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 要:本文將行為經濟學和實驗經濟學中的有限理性決策因素、結果不平等厭惡與風險偏好分別引入轄區公共品有效供給的居民與政府效用函數的構建,通過供需雙側以績效變量為核心的效用最大化條件求解及綜合分析,獲得轄區公共品有效供給的一般均衡條件,以及模型中有限理性決策因素與均衡績效水平之間的假設關系。采用2008—2017年中國31個省級轄區的面板數據,對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等七大類主要轄區公共服務的模型假設展開實證研究。結果表明:堅持減稅降費為主要導向的財稅改革、績效獎懲制度的建設與完善、與跨期預算平衡機制相結合的績效管理創新、公開透明的績效合約以及積極開放的人力資源政策是轄區公共品有效供給水平不斷提升的關鍵。
關鍵詞:不平等厭惡;風險偏好;轄區公共品;有效供給
中圖分類號:F810.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20)06-0088-10
一、引 言
運用邊際效用分析法將公共支出與消費者評價聯系起來,是現代公共產品理論的重要特征,在一般均衡框架下推導出的薩繆爾森公共品有效提供條件也正是基于這一分析思路。然而,薩繆爾森條件只是系統闡述了公共品最優供給的均衡方式,并未進一步構建出實現這一均衡條件的具體路徑,也未回答如何辨析轄區政府與居民之間僅在公共品消費中的局部均衡問題,這就使得公共品有效供給研究的微觀基礎亟待完善。現實中,依據公共品的受益范圍、外溢性以及激勵相容等政府間事權與支出責任的劃分原則,地方政府負有大多數公共品的供給責任,而如何實現充分滿足轄區居民公共服務需求的有效供給則是地方政府及其各個公共部門所應有和不懈追求的職責體現。
總結相關文獻不難發現,轄區公共品有效供給研究大體可歸集為以下兩個層次的問題:一是轄區公共品供需雙方滿意程度的度量依據與標準的選擇;二是在明確第一個問題的前提下,如何分析轄區公共品供需兩端的局部均衡及其影響因素,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綜合探討一般均衡以及實現的最優條件問題。針對第一個問題,目前,對于轄區居民公共品供需的度量依據主要有三類標準:一是Borcherding 和 Deacon[1]以具體公共品的地區需求總量、人均需求量,以及財政投入總量、人均投入量等數量水平為標準;二是Brueckner[2]提出基于轄區居民公共需求偏好與政府供給偏好的效用水平對地區公共品的需求滿足程度予以度量;三是Woodruff 和 Gardial[3]從轄區公共支出績效與居民公共品績效訴求的角度衡量地區公共服務的效果。事實上,數量標準更多是從供給決定需求的角度衡量地區公共服務效果,供給方產出水平的高低成為測度的主要依據,而效用標準則更加注重公共品需求方主觀意愿的估計,并往往結合數量標準,從需求偏好的滿足程度上判斷供給效果。可見,數量標準的需求考量不足,產出水平的簡單被動評價也未能全面反映出轄區公共品的供給效果,而效用標準雖然意識到了單純數量標準的不足,但由于其更加關注對轄區公共品供需主體主觀偏好的探尋與表達,使其在公共服務效果的客觀說明上又顯得不夠有力。因此,績效標準的出現恰恰彌補了以上兩種標準的缺陷,其既體現出了需求方對公共支出結果的本質要求,也反映出了現實中供給方財政投入與管理的真實水準。因此,以績效為載體將轄區公共品供需雙方的偏好與訴求統一在一個標準下展開分析,不分從屬,可以為轄區公共品的均衡研究提供一個嶄新的平臺。
同時,行為與實驗研究針對傳統經濟學中個體理性決策行為假說進行了諸多修正與改進,個體有限理性假設,甚至非理性決策對經典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沖擊越來越大,以至于2015年世界銀行發展報告的主題選定為《思維、社會與行為》,強調從心理和社會角度評判公共政策。轄區公共品有效供給研究同樣受到了這種研究范式的啟發,在需求側的分析中,傳統的公共選擇理論認為,公共品的最優供給實際上取決于中間投票人對公共品的需求,而Kahneman和Tversky[4]、Oliveira[5]基于行為與實驗經濟學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通過對轄區居民公共品需求的異質性細分,進一步將不同個體或群體的社會、風險、時間等偏好差異因素考慮其中,使得研究更為貼近現實。在供給側的分析中,不同于政府以最大化某種社會福利函數為目標的假設,馬蔡琛等[6]將以累積前景理論為代表的心理預期模型逐漸引入政府公共品供給的偏好與行為分析中,極大地拓展了我國政府預算行為研究的視野。因此,本文以公共支出結果績效為核心載體,將體現轄區公共品供需雙側主體行為特征的效用模型相連接,進而通過對轄區公共品有效供給一般均衡條件的求解及實證研究,得出不平等厭惡、風險偏好等有限理性因素對最優績效的影響結論。
二、轄區公共品供需效用函數的構建與績效最優化條件
