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 暉
人口老齡化已成為全球性問題,20世紀70年代,日本已成為人口老齡化國家,龐大的老齡人口必然存在龐大的長期護理需求。作為亞洲第一個步入人口老齡化的國家,為有效解決護士對于老年人長期護理需求帶來的職業性腰痛等問題,日本在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州護理聯盟倡導的禁止只用人力做搬運的護理口號后,2013年也做出了相應的規定,即不是一定要用人力來做搬運護理的,要促進靈活運用護理用具,這一規定的實施使得近年來日本護士腰痛發生率及病人壓力性損傷的發生率降低。我國與日本都屬于東亞國家,老齡化形勢及一些傳統文化較為相近,筆者于2019年2月赴日本自然護理協會學習體位管理,現闡述日本體位管理的理念和內容,希望可以為我國有效開展病人體位管理及護士職業防護提供經驗和借鑒。
根據國際上通行的65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超過7.0%,即進入老齡化社會的標準,日本在20世紀70年代已進入老齡化社會。據日本衛生、勞工與福利部報道,1995年日本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到14.0%,2010年為23.0%,2015年為26.8%,預計到2025年將高達30.0%[1]。截至2017年,日本已成為全球老齡化形勢最為嚴峻的國家之一。老齡化的加劇使失能、失智老年人數量不斷增多,更多老年人需要長期護理服務。
病人臥位是某些疾病病人治療時必備的輔助治療體位[2],病人往往要長期處于某種或某些臥位,而長久保持這種臥位易產生不適,且會使病人自發地尋找一種舒服的不正確臥位。例如病人發生偏癱時若病人長時間仰臥或趨向患側臥位易產生壓瘡[3];頸椎病病人需要臥床及頸部制動,若臥位不準確或病人改變臥位, 將導致病人預后不良[4]。使用蠻力對病人進行體位管理會給病人造成強烈刺激,無法自主緩解緊張,肌肉得不到放松使得病人的關節越來越僵硬。另外,因為關節攣縮還會引發排泄能力下降、吞咽障礙、消化功能低下、感知機能下降,甚至因操作者沒有力氣,只能勉強在床上拖拽造成或加重壓力性損傷。
英國國家衛生保健署聯合皇家內科醫師協會1項對全國5 524名醫務工作者的調查顯示:護士新發腰背疼痛為2 908人,占53.0%,其中1/5是在搬運、處理病人所致[5]。有文獻報道,護士腰背痛的發病率高達97.4%,遠遠高于普通人群的85.0%[6],超過50.0%以上的護士由于不同程度的腰背痛而影響日常生活[7-8]。搬運病人、彎腰操作、重體力活動、護理防護用具及器材配備不足、臨床護理人員缺乏相關防護知識培訓、防護意識差等都是引發護士腰背痛的因素[9-11]。
體位管理的核心理念為no lifting,即不用蠻力去護理,通過結合人體工程學理論,結合使用翻身布、翻身手套、移乘板、升降設備等用具,轉移病人重心,為病人提供合理舒適的體位,同時關注護士在為病人操作時自身力量在左右腿部的轉移而不是全部使用手和腰部的力量,既省時、省力地保護護理人員,又能調動病人自身殘存能力保護肢體功能,有效除壓,確保病人臥位的舒適、安全,詳見圖1。

圖1 體位管理的理念
借助護理用具為病人進行翻身、除壓、定位和移乘,護理用具在提高護理質量和保障病人安全方面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12]。
所推薦使用的翻身布、翻身手套為材質表面光滑的產品,通過減少翻身和移動過程中產生的摩擦力,使行動不便的病人在床上實現體位移動和轉換,減輕護理人員工作強度。
取合適體位后,使用翻身手套為病人除壓,使得病人壓力平均分布于全身,而不是集中于尾骶部、肩部、髖關節、踝關節等部位,以預防壓力性損傷為主,詳見圖2。

圖2 為病人除壓示意圖
借助定位枕等護理用具為病人取舒適體位,定位枕詳見圖3。

圖3 定位枕
移乘是指病人在輪椅和床之間的身體轉換動作,是病人生活自理的關鍵動作,移乘動作的掌握程度決定病人的活動范圍和生活自理程度。完成移乘的工具主要包括移乘板和升降設備,可協助身體虛弱的病人進行體位變換和位置移動,實現從臥室移動到衛生間、浴室等,解決病人的如廁、入浴等問題。升降設備根據升降機的類型分為以下幾種,其中電力升降電梯是最常用的升降設備類型(41.0%),其次是動力的從站到升降機(29.0%)、無動力的坐式升降機(17.0%)、空氣輔助橫向傳動裝置(5.6%)、天花板升降機(2.6%)和空氣輔助升降裝置(2.5%)。升降機設備使用頻率最高的操作為從擔架到床(35.5%),從由床到床(32.2%),從床到擔架(28.4%)和從床到椅子(27.2%),然后是由床到廁所(18.5%),由廁所到床(18.6%),由椅子到廁所(13.5%),由廁所到椅子(7.7%)[13]。
人體工程學建議護理人員在搬運之前,應遵循TILE原則進行風險評估。事件(task,T):評估轉運事件,包括距離、高度、重量等,以此判斷需要使用的力量和重量轉移。個人能力評估(individual′s capabilities,I):個人重量的承受能力、是否需要借助外力等。負載(load,L):對需要轉運病人或物品的評估。周圍的環境(environment,E):溫度、濕度、光線、空間、地面等。
2019年3月—2019年4月,我院成立了體位管理小組,基于循證建立床上翻身、床上坐起、站立、移向座位、移向輪椅體位管理的操作流程和評分標準,在醫院內進行體位管理培訓,包括護士、護工、家屬等參與病人照護的人員。針對護士,開展醫院持續專業發展(CPD)網上理論培訓和現場操作示教,共培訓3場,培訓護士96名,推廣體位管理理念和思路。通過調查護工人員的學歷、護工年限等基本情況,開展了1輪護工管理人員和3輪護工代表的培訓,共培訓53名護工人員,根據護工人員的特點,實行講練結合的教學方法,讓護工進行臨床搬運或翻身的操作演示,糾正錯誤用力和錯誤的動作,講解動作原理和示教正確方法,鞏固記憶。隨后將對護工人員進行體位管理操作考核,以達到持續改進。如何培訓病人家屬及密切照護者,如何院外推廣新的理念是目前需要繼續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