·芬奇這種項級大師作品的真偽向來最受爭議,對于受爭議的作品,學術機構應盡力避免,央美美術館此次展覽顯然未能盡責?!?/p>
對于如何避免學術高地被“偽大師展”攻陷,梁克剛則進一步表示:“當前這一方面仍舊缺乏有效監管,藝術品真偽鑒別門檻較高,一般監管難以實施,故在此種情況下需要行業自律,而作為學術高地的美術館、高等藝術學府則更需要盡力完善自身機制,在展覽引進、作品審核等方面形成規范制度。”
慧眼,識破“文字游戲”
實際上,廣泛出現的各種“偽大師展”已對業界生態帶來惡劣影響,不僅影響了藝術家聲譽,也損害了參觀者的權益,后者花了錢,并未看到貨真價實的作品,還有可能被蒙在鼓里,接受的可能是假畫的“藝術熏陶”,這樣顯然對高雅藝術的傳播起到了消極作用。那么,如何做一個精明的消費者,才能不為各類拙劣的“偽大師展”所“套路”?
首先,但凡是大師作品,往往收藏在大型、頂尖藝術機構手中,而一場展覽的海報會標識該展的主辦方、合作方等信息,所以一定要首先了解作品提供方的信息,包括其背景是否知名,是否具有一定收藏實力等;其次,多關注國內國立美術館、博物館的展覽動態,而通常來說,越是水平高的國外展覽方,越會選擇與國內項尖的藝術機構合辦展覽。一方面,強強聯合才能取得更大的效益;另一方面,學術機構具備專業的學術團隊與策劃能力,還擁有條件更好的展陳空間。
而在商業機構舉行的“大師展”,要辨別其是否值得一看,從其官方放出的宣傳中也往往能找出蛛絲馬跡。“偽大師展”往往還在文字表述上含糊其辭,聲稱將展出某某大師原作,但原作并不等于佳作,再者,還要仔細斟酌主辦方關于“原作”的表述,如果是藝術大師具有代表性的原作,一般會列出該作品的名稱,如無,則可能展出某某大師的手稿、素描等,因為這些也屬于大師的原作。
也有一些“偽大師展”會采取“展出某某大師作品”這樣的表述,同樣需要分析其詳細的表述,因為“作品”往往有可能是結合多媒體技術還原的畫像,也有可能是某大師作品的復制性版畫。
以上文所述的“草間彌生X村上隆藏品雙聯展”為例,展覽標題含有“藏品”二字,實則表明這并非兩位藝術大師的雙個展,而是所謂“藏品展”,而“藏品”就可解釋為某人或某機構收藏的草間彌生與村上隆作品。另外,這一展覽在重慶展出時,官方表述為:“將展現草間彌生和村上隆這兩位在國際上最負盛名的日本現代藝術家的25幅作品,涵蓋原版版畫、油畫、水彩等藝術形式……”這里僅僅輕描淡寫地說是“作品”,而下一旬“涵蓋原版版畫、油畫、水彩等藝術形式”則可以理解為展覽涵蓋這些藝術門類的作品,但不定是兩位藝術大師親手所作。
針對“假展”事件,草間彌生本人曾表示:“聽說很多人以為是我作品的展覽會而造訪,我感到很吃驚。我將自己的人生奉獻給藝術創造,我的作品卻被人掠奪并以錯誤的方式進入大家的視野,真是遺憾。中國的諸位,以及全世界的諸位,請馬上停止這種贗品展覽會。請用自己的眼睛直接觀看我的藝術的真正面貌。我誠懇地希望我們可以渡過這些難關并聯手成就個偉大世界,我衷心為此祈禱。”
所以,要識破“偽大師展”實則不難,只要多留意,多搜尋相關資料即可。只有當越來越多人的整體素質提高后,不再一味盲目崇拜大師,而更多關注展覽自身的策劃、內容以及觀眾互動等方面,那么,以各種大師為噱頭的展覽也自然失去市場,不復生存的土壤。
當然,以當前的展覽機制仍將面臨著諸多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在短期內也無法杜絕,只能依靠藝術展覽機構、策展人、藝術家的自律以及社會機制的淘汰來實現。中國需要盡快建立自己在展覽機制方面的規則,并完善相關法律法規,以促進展覽的規范化和專業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