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健,寇麗霞,吳玉玲,劉婉婷,劉向力,胡 娜,林 嫦
護理專業是一門以實踐為主的學科,臨床教學是護理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校教學的延續和深化,是理論與實踐結合的必須環節。《護士執業注冊管理辦法》明確規定,在教學、綜合醫院完成8個月以上護理臨床實習是申請護士執業證注冊的必需條件。由學生角色向護士角色的轉換,理論與實踐存在一定的差距,學習環境、工作環境和人際關系等的變化嚴重影響著護理實習生心理健康狀況[1]。有研究表明,護理實習生不良的心理狀態會嚴重影響實習效果及發展[2]。與此同時,護理實習生具有學生與護士的雙重角色身份,情緒的變化與工作效率及實習醫院的護理質量息息相關,與病人的優質護理關系密切。在實習過渡階段,護理實習生完全處于醫院的護理管理模式中,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動態而全面地了解實習護理實習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關注角色壓力水平狀況,選擇適合的帶教模式,在初期進行有針對的心理干預是非常必要的。為此,本研究運用結對互動教學模式,探尋其對護理實習生角色壓力的影響,以期為改善其心理狀態提供借鑒。
采用方便抽樣法,選取2017年—2019年在我院內科、外科和針灸康復科臨床實踐的90名護理實習生作為研究對象。按照實習時間不同將研究對象分組,采用拋硬幣法隨機抽取2017年3月—2018年2月來院實習的護理實習生30名為傳統教學組;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2018年3月—2019年3月來院實習的護理實習生分為4周結對互動教學組和12周結對互動教學組,各納入30名護理實習生。納入標準:①正在廣東省廣州市某三級甲等綜合中醫院臨床實踐的護理實習生,計劃實習時間不少于8個月;②通過全國統一高考入校的全日制護理實習生;③護理實習生知情同意,自愿參與本次研究所開展的調查活動。
傳統教學組按實習大綱具體計劃,在每個輪轉科室4周,由資格認證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對按責任班、治療班、電腦班等具體班次跟班的護理實習生進行知識單向傳遞教學。4周結對互動教學組護理實習生在實習的第1個科室接受4周的結對互動教學模式。12周結對互動教學組護理實習生在實習的第1個科內輪轉的3個科室接受12周的結對互動教學模式。
1.2.1 結對互動教學干預模式
1.2.1.1 結對教學
組建臨床護理教學管理委員會,成員由護理部總帶教,護理部帶教秘書,各大科護士長,各大科帶教秘書,各病區總帶教,實習生代表組成。構建臨床護理帶教老師資格管理體系:①遴選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條件包括臨床護理工作年限,專科護理工作年限,學歷,職稱等,自愿參與臨床護理教學。②培訓臨床護理帶教老師,集中授課與自學相結合,內容包括護理教育學、護理/教育心理學、人文社會科學、護理禮儀/法規等;課堂隨堂聽課,參加教學查房等以崗位鍛煉為主的教學實踐等。③考核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內容有教學態度、教學水平、教學方法、教學效果等。④資格認證臨床護理帶教老師,由院內護理部確認資格及資格有效期。結對教學由1名具有資格認證的臨床護理帶教老師和1名護理實習生結對組合進行教學[3-4]。
1.2.1.2 互動教學
①教學查房:采用“提出問題-思考-討論-教師評價”的方式,護理實習生自行選擇科室內具有代表性的病例,完成病例資料收集,提出現存的護理問題及評估潛在的風險,并提出護理措施,參加查房的所有人員共同討論,形成護理個案,最后帶教老師評價。②臨床小講課:護理實習生按教學大綱要求,自選授課內容,可采用PPT、視頻、微課等形式展示,師生共同討論;護理實習生對分管病人進行健康教育,老師及時進行效果評價反饋。③微信互動:護理實習生在進入科室第1天添加帶教老師微信,要求護理實習生利用業余時間將在臨床實習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學習中的收獲,對教學的意見,新觀點、新看法等以文字、圖片、語音、視頻等形式上傳微信,老師定時給予回答指導。同時,老師可利用微信講解本科室常見疾病知識,分享病案,總結經驗,使護理實習生得到包括語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的教育。④反思日記:按照相關要求書寫反思日記并由帶教老師進行及時反饋。
采用護理實習生自評的方式,在實習前、實習第12周向護理實習生統一發放調查問卷,問卷由護理部帶教秘書指導填寫,匿名填寫,當場收回。為確保研究數據的準確性,錄入時由雙人負責。
1.3.1 一般人口學資料調查表
自制調查量表,包含年齡、性別、學歷、學校等一般資料。
