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茜琳



摘? ? 要: 社會類演講語篇與其他演講有明顯不同,其主要針對社會生活中存在的各種問題、現象等,具有多樣性與時代感。本文基于系統功能語言學的人際功能理論,從人稱代詞的角度分析漢語社會演講語篇中人際功能的實現。
關鍵詞: 系統功能語法? ? 社會演講語篇? ? 人稱代詞? ? 人際功能
一、引言
社會類演講以社會生活的某一方面問題為對象,內容豐富多彩,演講者與聽眾緊密相關。考察社會類演講語篇中的人稱代詞系統,有助于把握運用特點及如何實現演講的人際功能。近年來,對演講語篇中人稱代詞的人際功能研究逐漸增多,如湯麗麗(2014)分析了奧巴馬2013年就職演講的人際功能,其中包括人稱系統[1]。但當前相關研究主要以英語政治語篇為研究對象,對漢語演講語篇及其他類型的演講鮮有研究。
系統功能語法中,語言被看做社會活動的產物。Halliday認為語言有三大元功能:概念功能、人際功能、語篇功能[2]。其中人際元功能指在話語情境中說話人和話語接受者之間的互動關系,以及說話人對其所說或所寫內容的態度[3](59)。人際功能主要由語氣(mood)、情態(modality)、基調(key)實現,但也可以通過人稱代詞等其他方式體現[3](191)。但作為表達人際意義的一個成分,功能語法對人稱代詞描寫不足,Halliday對于人稱代詞的人際功能只是簡要提及,未有詳細闡述[3](137-138)。
本文以《一席》中30篇漢語演講語篇為研究對象,基于Halliday提出的人際功能理論,采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對人稱代詞的人際功能進行研究。希望通過對漢語社會類演講語篇的分析,考察其中人稱代詞如何實現人際功能,更好地了解漢語社會類演講語篇的風格與功能。
二、人稱代詞分析
在漢語中,典型的人稱代詞表示對話時人與人之間的客觀關系,包括自稱代詞(第一人稱代詞)、對稱代詞(第二人稱代詞)、他稱代詞(第三人稱代詞)[4](15)。本文主要考察漢語社會演講語篇中典型人稱代詞具有的人際功能及具體差異,具體分析結果如下:
(一)典型人稱代詞使用情況
如表1所示,30篇漢語社會類演講中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頻次最高,共出現5020次,占比達2.538%;其次演講者較多使用第三人稱代詞,與前兩類人稱代詞相比,第二人稱代詞使用頻次較低,僅出現903次,占比0.457%。
可見,演講者著重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及第三人稱代詞,作用一方面在于可以圍繞演講主題,講述自身經歷或他人經歷,另一方面可以從個人角度表達態度、向聽眾傳達信息或理念,具體人際功能將在后文詳細分析。
(二)具體人稱代詞使用情況
通過對演講中具體人稱代詞的詞頻統計,發現在各類人稱代詞內部,具體代詞的使用頻次差異懸殊,分別從三類人稱代詞角度進行分析。
1.根據表2,第一人稱代詞中,主要使用代詞“我”,共計出現3056次,占第一人稱代詞總數的60.876%;其次是“我們”“咱們”,最后是“咱”。“咱”與“咱們”使用頻次較低,頻次之和僅占第一人稱代詞的0.598%,遠不及“我”與“我們”的詞頻所占比例。
從語體上看,“咱”與“咱們”在運用上往往帶有一些特殊的感情色彩,表示親切、喜愛等,其在演講中使用頻次較低,可能是由于演講雖以口頭語言的形式表達出來,但演講語言的口語規范化程度較高,應準確區分詞語的感情色彩,且在較鄭重的場合或重要的文件中往往不用“咱們”只用“我們”[5](33),因此演講中主要使用“我”“我們”實現人際功能。
2.第二人稱代詞主要以運用代詞“你”為主(見表3),共計頻次792次,占第二人稱代詞頻次的87.708%,遠超“您”和“你們”的出現頻次。演講者使用“你們”較少,“您”的使用頻次最低,僅出現9次,僅占0.997%。可能是由于“您”是敬稱,對陌生人使用“您”是出于對陌生人的尊重,同時為了與陌生人保持距離,禮數過多則會產生距離感,尊敬過分也會造成敬而遠之的效果[6](46-54)。因此,在演講中如果頻繁運用“您”,就會疏遠演講者與聽眾的心理距離,不易引起共鳴。
