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琪 逯 雨(甘肅)
光緒二十六年(1900),廣東首鑄銅元,因輪廓精良,通行市肆,民間稱便,不久中央即著沿江沿海各督撫籌款仿辦。山東因地居沿海,制錢日短,銀價日低,商務不興,民生坐困,見廣東、福建等省辦理卓有成效,亦欲設局自辦,以便救錢荒而解民困。山東銅元局自光緒三十年(1904)設立到光緒三十二年(1906)裁撤,前后不到兩年半時間,鑄造銅元折合當十不到三億枚,在晚清諸多造幣局(廠)中不算出名,而有關銅元局的介紹更是只言片語,給人撲朔迷離之感。本文希望通過梳理各類奏章和晚清報刊,將清末山東銅元局開辦始末大致梳理,為后續研究打下基礎。
在山東銅元局設立之前,山東地區銅元流通呈現北洋附鑄和南元北運兩個特點。所謂北洋附鑄,是山東沒有自鑄銅元之前,為解決錢根之緊,由山東巡撫周馥向直隸總督袁世凱咨商,請在北洋銀元局附鑄當十銅元,委員解東以資周轉。[1]光緒二十九年(1903)五月,已先解回頭批一百五十萬枚,撫院出示飭令全省州縣通行使用并一切章程仿照天津辦法,軍民人等勿得懷疑,所有完厘納稅一律通用。[2]試行數月之后因運費太巨且運到之數未能遍行通省僅敷省城周轉。[3]南元北運是山東銅元流通的另一大特點。所謂南元北運,是指江蘇、福建、廣東等省份的銅元流向山東等北方省份。光緒二十九年《通商各關華洋貿易情形論略》膠州口岸報告:“由福州來當五、當十銅元估值關平銀一萬三千八百五十兩”。[4]光緒二十九年八月二十九日大公報(天津版)刊載《禁止挑剔》一文中記載:“山東省日照縣生員申建勛等稟,竊生等居近海濱,所有外省銅元均已輸入內地,攜來考資多系銅元。詎料省城只使北元不用南元,距家甚遠,無從更換,實屬為難。”以上兩則小例稍可窺見山東境內省城之外銅元流通情況。南元北運表面看是一種貨幣流通狀態,其實際原因一是山東作為北方沿海省份,市面所存實際現金少于日常經濟貿易活動所需資金,存在銀根緊缺的狀態。二是南北方銅元與銀元在兌換上有差價,買賣銅元有利可圖。
光緒二十九年七月十六日,巡撫周馥上奏《添設銅元局挽回圜法片》。此片中周馥有表達兩點重要信息,一是“本年夏間經臣咨商直隸,臣由北洋鑄圓局勻撥銅元數百萬枚來東,現已暢行,民間稱便,惟是天津至山東水陸運費太巨且勻撥無多,難以便行通省。”二是“現督飭商務同司道設法籌劃,就山東原有機器局內附設銅元局,略添機器,仿照北洋銅元模式改鑄山東字樣,加工鼓鑄,以救錢荒而蘇民困。”[5]此片表明山東想在機器局下附設銅元局進行自鑄。山東機器局是由丁寶楨在光緒元年(1875)創辦的一家中等規模的軍火企業,具有一定技術沉淀和設備支持,在晚清各省新政創辦缺人少錢的現狀下不失為一條好的建議。在得到戶部的答復之后,開辦工作在逐步推進,首先是搭建管理層,任命觀察丁道津總辦銅元局,[6]知州葉蕃負責文案,知縣劉元祺負責收支造報。[7]其次是學習別廠經驗,總辦丁道津在光緒二十九年的九月底至十一月初前往天津銀元局考察銅元章程。[8][9]但在籌備過程中,因商民懇求多鑄,機器局地基不敷建廠,于是另買省城西關外民地,鳩工建造。[10]在經過接近一年的籌備之后,山東銅元局于光緒三十年(1904)七月二十日正式開爐鼓鑄。[11]銅元局開辦之后,周馥上奏銅元局開辦情形,折內稱“現委候補道丁道津駐局經歷,尚稱核實,前因工匠不敷,機器缺少,皆由北洋大臣袁世凱備撥,得以妥速設局,諸事順手。”[12]與前丁道津赴津考察相互呼應,也證實了山東銅元局開辦初期得到過天津造幣廠的幫助。
