菡閣



初冬,從小院的矮墻望出去,遠處山色如黛有幾分蕭索,據說那就是南京最聞名的紫金山;小院內綠植仍然茂盛,枝葉問常滑過棲鳥翅膀的影子或者細碎的啾啾聲。徐湖平就從小院深處緩緩踱行過來,身板挺直,一頭銀絲是迎風的勁草。寒暄之后,他隨意指著庭院一隅的小涼亭說,“那是平時午睡的地方,不管天冷天熱”。這突然才發現這位年屆七旬的老者身體中竟然蘊含著巨大的能量。
作為文博界的知名學者,徐湖平的名字有太多光環:江蘇省第九屆政協委員、中國博物館學會常務理事,江蘇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文化部文化市場發展中心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江蘇省吳文化研究會理事長、中國文物學會常務理事、江蘇收藏家協會會長……他還是南京大學、南京師范大學和上海復旦大學等多所院校的特聘教授,2001年被美國寶爾博物館聘為榮譽館長。
徐湖平在學術研究方面也頗有建樹,擔任主編、副主編、編委撰寫、編著的學術著作、叢書、論文以及科普讀物已有數十部,尤其是南京博物院珍藏系列叢書以及《中國民間收藏陶瓷大系江蘇、安徽卷》在文物博物館系統及相關學科學界頗有聲名。
除夕夜不回家的文博人
盛名之下,徐湖平反而處事淡然,很有親和力。交往日久,越會發現徐湖平風趣幽默,待人熱忱,有隱隱軍人之風。后來才知道他真的是軍人出身,而且是榮立過集f$等功的空軍驕子。后來機緣巧合,在1973年進入南京博物院后,一直工作30年。
博物館對于他,是兒時就培養起來的熱愛,他清晰記得小學時曾到南京博物院參觀陳列的猿人雕像,沒有想到過自己有朝一日會跨入這他視為神圣的殿堂。那些沉淀在玻璃柜后的中華民族歷史的久遠、綿長,文化底蘊的博大、深厚,讓他如饑似渴地廣泛涉獵美學、藝術鑒賞、書畫理論、歷史文獻、將能擠出來的業余時間都用來學習。徐湖平通過刻苦自學,除了向書本學習外,也不放過向任何一位專家、學者學習的機會,如楊伯達、楊仁愷、汪慶正等文博界老前輩,都對他治學嚴謹認真的精神予以首肯。多年來,南京博物院的考古工地十之八九徐湖平都去,在實踐中學習考古專家的工作方法,積累文物鑒定的知識和經驗。
也許就是這樣的功夫不負有心人,1985年8月,上級組織任命徐湖平擔任南京博物院副院長。當時院內因發生了一起前院長因學術冤案自殺的意外事件,一時人心浮動,各項工作幾近停頓。徐湖平受命于危難之時,勇敢地挑起了重任。他在副院長的崗位上一干就是16年,其中后6年是以常務副院長(法人代表)的身份履行院長職責。2001年,他就任南京博物院院長,2006年,他就任南京博物院黨委書記直到榮退。
這漫長的三十年,足以證明徐湖平是一位既精通業務又懂得管理的學者型的領導干部。他上任副院長時就提出“十年穩定,十年發展”的戰略構想。以改革的精神,率先在全國博物館系統建立了一院、三館、五個研究所的框架(即南京博物院下設歷史、藝術、自然三個分館,設考古、民族民俗、文物保護、古建筑、歷史藝術五個研究所),以此為主體來帶動南京博物院的陳列、展覽、學術研究和編輯工作。南京博物院在文博界的聲譽就是這樣通過幾代人的努力慢慢積淀下來。
博物院同事印象里的老院長,身上沒有官架子,沒有學究氣,是個性情中人。都評價他“為人誠懇、直爽,很講感情,能夠從政治上、工作上、學習上、生活上多方面地關心體貼院里的干部職工,有著很好的人緣”。院里的專家學者也視他是兄長,是志同道合的朋友。
采訪過程,曾經問過徐湖平夫人,旁觀徐湖平三十年文博生涯中印象最深的記憶是什么?徐夫人回答,就是三十年春節的除夕夜幾乎都是守在博物館,和同事們一起度過。
徐湖平對博物館有一種驚人的深情。他在一篇名為《博物館與城市形象》的論文中寫道:“博物館作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或一個地方的形象。她所標志的大凡是歷史傳統和藝術成就。現代博物館是現代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一個果實。同時也是歷史發展的一個縮影。博物館事業正從現代社會中獲得了新的內涵,并為現代化進程作出積極的貢獻。”
