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予
摘? ? 要: 成都府為古代行政區劃,唐肅宗至德二年始設,兩宋延續之,元朝改為成都路,明初洪武四年復為成都府,清代延續至民國初。明清為四川省會,民國二年廢。1928年正式建立成都市,現為四川省省會。成都府轄境東起今四川省綿陽、德陽、簡陽、資陽等市,西至邛崍山、及仁壽、崇州等縣市,北至安縣、茂縣等縣,南達內江、井研等市縣。
關鍵詞: 成都府? ? 行政區劃? ? 演變? ? 成都
成都府是我國古代的行政區劃,從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以蜀郡為唐玄宗幸蜀駐蹕之地,升為成都府,其政區經過唐、宋、元、明、清一千多年的演變,直至民國時期廢除。
“行政區劃是一個現代的名稱。任何國家為了行政管理的方便,必須將其國土劃分為有層級的區域,這些區域就是行政區域,簡稱為行政區或政區。……行政區劃就是國家對于行政區域的劃分”①(7-8)。行政區劃在我國歷朝歷代是有所區別的,研究行政區劃的演變,可以更好地窺探某一地域的歷史發展軌跡和演變,便于今后的管理與規劃。
一、成都府情況概述
成都是古蜀文化的發源地,成都府按《尚書·禹貢》所描繪的九州來看,應屬梁州之域,在上古時期就已經有先人居住了。夏商之后,成都府地域為蜀國。秦滅蜀國之后,在此設置蜀郡。漢朝延續,漢武帝時,又設置益州。王莽時改益州為庸部,蜀郡曰導江,治所在臨邛,以公孫述為導江卒正,述據蜀,都成都,后又改益州為司隸,蜀郡為成都尹,后漢仍曰蜀郡。晉武帝時,改蜀郡為成都國。宋、齊之后,益州及蜀郡并治此。后周置益州總管府,隋朝開皇二年,改為西南道行臺,第二年,又復置總管府。大業初年時,益州總管府廢除,隋煬帝時又改益州為蜀郡,至唐朝時正式設立成都府。
二、唐宋時期成都府行政區劃演變
隋朝時,成都府稱為蜀郡,武德元年時,蜀郡改為益州,屬劍南道。當時的益州與揚州并列為當時全國最繁華的兩大商業都會城市。《太平寰宇記》載:“號為天下繁侈,故稱揚、益。”②(2442)由此可見,成都府在當時的歷史地位是很高的。《舊唐書·地理志》記載:“成都府,隋蜀郡。……十五載,玄宗幸蜀,駐蹕成都。至德二年十月,駕迴西京,改蜀郡為成都府,長史為尹。”③(1663-1664)成都府唐朝時屬劍南道,武德元年時改為益州后,又設置了總管府,領有十七個州,益州領有十三縣。天寶元年(742年),益州又改為蜀郡,為大都督府,十五年(756年)唐玄宗幸蜀,至德二年時,蜀郡改為成都府,號為“南京”,上元元年又罷京。《新唐書·地理志》記載:“成都府蜀郡,赤。至德二載曰南京,為府,上元元年罷京。”④(1079)又分劍南道為東西二川,至東川、西川節度使,成都為西川節度使的駐地。唐朝時,成都府的轄境相當于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郫縣、溫江縣、雙流縣等市縣地。
北宋初,仍于成都設立成都府,屬成都府路,為西川路治所。太平興國六年(981年)時,成都府降為益州,端拱元年(988年)又復為成都府。北宋淳化四年(公元993年)時,王小波、李順在成都附近的青城起義,攻克了成都,建立大蜀政權。當年五月,宋軍攻陷成都,起義失敗,成都府被又降為益州。成都府路改為益州路,成都仍為治所。北宋嘉祐五年(公元1059年),益州再升為成都府,益州路再改成都府路,治所照舊。治所為成都、華陽二縣。據《元豐九域志》載:“次府,成都府,蜀郡,劍南西川節度。唐成都府,劍南西川節度。皇朝太平興國六年降為益州,罷節度。端拱元年復為成都府,劍南西川節度。淳化五年復為益州。嘉祐四年復升為府。六年復為劍南西川節度。治成都、華陽二縣。”⑤(307)北宋時期,不同的史料所記載的成都復升為府的時間不同。《宋史·地理志》所記載的時間為嘉祐五年,《元豐九域志》記載的成都府復升為府的時間為嘉祐四年。北宋時期,成都府領有成都縣、華陽縣、新都縣、郫縣、雙流縣、溫江縣、新繁縣、廣都縣、靈泉縣,共九縣。《宋史·地理志》載:“縣九:成都,次赤。華陽,次赤。新都,次畿。郫,次畿。熙寧五年,省犀浦為鎮入焉。雙流,次畿。溫江,次畿。新繁,次畿。漢繁縣,前屬改。廣都,次畿。熙寧五年廢陵州,以貴平、籍二縣為鎮入焉。靈泉,次畿。舊名靈池,天圣四年改。”⑥(2211)至南宋時期,成都府仍領有九縣。“北宋時,成都府領成都、華陽、郫縣、新都、溫江、新繁、雙流、廣都、靈泉等九縣。《輿地紀勝》《方輿勝覽》同,則南宋時成都府仍領九縣如故”⑦(552)。