1.3.2 角色壓力量表
采用孫傳宗[5]于2004年將熊東亮修訂的角色沖突與角色模糊問卷,與林世昌修訂的角色過度負荷量表合并,作為研究的預試問卷,問卷包括4個維度,24個條目。此量表在國內相關研究中得到廣泛的應用。趙瑞對此量表重新修訂,用于調查508名護士角色壓力狀況,發現角色壓力、服務破壞并負向預測工作滿意度,包括3個維度,4個部分,24個條目,其問卷的內部一致性信度系數為0.736。本研究采用趙瑞[6]的角色壓力量表修訂版本,采用Likert 5計分法,“1分”代表“非常不同意”,“5分”代表“非常同意”,從“1分”到“5分”表示符合程度由低到高,其中條目1,5,9,13,17,21為反向計分,總分為125分。分值越高,說明研究對象感知的角色壓力越大。
采用SPSS 17.0統計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檢驗;采用多重比較Bonferroni法進行組間兩兩比較,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3組護理實習生的一般資料比較 (n=90)

表2 3組護理實習生角色壓力及各維度得分比較 單位:分
① 與實習前比較,P<0.05。

表3 3組護理實習生實習12周后角色壓力總分、角色沖突、角色量負荷及角色質負荷維度得分組間比較
注:組間兩兩比較采用Bonferroni法調整其檢驗水準,α'=α/3。
有學者依據護理實習生在實習過程中的心理變化,將進入臨床實習前3個月的實習階段定義為實習初期,4~7月的實習階段為實習中期[7]。有研究發現,實習中期的護理實習生的角色壓力水平仍然較高,普遍存在于臨床適應期且不容忽視,直接影響到護理實習生的職業認同感和是否從事護理工作的意向[8]。因此,本研究選取實習初期的護理實習生進行干預研究。本研究結果顯示,3組護理實習生12周后角色壓力較實習前均有所下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這提示臨床護理帶教老師應幫助實習護理實習生積極調節角色壓力水平,盡早適應臨床護理工作。
互動帶教模式[9]是指學生主動參與教學,與老師在相互活動中產生教學共鳴,實現教學相長的一種教學方法。國內有學者將該模式應用于臨床護理帶教研究顯示,互動帶教模式可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加深理解掌握理論知識,有利于學生實踐能力的鞏固和提升,提高綜合素質[10]。互動教學既存在于臨床護理工作之中,也延伸于業余生活。一對一的臨床結對互動帶教模式應用于護理實習生的實習初期,可加強對學生的學習指導和思想指導,密切教學雙向溝通,針對學生的個性差異,強調因材施教,幫助學生盡快適應臨床學習、強化護士角色[3-4,9-10]。本研究結果顯示,經過12周的實習時間,3組的角色壓力水平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12周結對互動教學組的角色壓力水平低于傳統教學組和4周結對互動教學組。3組角色壓力水平采用多重比較進行組間兩兩比較,12周結對互動教學培訓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傳統教學組側重于理論及技能培訓的傳統培訓方法,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工作經驗的增加,護理實習生的角色壓力會有所下降。但傳統教學組對護理實習生的職業價值觀、社會支持、組織認同感等的方面未給予較多的關注,所以傳統教學組的角色壓力水平不如結對互動教學組低。結對互動教學組采用個性化教學方法,在護理查房、小講課等的傳統培訓基礎上,重視護理實習生心理健康,運用微信等現代電子信息化溝通方式實時動態觀察護理實習生的學習情況和心理狀態,有利于增加護理實習生的溝通能力,也有利于護理實習生形成角色認同,并融入護理團隊中。實習護理實習生12周在大科(內科、外科、針灸康復科)內每4周輪轉1個病區,反思日記為師生雙方提供了一個平等、真誠的教學交流和情感互動的連續性平臺,使得相關學科知識系統化、職業情感、自學能力、溝通能力及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升[11]。因此,本研究采用這種新型的結對互動培訓教學方式能全面、及時地了解護理實習生在角色壓力中面對的沖擊,并給予針對性的指導,同時也促進實習護理實習生在不斷反思中提高抗沖擊能力,12周為一個較合理的教學培訓周期。
護理實習生作為護理人員的后備人員,是醫院的重要成員,醫院護理管理部門應重視護理實習生的培養, 12周結對互動教學模式能降低護理實習生的角色壓力水平,促進護理實習生適應護士角色。但本研究因條件所限,采用便利抽樣法和拋硬幣法選取研究對象和進行分組,有相互沾染的可能。護理實習生入科時間大多集中于上半年,后續研究還有待進一步擴大樣本量,觀察和比較在護理實習生入科后不同時間段進行干預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