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貞永
圖1 拾趣·果子
中國人愛茶世人皆知,出于這份喜愛還衍生出富有古典特色的茶文化與茶道文化。在茶道活動中人們除了品茶之外,還要對各種茶具進行賞析、把玩,茶具的樣式也就自然成了人們關注的焦點,其根源在于人類對于美的追求。紫砂壺的出現使那些苦苦尋找最佳茗器的人眼前一亮,這種用紫砂泥制成的茶壺礦物質含量高,有極好的透氣性,可保持茶葉最佳品質,一經常年泡養外表更加光潔鮮亮,形成了“茶養壺”的傳統,代表了人的一種追求與境界。
圖1“拾趣·果子”是一套十分完備的紫砂壺套組,在常見的茶壺、茶杯與托盤外,還包括香插、茶寵等物件,較為全面地向觀賞者展示了紫砂制品的精致與茶道活動的雅致與趣味。作品命名已展示出這是一組以自然為主題的作品,其中透露的是一種獨特的意境與一種自由祥和的藝術氛圍。
從顏色上看,此組作品色調一致,古樸低調的棕色泥料由內而外泛出淡淡光澤,雅致韻味自在其中。大到壺身與托盤,小到纖細的香插,都是一絲不茍,細膩非常,紫砂泥的質感與手工藝人技藝的精湛也就不言而喻了。泥料的光澤本身較為低調,后期在熱茶熏陶之下會逐漸光亮,這也是紫砂壺重要的特性之一,以紫砂泥制成的茶寵也是體現這一特點的重要部分。
作為套組作品中的核心,紫砂壺以自然果子為形,以筋紋器為主要設計理念,盡力做到模仿的真實。壺身以圓器為結構造型,小巧精致,圓潤自然,如成熟果子一般飽滿可愛。壺身兩側是線條柔軟的壺嘴與把手,二者在壺中承擔著使用與維持結構平衡的雙重功能。在壺嘴、把手與壺身相接處做枝節狀的捏塑雕刻裝飾,像是懸掛果子的樹枝,在與壺身達到整體性的同時賦予壺靈氣與生命力。
壺蓋與壺鈕為一體,仿造果子頂端的葉蔓枝節制成,這是此壺的亮點部分。葉蔓仿造的極為真實,葉脈紋路、邊緣清晰非常,雕刻技法的精湛完美呈現。壺身上有均勻分布的筋紋,一展筋紋器均勻、富有肌理的美感,使果子的形象更加具體,自然妙趣融于壺中,藝術與現實生活完成溝通。筋紋器作為表現瓜果形象的經典造型是常出現在紫砂壺藝術當中的,人們對于自然瓜果的喜愛促成了筋紋器類型的不斷豐富,筋紋器對稱的結構造型也可見得中國古典美學中對于均衡的一種認同。
巨大的托盤中間平坦,邊緣如樹木紋理古拙有力。托盤中央置放著紫砂壺與兩個圓潤小茶杯,茶杯口部邊緣流動自如,與茶壺的靈動相互呼應。茶寵為松果狀,十分真實。香插如立于假山石上,與托盤中的壺杯相互對望,至此,作品的主題意境與藝術特征都浮現出來了。
從工藝上看,對于果子的模仿與筋紋的運用是手工藝人對于個人技藝水準與藝術思想的一次說明。果子靜置于平面之上,如等待人采擷,恰是“拾趣”之意境。作品有光滑的盡量展現紫砂壺藝術華美細膩的一面,也有還原自然真實的一面,這是自然靈性之美與手工藝人智慧的結合,將自然果子、紫砂壺工藝與人類創造的妙趣融合起來,在自然超脫的意境之中講述著人類對于美的體驗與追求。
此套組是仿造自然而成的佳作。手工藝人力圖呈現出一種生態平衡,在彰顯個體價值的同時,運用各個組成部分襯托主體,使整套作品自然趣味濃厚,具有生態和諧的藝術價值。筋紋的運用體現出紫砂壺傳統工藝的靈活,那簡單流暢的筋紋是手工藝人常年累月磨練技藝的成果,一種匠人精神潛藏其中,每一個細節都值得觀賞者細細品味,正是紫砂壺藝術能夠綿延百年而不衰的重要原因。
紫砂壺的主題意境可以看作是它的靈魂,“拾趣·果子”讓我們看到除造型結構外手工藝人營造主題意境的多種藝術手段。通過對此套組所用泥料、主體造型與整體藝術空間的分析,層層揭示其中的自然妙趣,挖掘其中包含的靈氣,從每個細節之處感悟匠人精神,自然果子、紫砂壺藝術與手工藝人的生命力在作品之中融匯,恰是“造物有靈,生生不息”的重要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