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芳

圖1 富貴斑竹
紫砂壺因紫砂泥的珍稀與極佳的性能、色澤成為中國茶壺的代表。自然美是紫砂壺最為鮮明的特點,這是由紫砂泥的特點所決定的,也與茶道文化淡雅、脫俗的格調有關。在紫砂壺之中,以自然植物或動物為造型或裝飾的作品頗多,這說明了中國對于自然美的崇尚,其中包含著古代中國人對于人類與自然關系的認識與實踐,在當代語境之中,符合生態文明建設的價值觀念。
無論是對自然真實面貌的展示,還是對自然美的部分的提煉,紫砂壺都以“精”為核心,如何在一件紫砂壺之中通過合理配置自然美與裝飾美來建構藝術空間就成為一個重要的問題。本文以圖1這件顏色、裝飾均十分具有特色的“富貴斑竹”為例來具體談談紫砂壺的藝術建構及文化內涵。
作為“歲寒三友”與“花中四君子”之一的竹,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具有重要象征意義,在紫砂壺中出現的頻率極高。紫砂壺對于竹子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的,通常是對竹段與竹葉進行仿造。斑竹是竹中一種,以竹竿上有紫褐色斑點為特點,這也就成為了“富貴斑竹”的獨特之處。整體上看,此壺最吸引人的是色彩與裝飾。黑色的紫砂壺是十分少見的,尤其是在黑紫砂絕產的情況下,手工藝人只能以手工配比來呈現黑紫砂的質感,這是十分困難的?!案毁F斑竹”壺整體顏色均勻但不厚重,黑色的壺面中有細密的砂質顆粒,將紫砂泥的自然之感表現的恰到好處,細膩溫和的光澤將壺的顏色襯托的暗而不沉,象征斑竹低調堅毅的氣節品格。
談裝飾,還需先了解壺的基本構造,這是裝飾的重要載體。壺身仿竹段造型,圓柱形壺身端正穩當,可置于手掌中的大小增強了趣味性。壺身兩側是對傳統造型進行變形的壺嘴與把手。壺嘴強調了一種獨立感,突出與壺的拼接。把手有直有曲,象征斑竹身姿。壺蓋稍有突出感,與壺身下部立體的環形紋線相對應,完成了對于竹段造型的創造。
在此壺當中捏塑與雕塑裝飾是搭配出現的,是自然美與藝術美結合表現的最明顯的部分。壺嘴、把手以及壺鈕上的竹節、壺下部的紋線都需要手工捏塑出立體感,再進行精雕細刻。壺面一側有雕刻清晰的竹葉裝飾,竹葉清爽干脆,有立體感,使壺以竹為主題的特征更加明顯。
斑竹之特點在于竹身的斑點,手工藝人采用了鑲嵌技法來展示這一特征。鑲嵌是將金絲銀絲嵌入壺中再打磨拋光的一種裝飾手法,常有富麗堂皇的美感,這也是此壺最具藝術美的部分。在壺身各處都分布有大小不一的金色小圈,有的是單一的,有的是雙圈形式,它們所體現的就是斑竹的斑紋。壺身最下方還有一圈金絲鑲嵌的規則紋樣,這一紋樣十分復雜細致,將鑲嵌技法的美感與華麗的感覺體現的淋漓盡致。金色與黑色的搭配使壺有一種“貴氣”,黑色壺身與金絲鑲嵌的特點都得到了完美的保留。
此壺通過對斑竹自然美的模仿與對金絲鑲嵌的藝術美的展示準確傳達出“富貴”的含義,手工藝人對于泥料與裝飾的選擇一方面是立足于自己所要表達的主題,另一方面是尊重竹的客觀形態與其在傳統文化中的意義,竹之氣節、挺拔蘊含在壺的結構之中,“富貴”之意包含著人們對于幸福生活的渴求,使此壺從物質外形到內涵世界都體現出對于傳統的繼承,這樣才能使壺之氣韻更有底氣,使自然美與藝術美有所依附,而不僅是形式,才是紫砂壺藝術價值之所在。
“富貴斑竹”壺運用的主題、造型及裝飾均源自傳統,在手工藝人的重新組合之中產生了具有創新意味的美感。紫砂壺中自然美與藝術美的建構,使紫砂壺的內部空間更加堅實立體,承載豐富的價值意蘊,讓人們在欣賞中產生意猶未盡的效果,最終完成對紫砂壺藝術美感與價值的雙重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