3.第三人稱代詞中,演講者傾向于使用“他”“他們”,二者共占第三人稱代詞的70.435%(見表4)。其次使用“她”“它”“它們”,對“她們”的使用最少。可能由于漢語中代詞“他”除可以明確指代男性外,還可以任指第三者,用于沒有必要區分性別或性別不明的情況,而“她”專用于稱代女性第三者[7](7-10)。
三、人際功能分析
語篇中的人稱代詞指稱能告訴我們作者是如何看待語篇涉及的人物的,這些人稱代詞有助于建立作者和讀者之間特定的關系[8](56)。下面基于上文中人稱代詞的使用情況,分析其在漢語社會演講語篇中主要實現的人際功能。
(一)提供真實素材
G. Michael Campbell指出,故事對我們的學習方式有著重要的意義,在演講中也不例外。因此,應當合理利用故事素材,并注意故事的真實性。在漢語社會演講中,演講者主要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及第三人稱代詞,例2中演講者以幼年經歷說明自己如何成為一名緝毒偵查員,為后文情節的展開提供背景鋪墊。例3中從三輪車夫入手,講述三輪車夫為自己職業感到羞恥的故事,例證演講主題——“看不見”的中國,即當下容易被大眾忽略的社會問題,如文中提及的留守兒童、社會尊重感、農民問題等,呼吁聽眾關注農民問題與農村問題。
例2:當時我八九歲,小學的時候家里一直管著我,成績非常好,然后到中學之后,開始住校了,家里人管不著我了,那時我就開始逃學。——《邊境緝毒》
例3:其中有一個年輕的三輪車夫讓我感觸最大。他有18歲左右,我在那兒7天,他從來不正臉看我,他第一次看到我的時候,臉唰一下紅了,然后我的臉忽然也紅了。
——《看見“看不見”的中國》
演講者運用第一、三人稱代詞,向聽眾講述自身或他人經歷的故事,具有較強的真實性,讓聽眾有身臨其境之感,提升聽眾的興趣,使聽眾關注演講中反映的社會現象或問題。此外,還可以使語篇內容更加豐富飽滿,與聽眾建立情感聯系,為演講中的邏輯說理部分作鋪墊。
(二)實現邏輯推理
完美的演講一定包含兩個方面:邏輯因素和情感因素,演講的關鍵在于如何把邏輯、情感因素完美地融合在一起[9](103)。演講的情感因素可以通過敘述故事、列舉數據等完成,邏輯因素可以通過演講者對觀點態度的陳述、以聽眾為出發點的說理等方式來實現。漢語社會演講中,演講者多運用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提高語篇的邏輯性。例4中運用“我”,直接表達演講者對于愛國主義教育的看法,向聽眾傳遞個人信念,可以引起聽眾思考。例5中演講者運用“你”“你們”,直接為觀眾提供情境——假定聽眾進入電梯,使觀眾切身感受到問題所在。
例4:我想,最好的愛國主義教育,就是國家首先去愛它的每一位民眾。——《沒有回家的士兵》
例5:電梯門一開你走進去,里邊有十幾個人,但一會你們可能自己也會樂,你們以后注意一下,就是大家看你的眼光……——《垃圾里的哲學》
演講中運用第一人稱代詞主要圍繞語篇中涉及的社會現象或問題,表達演講者的個人觀點;第二人稱代詞的作用主要以觀眾為出發點,為觀眾創設情境,客觀說明問題、情形、危害等。但語篇中的第二人稱代詞“你”并不一定指代聽眾,可以表達虛指或任指,如例6中的“你”指代前文“有人”,說明這部分人對于“愛國”和“賣國”的看法。“你”用于虛指的時候可以表示可能存在的現實情況,使論證更加全面;用于任指可使說理對象不限于現場聽眾,將責任感賦予全體社會全體人員,升華了演講的現實意義,使演講者的觀點、態度具有廣泛性。
例6:可是現在實際上還有人看不清楚。還是覺得你只要對洋人硬、你只要主張殺他們就是愛國,你不主張殺他們、你主張跟他講和就是賣國。——《談談愛國》
(三)呼吁鼓舞聽眾
30篇社會演講的演講主題與內容主要針對當下熱門現象或反映現實問題,包括中國、孩子、教育、學校等。在呼吁鼓舞觀眾時,演講者多運用代詞“我”,通常與“希望”搭配。如例7,明確說明演講者對聽眾的期望,希望聽眾對婦科腫瘤多加關注。可見此種用法可以直接向聽眾傳達想法,承載了演講者的個人期望,呼吁大家共同關注社會現象、合力解決社會問題。