山東銅元局在開辦初期,每日出銅元十余萬枚至多二十萬枚,出數并不算多,一方面因為工匠設備流程需要磨合,另一方面因為辦廠初期規模較小。因此山東局繼續添購機器,以圖擴充。[13]一年多后的光緒三十二年(1906),已經可以達到日生產銅元五十余萬枚的規模。[14]山東銅元局早期生產的銅元為光緒元寶類,此類銅元因省內設計雕模,樣式較多,有改刻北洋小坐龍系列,有改刻廣東閉口云龍系列。有仿刻飛龍系列,具體版式陳忠華先生的《山東銅元賞析》一書做了有邏輯的分類,筆者在此不多贅敘。光緒三十一年(1905)底,山東接財政處咨將各省所鑄銅元舊模全行停廢,由戶部頒發祖模以歸一律,[15]并飭將銅元局名目改為戶部造幣分廠。山東商務局根據此項要求,飭匠精刻滿漢篆文木質關防一顆,文曰:山東戶部造幣分廠,[16]于光緒三十二年正月十九日啟用,開始生產大清銅幣類銅元。[17]山東大清銅幣類銅元前后生產不到一年,但是生產出了葫蘆頭等在泉界名氣較大的銅元品種,光緒三十二年八月三十日的《時報》刊載了山東造幣分廠歸并直隸消息,并且表示總辦丁道津觀察已清理一切以備交替。[18]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山東官報記載山東戶部造幣分廠所定三井洋行之銅又來八車,此銅用盡后,擬即停鑄。[19]生產不到月余,光緒三十二年十二月十四日,正式停鑄。[20]考察銅幣大臣陳壁派司員主事劉保慈于光緒三十三年(1907)三月底到廠查驗,五月底正式撤廠。
山東銅元局停辦之后,先是改設官膏局,官膏局售賣鴉片,價值每月遞增,并且取消民營煙館。[21]表面看是取寓禁于征之意,實際上官膏局并不熬膏售賣給商家,而是各土莊熬膏之后每兩捐京錢二百四十文給官膏局即可作為官膏。實質只是在統捐局之外增加一膏捐局而已。[22]后因英使出面干涉改名稽查土膏局,照常收捐。[23]光緒三十四年(1908)初,丁觀察以魯省出產紙料甚多,凡繩頭木屑之類皆可作紙,擬仿照東洋造紙成法在山東銅元局開設造紙廠一所。派遣焦子琴二尹帶領匠徒十數名赴廣東各處學習造紙之法,向禮和洋行購訂造紙機器,大小共一百余件,將銅元局后門拆去,改作洋式柵門,又將從前局中之碾片廠拆開,再添淘紙漚紙各項廠房。宣統元年(1909),造紙廠正式建成開工,定名“濼源造紙廠”,繼續由丁道津總辦。[24][25]至此,銅元局真正變成了濼源造紙廠,山東省第一家機器造紙廠宣告誕生,它也是中國第二家機器造紙廠。
注釋:
[1][3]《商務局請撫帥咨撥煙商銅元詳文》,濟南匯報,東政輯要,光緒二十九年。
[2]《諭使銅元》,大公報(天津版),光緒二十九年閏五月十一日。
[4]孫浩編著:《圖說中國近代機制幣章》,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2017 年,第92 頁。
[5]《山東巡撫周馥奏為添設銅元局挽回圜法片》,申報,光緒二十九年八月二十日,第10947 號。
[6]《委鑄銅元》,大公報(天津版),光緒二十九年八月初八。
[7]《銅元各差》,大公報(天津版),光緒二十九年九月二十日。
[8]《車站紀事》,大公報(天津版),光緒二十九年九月二十一日。
[9]《公竣旋省》,大公報(天津版),光緒二十九年十一月初四日。
[10][12][13]《前撫帥周分設銅元局及開辦情形片奏》,濟南報,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十四日,第144 期。
[11]《銅元開工》,濟南報,光緒三十年七月二十六日。
[14]《山東鼓鑄當二銅元》,申報,光緒三十二年,第11944 號。
[15]《請領銅元祖模》,時報,光緒三十一年十一月二十日。
[16]《銅元局改為戶部造幣分廠》,時報,光緒三十一年十二月十七日。
[17]《銅元局改造幣分廠》,時報,光緒三十二年二月初六日。
[18]《山東造幣分廠歸并直隸》,時報,光緒三十二年八月三十日。
[19][20]《造幣廠將改紡紗廠》,山東官報,光緒三十二年十一月二十日。
[21]《濟南設立官膏局》,東方雜志,光緒三十三年八月二十五日,第四卷,第8 期 。
[22]《官膏局有名無實》,時報,光緒三十四年六月二十二日。
[23]《官膏局改名稽查土膏局》,時報,三十四年八月二十三日。
[24]《改銅元局為造紙廠》,申報,光緒三十四年三月初二日,第12633 號。
[25]《擴充造紙局廠房》,申報,光緒三十四年八月初八日,第12784 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