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 偉
(江蘇省海門市第一中學 226100)
數學作為一門邏輯性、抽象性極強的科目,知識之間往往存在著一定的因果關系.問題鏈是一種慣用的問題設計形式,即為結合某一目標或主題,按照嚴謹的邏輯關系設置一組前后關聯的問題,擺脫以往一問一答的局限性.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教師需以問題鏈為線,串起數學知識“珍珠”,發散學生的思維,使其始終保持保持活躍的學習狀態,主動探索數學的奧秘.
高中數學知識是對小學、初中的延續,難度和深度均有所提升,而且數學知識之間聯系密切,這為問題鏈的設計提供更多便利.在高中數學課程教學中,要想通過以問題鏈為線串起數學知識“珍珠”,教師需圍繞具體教材內容設計與提出問題,借助新舊知識之間的關聯性遞進式地呈現問題,通過由舊及新的方式自然引出新知識,吸引學生主動思考,不僅能夠達到溫故知新的效果,還可以幫助他們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深化理解與掌握所學內容.
諸如,在實施“函數及其表示”教學時,教師先詢問:初中階段大家學習過的函數概念是什么?要求學生說出函數的概念,再讓他們思考y=1是函數嗎?y=x和y=x2/x是同一個函數嗎?使其意識到僅僅依靠初中知識難以回答,產生從新高度認識函數的渴望,由此順利引出新課.接著,教師要求學生閱讀課本中的三個實例,設置問題:這些變量之間的關系有什么共同點?使其以討論為基礎,分析、歸納三個實例中變量之間關系的共性,即為:都涉及到兩個非空數集,兩個數集之間都有一種確定的對應關系,帶領他們學習函數的定義,分享和交流各自對函數概念的理解.之后,教師提出問題:初中階段都學習過哪些函數?學生將會說出一次函數、二次函數與反比例函數,同步寫出具體的函數關系式,畫出相應的圖象.追問:如何用函數定義重新理解這些函數?引領他們指出各個函數中的對應關系、定義域與值域.
針對上述案例,教師利用初中階段的函數知識引出新課,突出問題鏈的遞進性,使學生主動接受新知識,讓他們學會用集合與對應的語言重新定義函數,確保知識體系的完整性.問題鏈讓學生由此及彼、有點及面的思考問題,問題的深度、廣度都得到了提升,學生對知識與技能的建構體系也變得更加完整.
問題鏈的關鍵就是“鏈”,顧名思義能夠連接上下、前后之間的橋梁和紐帶,問題鏈中的問題要有所關聯,各個問題之間上下銜接、緊密相扣.高中數學知識與初中相比抽象難懂,教師以問題鏈為線串起數學知識“珍珠”時,應注重問題的層次性,堅持“遞進推向、逐層深入”的原則,由易到難地設計問題,促使學生自主思考、積極學習,通過對問題的解決,使其產生引人入勝的感覺,讓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活躍狀態,從而提高課堂學習效率.
比如,在“空間幾何體的結構”教學實踐中,教師先在多媒體課件中展示一組經典的建筑物圖片:水立方、大本鐘、泰姬陵等,詢問:這些建筑物由哪些幾何體組合而成?學生結合個人認知與知識經驗回答,并展示具有柱、錐、臺、球結構特征的空間物體.提升問題深度:你們能將這些空間物體分類嗎?使其產生疑問.接著,教師引領學生總結多面體及面、棱、頂點的定義,旋轉體及旋轉體的軸的定義,給出一些實物圖片讓他們按照多面體、旋轉體分類.之后,教師出示三棱柱和五棱柱的圖片,設問:三棱柱上下兩個面有著怎樣的位置關系?五棱柱中也有嗎?其余各個面是幾邊形?公共邊位置關系如何?學生自由討論與發言,得出棱柱的主要結構特征,然后提升問題難度:棱柱兩個互相平行的面以外的面都是平行四邊形嗎?長方體截去一角后所得的兩部分還是棱柱嗎?啟發他們繼續思考加深對棱柱概念的理解.
如此,教師結合課本內容精心設計一組層次性問題形成問題鏈,顯得層層遞進,吸引學生不斷思考、討論與歸納,使其在問題驅使下結合直觀感受了解空間物體的幾何結構特征.學生在這個環節不僅知道思考什么.也知道如何思考,問題的精準引領,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提升.
問題鏈并非指單個問題,而是一系列問題,在高中數學教學過程中,由于課堂時間有限,教師在以問題鏈為線串起數學知識“珍珠”時,應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在一些過渡、轉折之處巧妙設置問題,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帶領他們有針對性的思考.同時,高中數學教師需豐富問題鏈的呈現形式,除自己提出問題之外,還要鼓勵學生勇于發現和提問,通過變化提問方式提升問題鏈的目的性,最終在師生配合下進行問答活動,將數學知識串聯在一起.

上述案例,教師精準把握好課預習、新課切入、難點等時機提出問題,同時提倡學生主動發問,將各個問題串聯一起構成問題鏈,逐步提升他們的思維深度,從而改善學習質量.
在高中數學教學活動中,以問題鏈為線串起數學知識“珍珠”,是對傳統問題教學法的改良與優化,能極力發揮出問題的導向作用,為學生指明學習、思考與努力的方向,使其注意力始終高度集中,進而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與掌握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