所以他說,真正的博物館就要收藏最好的藝術品。
民間收藏是官方收藏的補充
徐湖平在從事文博生涯的過程中,發現中國的博物館有個特色,就是全民辦。當時他是江蘇省博物館學會理事長,學會下屬單位里有個民間收藏研究會,又正好在1993年古玩市場開始蓬勃發展,收藏協會紛紛出現時,舉辦了一個民間收藏展,質量高又很轟動。他也開始關注起民間收藏的發展,畢竟博物館的收藏很多也是來自民間。
他時常在很多公開場合里提到,民間收藏是官方博物館的補充。官方收藏是有數量和經費上的限度,除此之外,官方收藏的門類有很大的限制。他說,在博物館里一般看到的就是書畫、青銅器、金銀器、瓷器等,最多幾十種。但是民間有成千上萬種,有很多在博物館看不到的器物與品類,民間就有收藏。類似“破瓦爛片”“廢舊雜志”甚至是很偏門的“煙標”……都會被民間藏家收藏。比如在考古挖掘中會有很多成袋的瓦片、陶片是沒有辦法在官方收藏中標記和展示的,但民間有心藏家會認真整理后收藏。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豐富,民間收藏的興起,有利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和流傳,很多瀕臨消失的文物和藏品在民間藏家的努力下,得到了留存和傳播。同時民間收藏能豐富人們的業余生活,提高社會的文化水平。
正因如此,他也和江蘇收藏家協會結下了不解之緣。
江蘇省收藏家協會于2004年6月經江蘇省民政廳批準成立,當時的業務主管單位為江蘇省文化廳,隸屬于南京博物院(目前是只歸屬于江蘇省民政廳的民間非營利組織)。是江蘇省最具權威的省級綜合性收藏社團。徐湖平說,從全國范圍來看,讓一位原博物院院長來做協會會長,也是很少見。
協會下設陶瓷、玉器、錢幣、銅器、書畫、觀賞石、煙標、火花、書報刊、紫砂器具、紅木家具和文物鑒定專業委員會,在全省各市還設有協會會員活動中心。
作為民間非營利組織收藏家協會,就是把志趣相投的人集中在一起來共同開展活動,而且是沒有政府補貼的。協會本身也不搞經營性活動。主要活動集中在交流探討、心得體會、鑒藏、學術研究等,就是在一起輕松地玩。我們的運營成本很低,所以不需要考慮經營問題,協會主要靠大家的積極性和興趣來發展。如果要組織活動,就會各自進行籌款。
徐湖平說,協會會員剛開始只有幾百人,現在已經壯大到四五千人。而且他經常發現高手在民間。畢竟民間收藏的參與度非常廣,現在有人估計中國民間收藏的人數有8000萬、甚至有1億,雖然沒有確切的統計數據,但是可以看出民間收藏的隊伍非常龐大。愛好收藏的人,無關職業、年齡,都可以參與到民間收藏的行列中來。與官方的收藏機構不同的是,民間的藏家因為金錢和精力有限,大部分會鉆研一項門類。我們常說“高手在民間”。民間收藏者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收藏門類,對它的鉆研就會更深,同時他們用自己的錢來購買這些藏品,考慮到經濟承擔能力,挑選藏品時會更加謹慎。也容易成為一個狹窄門類的專家。
所以協會也會為會員組織各種收藏展。比如在徐州舉辦的古錢幣收藏展就以藏品精良和具有學術價值而獲得業界一致好評。
從博物館沿襲下來的編輯出版習慣,讓徐湖平想到為民間收藏留下寶貴的文獻。他與兒子徐湘江花了四年時間走訪江蘇、安徽兩地民間藏家,揀選出精品上品,整理編輯成《中國民間收藏陶瓷大系江蘇、安徽卷》。他想以另外一種方式來記錄中國民間收藏的發展狀態。
收藏要分三個階段的“玩”
