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芳,李紅梅
腦卒中是指大腦血流中斷造成神經功能的突然缺失。在我國發病率為200/10萬,存活者70%以上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礙,最嚴重的是運動功能障礙,可導致不同程度的殘疾,致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質量下降,加重家庭、社會負擔[1]。運動功能恢復是康復治療的首要目標。運動功能恢復的敏感期是患病后3個月內[2],患病6個月至1年康復逐漸進入平臺期,效果減低。早期有效的康復訓練有助于改善腦卒中病人受損的功能,減輕殘疾的程度。有研究表明,中藥、針灸、推拿等治療可調整臟腑陰陽失調,改善中樞神經系統功能的作用,對腦損傷后功能重塑有積極作用[3]。本研究運用中醫、中藥治療的理念及中醫外治法,給予腦卒中病人經絡按摩配合穴位敷炙,現報道如下。
選擇2017年3月—2018年2月我院腦卒中住院康復病人32例為對照組。2018年3月—2019年2月康復病人32例為觀察組。納入標準:①年齡40~70歲,新發病1個月內,運動功能障礙進行康復物理治療病人;②病情穩定,生命體征平穩病人;③選擇同一康復治療小組的病人[4]。排除標準:①認知障礙、言語障礙、嚴重的心理疾患、不能配合治療病人;②肢體血栓形成、有嚴重的并發癥者;③有影響康復功能訓練、經絡按摩、穴位敷灸治療的其他疾病。剔除標準:不能完成12周規范治療者。觀察組男21例,女11例;年齡(58.65±9.27)歲;腦出血5例,腦梗死27例。對照組男19例,女13例;年齡(55.42±10.27)歲;腦出血8例,腦梗死24例。兩組病人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1 對照組
對照組進行常規康復訓練治療12周。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連續進行12周干預,每周一、周四進行經絡按摩后再進行康復運動治療,每周二、周五給予偏癱側穴位敷炙法后行康復訓練,周三和周六康復運動治療前不干預,周日休息。①經絡按摩基礎手法:病人取坐位或臥位,按揉雙側風池穴,再掃散兩側頭部,捏、按、揉兩側肩井,叩擊兩側背、腰及骶部肌肉手法刺激應稍強[5]。取俯臥位先按法施于病人脊柱兩側,再以滾法沿脊柱兩側并向下至臀部、股后側、小腿后部,以腰椎兩側各背腧穴位,窩、跟腱部治療部位,配合腰部后伸和髂關節后伸的被動活動,以患側為主;如行上肢作業治療(OT)治療前病人健側臥,針灸推拿師從患側肩關節起拿揉,沿上臂外側,經肘部至腕部;再擦、搓肩部、上肢部、手腕部;如行下肢的物理治療(PT)治療前,沿患側大腿正面,小腿外側面向下滾、拿揉,按捏病人指、趾末節端、扳搖患側下肢。②穴位敷炙:護士取本草山剛目記載經醫家修改后處方,穿山甲(炮制熟)、大川烏(炮制熟)、紅海蛤各60.0 g,粉碎研為細末,攪拌均勻,干燥存放。3種藥物對肢體麻木拘攣、半身不遂有效。使用時取1.5 g藥末,用透皮液調和成膏狀,制成一個如五分硬幣大的圓餅。PT治療時敷穴于下肢的涌泉穴、陽陵泉、足三里等,OT治療時敷穴上肢的曲池、肩合谷等穴。紗布覆蓋膠布固定,將患足泡在恒溫40℃水中,時間不能超過1 h,感覺肢體麻木、汗出或身體只有汗出,將藥餅去掉。③康復訓練:科室康復治療以小組形式展開,包括固定的醫師、康復治療OT、PT、語言治療(ST)治療師、康復護士,病人及家屬。根據病人的一般情況,各種康復評估結果康復治療小組成員共同制訂康復訓練計劃,改善關節活動度與關節功能完整性,改善肌力,處理痙攣,改善運動控制,改善姿勢控制,改善步態和步行及患側良肢位擺放,偏肌電生物反饋,神經肌肉電刺激等干預措施和訓練方法。嚴格執行康復運動治療計劃。
治療前、治療后12周,由治療師、主管醫師、護士協同家屬共同對病人肢體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進行評價。