例7:我希望大家看這個書之后多關注婦科腫瘤,就可能可以避開婦科腫瘤。——《婦產科醫生》
除運用“我”外,演講者還較多使用“我們”。代詞“我們”語義具有包括式和排除式,包括式語義在演講中具有尤為重要的人際功能,可以提升演講語篇的對話性。辛斌指出,任何語篇都具有對話性:一方面,任何語篇都是針對特定受話者的,另一方面,語篇往往產生于發話者對其他語篇的反應,而且發話者期待他人對自己的語篇作出反應。由于演講過程中演講者與聽眾的話語交流甚少,代詞“我們”的使用,可以指代演講者及聽眾,意在拉近與聽眾的心理距離,與聽眾產生心理共鳴,增強演講的信服力(如例8)。
例8:我們不要怨天尤人,而且也不要吝惜我們這種正面的情緒,明亮的東西,要回歸明亮的東西。——《失格》
代詞“我們”的運用還體現了集體主義的價值觀,即鄭立信提出的環性價值觀。他認為,中國文化以圓環整體作為其價值基礎,個體包含在整體之中,圓環的中心即整體的利益,是每個個體所圍繞的核心及追求的共同目標[11](509-510)。演講語篇通過第一人稱代詞復數形式(如例9),將個體融于整體,倡導每個人都應該改變審美觀與價值觀,強烈地表達了群體的使命感。演講由抒發個人情感上升為感召集體責任感,能夠引發聽眾深入思考,并落實到實際行動中,以使語篇內容對聽眾產生長遠影響,從而更好地解決社會問題。
例9:因此我們需要一場革命,這場革命我把它叫做大腳革命,從我們自己開始,改變我們的審美觀,改變我們的價值觀。——《大腳革命》
四、結語
本文通過對演講語篇中人稱代詞的分析,發現演講語篇中第一人稱代詞的使用頻次最高,且主要使用“我”“我們”。其次較多運用第三人稱代詞,以“他”“他們”為主,第二人稱代詞使用頻次較低。語篇通過三類人稱代詞的使用,形成了多樣的人際功能:(1)演講者主要使用第一人稱代詞及第三人稱代詞,為演講提供真實素材,使語篇內容豐富飽滿;(2)多運用第一人稱代詞和第二人稱代詞提高語篇的邏輯性,可以表達演講者的個人觀點,為觀眾創設情境,或向潛在聽眾傳達理念;(3)采用第一人稱代詞呼吁鼓舞觀眾,關注社會現象,感召集體責任感,力求使聽眾將個人想法落實到實際行動中。本文的研究結果表明人稱代詞可以實現人際功能,且為加深對漢語社會演講語篇的人稱代詞的理解提供了一些啟發,希望吸引更多專家學者完善人際功能與漢語演講語篇研究。
參考文獻:
[1]湯麗麗.英語政治演講語篇的人際功能分析——以2013年奧巴馬就職演講為例[D].長春:吉林大學,2014.
[2]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2nd ed.)[M].London:Arnold,1994.
[3]李戰子.話語的人際意義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
[4]陳翠珠.漢語人稱代詞考論[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13.
[5]林祥楣.代詞[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7.
[6]崔希亮.人稱代詞及其稱謂功能[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0(1).
[7]金錫謨.漢語代詞例解[M].北京:書目文獻出版社,1983.
[8]高彥梅.語篇語義框架研究[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
[9][美]G.邁克爾·坎貝爾(G. Michael Campbell).完美演講[M].趙豐躍,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4.
[10]辛斌.語篇互文性的批評性分析[M].蘇州:蘇州大學出版社,2000.
[11]王菊泉,鄭立信.英漢語言文化對比研究(1995—2003)[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