三、元、明時期成都府行政區劃演變
南宋末年,“在端平三年、淳祐元年、淳祐五年、淳祐十二年、寶祐五年,成都被攻破數次,但是,當時之成都府仍為宋之行政區域”⑧(748)。蒙古入蜀后,改成都府為成都路(公元1256年—公元1371年),元朝建立之后又創立行省制,成都府屬四川行省。據《元史·地理志》載:“成都路,上。……二十年,又割黎、雅屬吐蕃招討司,降崇慶為州,隆州并入仁壽縣,隸本府。”⑨(1434)至元朝至元二十年時,成都府下轄成都縣、華陽縣、新都縣、郫縣、溫江縣、雙流縣、新繁縣、仁壽縣(唐為陵州,宋為隆州)、金堂縣(宋屬懷安軍)等九縣,彭州、漢州、安州、灌州、崇慶州、威州、簡州七州。
根據國家當時的需要及一些原因,元朝時,成都府的轄區有所變化,明朝時期,成都府的行政區劃范圍呈擴大之勢。
明朝建立后,明太祖于洪武四年(1371年)又將成都路改置為成都府,依舊屬四川行省。洪武九年(1376年),四川行省改置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成都府屬之。治所仍為成都縣、華陽縣。明代時,成都府先后管轄成都縣、華陽縣、雙流縣、郫縣、溫江縣、新繁縣、新都縣、彭縣、資縣、內江縣、安縣等。《明史·地理志》載:“成都府元成都路。洪武四年為府。領州六,縣二十五。”⑩(1021)這些州縣為:成都縣、華陽縣、郫縣、溫江縣、新繁縣、新都縣、彭縣、崇寧縣(元屬彭州)、灌縣、金堂縣(洪武十五年入新都縣,十三年又復置)、仁壽縣、井研縣(洪武六年十二月置)、資縣(洪武初年降為縣)、內江縣(洪武中置)、安縣(洪武年間,降為縣)、簡州(洪武六年降為縣)、崇慶州、漢州、綿州(洪武三年來屬,十五年五月降為縣)茂州、威州。
總體來說,成都府轄境在不同時期各有損益,所轄州縣略有差異,但是成都府在明代所轄范圍是最大的。現成都市轄區,金堂縣、都江堰市、崇州市、新津縣,簡陽市;德陽市下轄的德陽市旌陽區、羅江區、廣漢市、綿竹市、什邡市等,明代都屬于成都府所轄范圍。
四、清代至民國成都府行政區劃演變
清朝建立后仍設成都府,府治仍為成都、華陽(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區)兩縣。據《讀史方輿紀要》:“元曰成都路至正中,明玉珍偽改曰成都刺史府。前朝曰成都府,領州一,縣二十五。今仍為成都府。”{11}但所轄州縣與前朝有所變化。華陽縣曾于康熙九年并入成都,雍正期間又復置。“華陽,沖,繁,難。倚。康熙九年并入成都,雍正五年復置”{12}(2209)。順治六年時,沿襲明朝制度,為四川省省會。下轄成都縣(縣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區西北部)、華陽縣(縣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區東南部)、雙流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雙流區),“康熙元年裁入新津縣。雍正七年十月復置”{13}(437)。溫江縣(今四川省成都市溫江區)、新繁縣(縣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區新繁鎮)、金堂縣(今四川省金堂縣)、新都縣(縣治在今四川省新都區)、郫縣(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灌縣(今四川省都江堰市)、彭縣(縣治在今四川省彭州市區),“康熙七年九月裁入新繁縣,雍正七年十月復置”{13}(438),崇寧縣(縣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區唐昌鎮),“康熙七年九月裁入郫縣,雍正七年十月復置”{13}(438)、新津縣(今四川省新津縣),“初屬崇慶州,雍正末直屬府”{13}(438)。什邡縣(今四川省什邡市),“初屬漢州,雍正末直屬府”{13}(438)。共13縣,轄崇慶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崇州市區)、簡州(州治在今四川省簡陽市區)、漢州(州治在今四川省廣漢市區)共3散州。