徐湖平認為,民間收藏在當下正好處在一個“政通人和”的社會環境,這是民間收藏可以有長足發展的前提條件;其次是人們的經濟水平提高,有一定的經濟基礎后才能收藏。最重要的是現在投資的渠道比較少,當下熱門的投資,比如股票,總是大起大落,讓人心情忐忑;比如房地產,那需要充沛的資金進行運作,普通民眾無法參與。收藏不需要巨額資金,普通工薪階級也可以接受。在收藏的時候還會有些升值的空間,可以作為投資品來買。現在“大眾傳媒”的發展,各種電視節目、報紙雜志的宣傳影響,同時網絡的發展更推進了收藏文化的傳播。人們接觸到的文化、知識越來越多,對藝術、對收藏的追求也就不斷提高,人們可以通過收藏來學習知識、陶冶情操。所以在這些條件的發展下,民間收藏才會曰漸火熱。
很好奇地問徐湖平,對現在在收藏界活躍的“國寶幫”如何看,遇見了會不會保持古玩界里有個不成文的規則——遇見同行沉默是金?徐湖平說,圈里是有很多亂象,以“幫派”之稱互相攻訐本身是不值得提倡的。現在有一群被稱為“國寶幫”的收藏團體,其實有很多受害者。很多收藏愛好者都會被媒體的負面引導,還聽信了一些“專家”的“駭人聽聞”。他覺得收藏不應該以利益來分幫結派,收藏與旅游、釣魚一樣,都是一種“玩”。買到喜歡的東西,回來后仔細揣摩、刨根問源,查資料來充實自己的知識,讓人身心愉悅。收藏除了“玩”,還需要“團結”。大家在一起磋商技藝,討論交流。這件東西價值如何,大家都會有看走眼的時候,這時候就需要互相學習,而不是相互攻擊,搞得人人自危。學費誰都會交,切記“吃一塹長一智”。對后一個問題,他竟然很俏皮地回答,“我會委婉地勸他,比如把用在收藏上的心力用于去旅游”。
徐湖平認為收藏是逐步進階的,一般分為三個階段。但凡想進入收藏,首先要具備兩個條件:一個是自己喜歡;一個是要買得起。然后在喜歡和有興趣的基礎上,針對自己手中的藏品展開知識擴展。如查找資料、研究藏品的真假、尋找藏品背后的歷史故事、了解藏品所處的朝代以及那個朝代的藏品所具有的基本特征等。這屬于第一個階段。
積累了一定的藏品知識后,可以跟志同道合的朋友聚在一起就某一件藏品展開探討,什么是真?什么是假?他講他的道理,你講你的理解,遇到疑問還可以一起查找資料或者請教高手,當存了很久的疑惑一朝解開,那種醍醐灌頂式的豁然開朗,是一種很高級的愉悅享受,也是更高一個階段的玩。既豐富了自己的業余生活,又培養了自己的鑒賞水平,還廣交了朋友。
當你把自己對藏品的心得體會和感悟形成文字寫出來后,你還將擁有自己的研究成果,這種成就感是多少金錢也取代不了的。這種玩法,才叫高明,也是最高檔次的玩法。江蘇省收藏家協會就是給大家打造各種不同層次的玩的平臺,把大家團結在一起,玩出文化、玩出品位、玩出進步,豐富人生。
徐湖平以收藏中的最大品類書畫為例,“對于收藏者而言,要先確定是收藏古代畫,還是近代畫,還是當代畫。徐湖平認為,對于古代、近現代書畫資源的日漸稀缺與贗品繁多,廣大書畫收藏家及投資者的眼球可轉向真偽辨別較為容易、價位尚屬合理的當代書畫”。
從目前二級市場也可以觀察到,不少當代書畫家的作品出現了一種增長、補漲的過程。徐湖平認為,在當代書畫市場上,那些出現在市場上時間較早,運作時間較長,且經營較好畫家的作品價位已經上升到定高度,且形成了一個暢銷體系,他們的作品成為當代書畫市場上的“硬通貨”。
而挑選具有高學術水準的優秀畫家的作品才能降低投資風險,保值增值,獲得一定的投資回報。不過,時下書畫家十分自信地自封為“大師”,不惜一切精力與財力炒作的情況非常盛行,投資者在選擇投資藝術作品時,不要盲目地只認書畫家們自詡的、名目繁多的身份與職位等,要注重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將作品的學術性放在第一位,依據學術性、成長性、市場性及自己的喜好來挑選。選擇那些目前價位低,但未來具有高成長性的“潛力股”。
采訪結束前忍不住問徐湖平,目前對什么新興的品類感興趣?他神秘地瞇了瞇眼,拿出手機連發了幾條各地收藏家協會的公號文章,然后說:“隕石,目前四川、內蒙古、新疆的收藏家協會都出現了品類分會。”
聽徐湖平說到這里,不由得拾眼望了望遠處的紫金山,蜿蜒青黛里藏著中國最著名的紫金山天文臺,而隕石就是從蒼穹里散落的星體碎片……然后想,這兩者之間應該會有點神秘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