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明杰

圖1 玉璃壺
紫砂壺是中國茶壺藝術中藝術成就與知名度最高的一種,它是中國陶制技藝發展、茶道文化成熟與其他優秀傳統文化積淀到一定程度的結果。在古代參與制壺的不僅是手工藝人,一些文人雅士通過參與設計或制作紫砂壺表達了自己的審美觀念、人生追求以及人格品質等,這就決定了紫砂壺從誕生起就是一件文化藝術品,在對其進行賞析時,對手工藝人制作意圖的剖析以及對中國傳統文化內涵、美學思想等的尋找也是重要的一部分。
圖1“玉璃壺”簡約沉靜,古樸低調,是紫砂壺中的光器精品。紫砂壺誕生于明朝正德時期,距今約有五百余年的歷史,在其誕生之前,中國陶器已經走過了上萬年的歷程,在制作工藝上已相當成熟了。紫砂壺采用紫砂泥制成,這種泥料透氣性高,可塑性強,促使紫砂壺在傳統造型裝飾上得到了進一步發展,產生了光器、花器與筋紋器三大類別,其中光器僅靠造型結構與工藝水準來呈現內涵與靈氣,包含著中國古典樸素自然美學思想,具有極高的審美格調與藝術價值。
“玉璃壺”通體紅潤細膩,光澤極佳,有健康明亮的視覺效果。這是原礦小紅泥在高溫淬煉中呈現出的獨特效果。紫砂泥可分為紫泥、綠泥、紅泥等多種類別,紅泥如此飽滿的色彩是因其中鐵含量較高,這種泥料常藏于礦石深層,質地堅硬,產量稀少,因此以紅泥制成的紫砂壺常身形嬌小卻有著不菲的價格,可見紅泥的珍貴。此壺以素面示人,使紅泥的美感得到了完美的保留,在溫潤的茶水與芬芳的茶香的滋潤下,此壺定能容光煥發,光彩照人。
在造型上,此壺以經典掇球壺為參考,各部分均以圓潤為設計理念。掇球壺是紫砂壺中的經典造型,以似球非球,渾圓一體為主要特征。此壺壺身為一個大球,壺腹處最為飽滿,底部收束,華貴而靈巧。壺蓋為半圓形,邊緣寬大立體,與短而端正的壺頸部相結合,使較為簡約的壺身產生較強的結構美感。壺蓋中央是圓珠壺鈕,與壺蓋、壺身以完美比例配合而成,使壺具有層次美感,在原本的素雅沉穩之中增添了一種幾何趣味。
壺身兩側的直嘴與耳狀環形把手以圓潤泥條制成,利落干練的壺嘴與柔軟流暢的把手相對,剛柔兼備,二者高度與壺蓋邊緣一致,穩定了壺身結構,使壺無論從縱向還是橫向上看,都具有一種均衡與結構清晰的美感。
“玉”所指的是有光澤略透明的石頭,“璃”所指的是光潔如玉的石珠,二者組合可引申為美好純粹的事物。此壺線條清晰利落,光器素面無一絲瑕疵,尤其是壺嘴、把手、壺鈕與壺身的連接處也處理的十分自然,絲毫不見接縫,可見手工藝人有著極為純熟的制壺技藝,在制壺時也極為耐心,將“匠人精神”和一種對于紫砂壺藝術的熱愛注入到壺的每一個細節之處,使壺光潔如美玉,透徹如鉆石,這是紫砂壺藝術經典性的展現,也是手工藝人對于紫砂壺藝術所秉承的一種淳樸自然的理念,每一位觀賞者都能從中尋找到一個平靜舒心的天地,從中發覺中國傳統藝術極致的美感追求。
“玉璃壺”外表看似簡單,其實極有學問。壺鈕、壺蓋與壺身三者的錯落,壺嘴、壺蓋與把手三者的展開皆是圍繞一個中心,才能使壺保持平衡,可以看出紫砂壺藝術中所包含的理性思考。“玉璃壺”之美一在工藝,二在內涵,三在它所能引發的人們對中國古典藝術、優秀傳統文化與個人人生所產生的思考,傳遞著一種歷經千年而不朽的中國智慧。
本文圍繞此件“玉璃壺”的造型來源、工藝水準與結構特征三點展開分析,對其所屬類別、所用泥料以及其中的深層內涵做了詳細的說明與介紹,感悟了光器紫砂壺所提供的一種能經得住時間考驗的藝術美感。如今的紫砂壺不乏有造型奇特的創新佳品,但諸如“玉璃壺“這樣純粹而有靈氣的作品,或許更能讓人們感受到中國傳統紫砂壺藝術之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