1.3.1 肢體運動功能
采用肢體運動Fug1-Meyer功能評定量表[6],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價量表在腦中風者之間評價一致性較好[7]。①上肢部分,通過評定肩、肘、腕、手的運動功能、上肢協調性、速度及指鼻試驗評定上肢功能情況,滿分66分;②下肢部分,仰臥位、坐位、站位時通過評定髖、膝、踝關節運動功能、下肢的協調性和速度及跟膝脛試驗評定下肢運動功能,滿分34分,分數越高,運動功能越好。
1.3.2 日常生活能力
采用巴氏(Barthel)指數進行評定,Barthel指數[8]廣泛用于評價住院病人日常生活能力。總分100分,通過對病人進食(10分)、修飾(5分)、洗澡(5分)與穿衣(10分)、大小便(20分)、如廁(10分)、輪椅轉移(15分)、平地行走(15人)、上下樓梯(10分),評價標準分別為獨立完成(100分)、需部分幫助(61~99分)、需較大幫助(41~60分)、完全不能獨立完成(≤40分)。
采用SPSS 19.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定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標表示,計數資料采用頻數、百分比(%)表示,以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康復治療前后兩組病人Fug1-Meyer運動肢體功能評分比較 單位:分
① 與康復治療前比較,P<0.05。

表2 康復前后兩組病人Barthel評分比較 單位:分
① 與治療前比較,P<0.05。
運動功能的評定主要包括肌張力評定、肌力評定、關節活動范圍的評定[9]。勵建安[10]認為可通過運動前的熱身、肌肉放松及牽伸提高肌肉的力量,改善肢體柔韌性。文芳等[11]認為經絡按摩是中醫特色療法,可通過控制、利用病人感覺刺激肌梭感受器,提高感覺運動中樞興奮性,提高肌肉順應性、耐力,同時使肌肉放松、減輕痙攣,促進運動功能恢復。張瑞[12]認為現代中藥敷貼是通過藥物對局部的刺激作用,刺激穴位、經絡傳導、透皮吸收,借助血液的運動,發揮藥物的作用,或通過穴位刺激起到通經舒絡、補益肝腎、強健筋骨、改善病人的運動功能的作用。同時治療性熱療,如炙療,可增加肌肉溫度和彈性,改善膠原蛋白延展性[5],改善關節活動度及肌肉柔韌性。有研究表明,病人肩手綜合征、肩痛以及天氣寒冷導致患側肢體循環障礙,引起肢體不適、疼痛、痙攣,是導致康復訓練出勤率、訓練完成率低的主要原因[13]。袁洪霞等[14]認為進行康復運動前對病人實施經絡按摩能提高訓練的積極性及運動強度。王秀和等[15]認為經絡按摩、穴位敷炙可放松肌肉,緩解精神緊張,又可消除肌肉酸脹、痙攣,使僵硬組織軟化,肢體組織恢復知覺,達到益氣、活血化痰、通絡、提高運動功能的目的。本研究對照組直接進行預期強度的康復訓練,病人因肢體疼痛、麻木及有痙攣現象,未得到緩解就進行康復運動訓練,疼痛及緊張感加重,病人會產生較負面情緒,康復訓練難以達到預期效果,甚至出現效果減退等現象。觀察組采取中醫外治方法來緩解病人肢體疼痛或(和)肌肉張力,緩解、減輕病人痛苦、緊張感,提高病人的依從性,有助于康復訓練順利完成。康復訓練前輔助以經絡按摩、穴位敷炙使腦卒中偏癱病人可提高病人肢體運動能力,提高運動耐力,增加運動的強度,從而提高病人日常生活活動能力。
經絡按摩人力成本高,是此項工作開展的不利因素,本研究加入穴位敷炙,可以減少人力成本,使醫療機構有能力開展此項工作,融入中醫治療增加了病人對康復運動治療的依從性,改善功能可提高康復運動訓練的效果,提高病人生活自理能力。本研究選取樣本量較小,對康復運動訓練效果的提高是經絡按摩更好還是穴位敷灸更有效,或是兩者協同效果更佳,沒有分別進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