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號
圖1 樹魂壺
紫砂壺是產自于中國江蘇宜興的一種純手工陶制茶壺,因原材料紫砂泥的極佳特性與獨特的藝術修養被看作是世界上最好的茶壺。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壺“供春壺”的靈感來源于大榕樹樹瘤的紋樣,可以看作是最早的花器或筋紋器。這一傳統為歷代手工藝人所繼承,“自然”就成為紫砂壺重要的藝術主題,圖1這件“樹魂壺”就是這“自然家族”的一員,在它身上能諦聽到一種和諧與向上的聲音。
從名稱上看,紫砂泥應以紫紅色居多,段泥卻有所不同,這種泥料由綠泥與紫泥共生而成,是一種十分稀貴的泥料。段泥燒制后呈清新淡雅的黃色,這也是段泥最大的特點,較之高貴醇厚的紫紅色,紫砂壺段泥帶來的是一種明麗與輕快。“樹魂壺”以段泥燒制而成,其顏色極為清淡,為溫和柔美的乳白色,泥料細膩光滑,光澤隱于泥料色彩之中,段泥特性由此彰顯。這種清淡的顏色也有利于凸顯壺身的線條結構等,使壺的硬朗寓于溫婉之中,達成一種中和的、剛柔并濟的美學特質。在長期泡養之中光澤漸顯,結構也會隨之突出,如樹木歷經風霜更加蒼勁,將藝術主題襯托的更為突出。
圓器是中國茶壺的傳統造型,在紫砂壺中也是一大類別。“樹魂壺”壺蓋與壺身共同構成一個壺腹飽滿,身型稍扁的橢圓形壺身,壺蓋與壺身配合的天衣無縫,如果不是有那條纖細的接縫,在淺色泥料的襯托下就像是一個整體,壺蓋與壺身完美銜接形成的肩部與兩側的壺嘴、把手相連,使壺從橫向上看節奏起伏明顯,更為壺帶來一種生動的美感。壺身整體線條保持圓潤但并不刻意使之圓滿,是表現藝術主題的需要。
與以往光滑平坦的壺身不同,“樹魂壺”與供春壺一樣選擇了樹木紋理作為裝飾。壺身表面由壺蓋至底部布滿細密的紋路,如同樹干。壺面正中及兩側雕刻有凹陷的瘢痕,尤其是壺面正中的瘢痕像是蟲蛀鳥啄形成,真實有質感。這樣多的“瑕疵”在壺中出現是手工藝人為達真實特意設計的,比以往光潔平滑的壺面設計要有難度,稍不留意就會造成藝術感的損害,需在粗糙自然中藏著精湛,不至于使壺與樹的形象分離,才能傳達出一種精細自然的美感,才能體現出雕刻技藝的特點以及與紫砂壺之間的結合所產生的藝術效果。
除了壺身上的雕刻裝飾外,手工藝人在壺嘴、把手與壺鈕方面也下足了功夫。這三部分的基礎造型皆為普通古樸的古典造型,手工藝人運用捏塑與雕刻技法將三者制成樹枝狀,曲折有度,蒼勁有力,將一棵老樹所承受的風霜與磨練出的風度刻畫出來。這三部分使壺的自然氣息更加濃厚,使樹之魂蘊含在那富有力量的壺嘴、把手與壺鈕之中,匯聚成中國自古以來崇尚的堅毅、勇敢的高尚品質。
“樹魂”代表的是一種深遠的精神內涵。在自然界之中,樹是生態系統中的重要一環,在各國文化中,許多樹木都具有獨特的象征意義。樹木挺拔的身姿與強大的生命力給人以蓬勃向上,生生不息的印象,這也正是樹木“魂”之所在。“樹魂壺”在泥料上選擇了優質段泥,是中國人內斂氣質和對自然溫和之處的表現,立體鮮明的紋線、雕刻是紫砂花器妙趣之所在。從整體上看,“樹魂壺”主題表達清晰,注重質感,尤其是潛藏于壺身表面起伏的紋理比以往平滑的紫砂壺更加有手感,如同觸摸樹干本體。明亮的段泥給觀賞者視覺上的全新體驗,柔和與剛健并舉、自然與技藝融合給人以多重欣賞的空間,使人們領悟到其中的自然價值與深遠的中華優秀文化傳統以及“樹魂”之所在。
通過對“樹魂壺”的賞析,我們從中體會到段泥的特色、壺身整體空間與結構的組合、紫砂雕刻、捏塑技法的靈活生動、花器的妙趣以及“樹魂”之中的內涵。“樹魂壺”中體現了中國人對于樸素的自然美學的推崇,體現了紫砂壺技藝的傳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