清宣統三年(1911年),清朝四川總督兼巡撫駐成都府,四川省有成都等十五個府級行政區。民國時期,“成都府僅轄清代成都縣、華陽縣區域”{14}(224)民國元年(1912年)時,川西道被裁撤。民國二年(1913年),恢復道置,成都府廢置,成都、華陽兩縣為川西道管轄。1914年,川西道又改為西川道,原成都府的州縣民國十九年前都屬西川道,包括:成都縣、華陽縣、簡陽縣(清代為簡州,民國二年改名)、廣漢縣(清代為漢州,民國二年改名)、崇慶縣(清代崇慶州,民國二年改名)、什邡縣、雙流縣、新都縣、溫江縣、新繁縣、金堂縣、灌縣、郫縣、彭縣、崇寧縣、新津縣。1921年,成都、華陽兩縣所屬城區被分出合并,設立成都市政公所管轄,隸屬省府。1928年9月,正式設立成都市,屬于省轄市。
民國二十四年(1935年),四川省被劃為18區,原成都府的大部分州縣都屬于第一區。“第一區,專署駐溫江縣,轄溫江、成都、華陽、新都、灌縣、新繁、郫縣、雙流、新津、崇慶、彭縣”{14}(234-235)。簡陽縣屬第二區,什邡縣、廣漢縣、金堂縣屬第十三區。抗戰勝利以后,四川省被劃為16區,各區所轄縣有所變化,成都市依舊直屬于省政府。“第一區,專駐溫江縣,轄溫江、成都、華陽、灌縣、新津、崇慶、新都、郫縣、雙流、彭縣、新繁、崇寧、金堂縣”{14}(236)。原成都府的簡州(后改為簡陽縣)屬第二區,漢州(后改為廣漢縣)、什邡縣屬第十三區。新中國成立后,成都府所轄的州縣都變成了單獨的市一級行政區劃。
五、結語
成都府上古屬梁州之域,經過發展演變,至隋朝為蜀郡,唐朝時始設成都府,兩宋時期因某些原因曾一度降為益州后又升為成都府,但兩宋時期是成都府經濟最繁榮時期。元朝時改為成都路,屬四川行省。明朝時,成都府轄區最廣,至清朝時,仍設成都府,直至民國二年(1913年)廢除。1928年建立成都市,古代成都府所轄的成都縣、華陽縣、溫江縣等都變成了現成都市轄區,其他一些州縣都變為單獨的市或縣一級行政區劃。
成都府的城市考古一直為學術界所重視和關注,隨著基建考古工作的開展,在現成都市區出土了大量的城市生活遺跡和遺物,通過對考古發掘遺跡的研究,成都的城市考古取得了豐碩的成果。相比之下,對成都府行政區劃的研究就不是那么多了,但成都府在各朝各代行政區劃的范圍依舊值得繼續考證研究。
注釋:
①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總論先秦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②[北宋]樂史.太平寰宇記:卷一二三[M].北京:中華書局,2007.
③[后晉]劉昫.舊唐書·地理志:卷四十一[M].北京:中華書局,1975.
④[宋]歐陽修,宋祁.新唐書·地理志:卷四十二[M].北京:中華書局,1975.
⑤[宋]王存.元豐九域志:卷七[M].北京:中華書局,1984.
⑥[元]脫脫.宋史·地理志:卷八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7.
⑦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宋西夏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⑧李中鋒.北宋成都府(益州)路政區沿革考述[J].宋文化研究,2006.
⑨[明]宋濂.元史·地理志:卷六十[M].北京:中華書局,1976.
⑩[清]張廷玉.明史·地理志:卷四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74.
{11}[清]顧祖禹.讀史方輿紀要:卷六十七[M].臺北:新興書局,1956.
{12}趙爾巽.清史稿·地理志:卷六十九[M].北京:中華書局,1977.
{13}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清代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14}周振鶴.中國行政區劃通史·中華民國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