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玲
(廣東職業技術學院,佛山 528041)
在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背景下,高校對創新創業型人才的培養是高校改革的主要方向和目標,也是服務社會,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需要。本文以廣東職業技術學院陶瓷設計與工藝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改革為案例,首先分析了國內高校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現狀,接著提出了地方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實踐路徑的內涵式發展及相關舉措,以期為高職院校構建完整有效的大學生創新創業人才培養體系提供一定的參考價值。
隨著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國內高職院校在創新創業教育,特別是在創業教育體系的確立,以及學生創業活動的引導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與此同時,國內創新創業教育研究與實踐也存在一定的問題。
由于我國固有的考試模式以及教育評價體系,使得我國各階段教師在教學中以灌輸式教育為主,學生學習過程中多為被動學習,缺乏獨立自主思考和動手的能力,合作精神差且無長遠發展眼光,這些都不利于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開展,所以學校要想開辦創業活動,提高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就必須要對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進行培養,以提高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文化的氛圍。
眾所周知,高校學生進行創業活動風險十分大,以往許多創業活動都是高投入后零回報甚至虧損,這就需要高校對學生給予足夠的創業保障機制或風險規避機制。但是就目前而言我國高校仍未建立起完善的創業教育保障機制。其中包括:學校在對教師進行職稱評定,對學生進行教學評定、創業和就業引導方面等未建立完善的評定標準和輔助機制,這些都不利于激勵高校師生充分利用高校的人力和物力資源開展相關的創業活動。
高校學生正處于創新思維和動手能力培養的關鍵時期,這一階段需要經驗豐富的教師進行專業的創新創業思維引導,并通過創業活動來磨練學生創業思維和動手能力。但是,我國高校教師由于創新創業思維的缺乏以及創業活動策劃能力的不足,致使學生在高校課堂教育以及課后創業實踐活動中得不到全面的培養和鍛煉。
創新創業活動對教學硬件設施要求較高。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目前我國高校開展的創新創業活動基本上都是依靠計算機技術建立創客平臺來實現的,而當前大多數高校并無專業的創業試驗室,教師和學生用計算機和計算機網絡都不具備建立和開展創客平臺的基礎,從而導致高校師生無法正常開展創新創業活動。
創新創業活動的開展,不僅需要高校教師對學生定期進行理論性的創新思維和創業活動的教育和培養,而且需要通過多學科融合以及產學研結合來對學生的能力進行培養和鍛煉。沒有相應的產業結合和市場磨練,學生的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不可能得到提高和完善。研究發現,我國高校在資源配置和人力資源合理利用方面都有所欠缺,而且高校與企業以及市場對接的不緊密也不利于我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活動的開展,以及學生創業活動能力的形成和提高。
本章節以廣東職業技術學院陶瓷設計與工藝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為例,進一步探討國內高職院校在面臨創新創業教育方面的不足時,將采取的實踐舉措。
重新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將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和創業能力的培養等評價指標納入到人才培養目標中,并在原來“面向專業(群)能力課程體系”基礎上增開職業創新創業技能模塊,重構陶瓷專業(專業群)能力課程體系。整合重構后的課程模塊體系為:職業通用能力模塊+職業專項能力模塊+職業拓展創新技術技能能力模塊+職業綜合能力模塊。
圍繞職業創新創業技能模塊,建設依次遞進、有機銜接、科學合理的創新創業教育課程群。公共必修課:創新創業教育;公共必修課——創新課程群:創新思維、創新方法、知識產權保護、專利技術;公共必修課——創業課程群:創業動力、財稅、金融、法規、創業管理、企業管理、風險控制等;專業核心課:陶瓷新材料與新工藝,有關陶瓷最新的材料、工藝、制作方法和設備,該課程內容每年更新10%;專業拓展創新技術技能課:陶瓷營銷+網站搭建技術、陶瓷微商創業實戰。
依托創新創業學院、陶瓷實訓基地、教師工作室、教學資源庫等產學研多元育人平臺,以及眾多校企合作單位,合力打造大學生創新創業孵化基地、大學生創新中心、創客中心。
依托產學研國際合作園平臺,鼓勵學生以個體名義或跨專業、跨學科、跨年級組隊參加相關創新創業大賽和創新創業論壇,比如“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全國陶瓷創新大賽”、“全國陶瓷工業設計大賽”、“國際建筑陶瓷設計大賽”、“挑戰杯”、“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論壇等,實現以“賽”促“新”。爭取到2024年,學生獲國家級或國際級設計大賽一等或二等獎1項,國家高職院校職業技能大賽一等或二等獎1項。同時,憑借“云平臺”競賽服務體系,將學生創新大賽的成果引入到創業孵化園,并進一步推薦給企業進行全方位合作,最終實現項目的產業化。
在專業核心課程的講授過程中,改革教法、完善實踐,積極探索將創新創業技能的培養和專業技能融入到教學全過程,促進兩者的有機融合。在此過程中,教師可以將陶瓷科研項目、學術前沿成果納入到課程教學中,推行啟發式、討論式、案例式和研究型教學模式,按項目內容分組、分層、分類組織教學,并將培養創新創業思維融入到知識講授、課堂研討、課程匯報、課程作業等專業教學各個環節,以此激發學生創新思維和創業靈感。
將學生在創新實踐過程中完成的作品、論文、專利、自主創業成果等折算為學分,將學生參與課題研究、項目實驗等活動認定為課程學習,實現技能對等學分認定。
對有意愿、有潛質自主創業的學生按照高質量創新創業教育的需要調配師資,以“導師制”進行分層次培養,幫其制定創新創業能力培養計劃,實行持續幫扶、因材施教、一站式服務,指導其完成創新作品、專利申報、自主創業等,成為示范性“標桿”,打造陶瓷專業人才培養質量的明星效應(見圖 1)。
圖1 陶瓷設計與工藝專業創新創業教育實施方案示意圖
本文首先梳理了政府相關政策法規,然后分析了國內高職院校創新創業教育發展的現狀,最后,以廣東職業技術學院陶瓷設計與工藝專業創新創業實踐改革模式為例,提出要構建真正科學、有效的高校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必須增開陶瓷創新創業技能模塊,積極打造陶瓷創新創業“雙創平臺”,建立創新創業成果學分認定機制,制定創新創業拔尖人才“優才優育”培養模式等相關舉措,以此提升大學生創新創業能力以及就業競爭力,最終貫徹落實黨中央所提出的“以創業帶動就業”的發展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