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英

圖1 堆龍掛盤
均陶堆花原本叫做貼花,以在坯體上堆貼不同的泥料而得名,歷史上在西晉年間就有堆花陶器出現,唐代有所發展,到南宋時期基本上延續了唐代工藝開始塑造堆貼出半浮雕的作品,只是尚不成熟,至明代永樂年間均陶堆花出現了“拇指堆花法”,奠定了當下均陶堆花工藝的基礎,清代曾一度繁盛但盛極而衰,一度跌落。近來,伴隨著紫砂藝術創作而進入了新的時代,均陶堆花藝術重新煥發了光彩,在原本的基礎上,塑造的題材更加豐富,形象更加具體,并在原有的“拇指堆花”之后創造了“半浮雕堆貼法”和“立體浮雕堆貼法”,使新時代的均陶堆花藝術具備了全新的時代特征。
在過去很多均陶堆花作品上可以發現其具有強烈的浮雕感,且創作題材中帶有“圖騰”的感覺。尤其是對于“龍、鳳凰”等的塑造尤其精彩。圖1“堆龍掛盤”是在紫砂掛盤中創作了一整條立體的游龍,恍若遨游在九天之間,飛龍吐珠,彩云相間,立體的塑造成就了力量的質感,不論從哪個角度來進行觀察,都給予人一種強烈的動態立體效果,這與一般的平面構圖不同,需要創作者具有一定的三維構造能力,畫面沖擊力強,色彩華麗,雍容大方。
整件作品需要綜合運用均陶堆花的各種技藝,其基本手法依舊不外乎是“拓、搓、行、撕、撳、堆塑”,在塑造龍的時候首先用拓的方法,手指結合腕部的力量一點一點圓拓在盤面上,拓的時候要用力均勻,切忌來回搖擺,要做到線條流暢,邊緣圓潤,是構成“龍”整體輪廓的必要步驟。之后在制作龍身其余部分的時候,龍鱗、龍脊、龍爪的塑造運用了“行”的方法,制作一小片一小片的泥片結合撳的手法將其與龍身主體鑲接在一起,其中對于紅色部分的裝飾色泥也是采用這樣的方法來制作,只不過要注意制作的先后次序,先有鱗,后有紅色的火焰紋路裝飾,龍鱗的制作要整齊規律,同時要契合龍身的走向,從龍首開始順勢延伸到龍尾,其中最大的難點在于龍身軀中端的立體轉折部位,這一部分是龍鱗由大漸小,由平轉立的部分,要注意其中的連續性,要使之看起來連貫、立體。
在我國的古典文化傳說中,金色的龍通常有“五爪”,所以在顏色的選擇搭配上,要注意到這種細節局部的配合,在眼前這件作品中龍有五爪正合“五爪金龍”之韻,堆塑是這件作品最大的特征,所以形象和構圖要符合文化題材本身的來源。除了手指上的功夫要到家外,這件作品還缺少不了各種工具的輔助,其中龍眼由竹尖點出,龍須用搓的方式并借鑒了部分紫砂雕塑的手法塑造龍嘴,使其有別于前爪形成獨立的立體效果。其首尾的布局恰恰圍繞了作品一周,只不過并非是單純的環形,而是上下蜿蜒的形態,并以中間的浮雕裝飾祥云以作區分,龍尾處的塑造與龍首采用了相同的制作方法,都采用了“立體浮雕堆貼法”,這與龍身以及龍爪所采用的“半浮雕堆貼法”有著非常鮮明的區分,正所謂首尾相顧,暗合了傳統文化的經典意蘊,這就如同金色的龍要搭配五爪一樣,傳統文化有著自身的藝術形象規律,只有在設計層次就考慮到這種規律,才能使堆貼的藝術形象更為合理,這樣才能被人所接受,從而塑造出一條活靈活現的,高貴雍容的“五爪金龍”。
在盤面的形象塑造完成之后就是上釉,然后燒制,燒成需要掌握好溫度,窯溫要控制在1200℃左右,在這一溫度下燒制的釉色透亮。需要注意的是這一溫度要比通常紫砂壺燒制的溫度要高一些,對于浮雕堆貼的部位來說要考慮到泥料收縮比例,尤其是立體浮雕的部分,其自身的質量及堆貼部位要控制好,不使其下垂變形,最終形成挺立的效果。
當代的藝術創作越來越顯現出精益求精的技術要求,多元化的題材更要求創作的獨創性和開拓性,均陶堆花恰恰在這兩方面都有著獨特的優勢,在追求形象和內涵的基礎上,均陶堆花作品可以擁有更為立體的藝術表達,因此也產生了更多的藝術組合,在可以預見的未來,創新和變革將是均陶堆花藝術的主題,當代社會的裝飾文化將賦予均陶堆花全新的含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