文中轄區公共服務績效水平是連接轄區居民公共品供需效用函數的核心變量,其具體含義被界定為轄區公共服務投入的最終效果或產出比,突出強調結果導向,而非單純的消費或供給數量。理論模型構建的基本思路可表述為:首先,轄區居民公共品需求效用函數有其自身的優化過程,具體表現為構建起以公共服務績效水平與私人資本收益為代表的需求偏好模型,并重點將不平等厭惡模型(FS-ERC)所體現出的社會偏好引入轄區居民公共服務需求效用函數的構建,以此綜合反映居民在轄區公共品消費中有限理性決策對需求效用的影響;其次,轄區公共品供給效用函數同樣也有其自身的優化過程,具體表現為基于累計前景理論及其模型構建起的轄區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效用函數,將以公共支出績效為核心的預算管理等制度因素融入轄區政府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的風險偏好表達,使得供給側的最優效用求解更具現實意義;最后,將供需雙方各自優化結果的相互匹配作為轄區公共品最優績效的均衡條件,從而得到最優績效及其影響因素之間的假設關系。
(一)轄區居民公共服務需求效用函數構建及最優條件求解
本文沿用龔鋒和盧洪友[7]、陸超云和馮海波[8]在構建公共支出需求函數時的思路并以公共服務績效水平的引入加以調整。以古典經濟學理性人假設為基礎,定義轄區居民從公共服務中獲取的效用水平主要受到兩方面因素影響:一是來自私人產品的機會效用水平,本文假設私人產品效用主要受到私人資本收益K(如儲蓄、投資等)和消費C的影響;二是公共服務本身所能達到的績效水平r和轄區居民收入水平Y的情況。為了突出研究主題,簡化模型,本文僅以私人資本收益K代表私人品效用。更為重要的是,與其他探討居民公共品效用函數模型構建不同,本文考慮到轄區公共服務消費者在居民收入水平差異上的有限理性行為,也會影響居民的轄區公共品需求效用水平,于是將不平等厭惡模型效用函數引入其中。因此,定義轄區居民公共服務需求效用函數如下:
F(K,Y,ΔY,t)=∫t0K1-αY1-δ(1-α)(1-δ)×ΔY1+1+×e-φtdt(1)
式(1)定義轄區居民收入水平Y與公共服務績效水平r之間呈線性關系Y=a+bNθr,Nθ反映了轄區內人口因素(N)對個人可得公共服務的擁擠效用。α與δ分別識別了居民在私人資本效用與公共服務效用上的偏好異質性。同時,ΔY=Y-ym,ym為轄區中位居民的平均收入水平,ΔY反映了轄區居民收入水平之間的偏差,即不平等感受。設定為不平等感受ΔY對公共服務績效水平r的供給彈性的倒數,則體現了ΔY對r的反應程度,值越小,ΔY的變化也就越大,居民收入水平的不平等感受就越強烈,因此,可將定義為綜合不平等厭惡系數(即涵蓋了劣勢不平等與優勢不平等),t為時間。
根據以上轄區居民公共服務需求效用函數的定義以及最優控制理論可知,式(2)中r為控制變量,并同時與兩個狀態變量K與ΔT存在聯系,其對應的約束條件可分別表述為:
K′=f(K,r)-C-T(2)
ΔY′=Y-ym (3)
其中,K(0)=K0,K(t)≥0;ΔY(0)=A,ΔY(t)自由。由定義現值Hamilton函數求解得到轄區居民公共品需求效用最優化條件:
K=ωr1-α1-δ(4)
Y-ym=(5)
其中,ω=f′r/f′k,即公共服務績效r相對于私人資本收益K的彈性。
(二)轄區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效用函數構建及最優條件求解
本文依據Tversky和Kahneman[9]的累積前景模型(CPT),引入基于公共支出績效結果的政府預算制度因素,構建了轄區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效用函數,以此刻畫轄區政府在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面對不同預算執行績效結果時的風險偏好因素的客觀選擇。顯然,累積前景理論的中國實踐并不缺少假設前提,首先,馬蔡琛和趙燦[10]認為,在我國政府預算制度不斷改革完善的大環境下,提供具體公共服務的轄區公共部門始終面臨著預算遵從、執行偏差、周期調整、績效預期等情況的風險偏好選擇,其預算行為綜合反映了公共服務供需各方的利益沖突;其次,由于公共屬性的趨同,假設轄區內不同公共部門具有相似的風險偏好,并將轄區公共部門的供給行為作為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效用函數構建的切入點更為現實可行。
累計前景理論(CPT)模型的效用函數如下:
V(f)=∑SymboleB@i=-mπiv(xi)(6)
其中,v(xi)為價值函數,πi為概率函數[11],可分別表示為:
v(x)=xσx≥0
-λ(-x)μx≤0(7)
π(p)=exp[-(-lnp)υ](8)
其中,σ,μ為風險厭惡程度,λ為損失厭惡系數,υ反映了權重函數曲線的凸凹情況。
在價值函數v(x)方面,將式(7)價值函數的自變量x定義為轄區公共部門在公共服務供給過程中,其所實現的不同績效水平可能面臨的獎勵或懲罰,同時,定義Δr為實際供給績效與需求績效水平之間的差距。那么,可以假設x與Δr之間存在S型曲線的函數關系,以此將公共服務供給績效通過價值函數引入基于累積前景模型構建的轄區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績效函數,具體函數形式如下:
X=21+eΔr-a-1(9)
其中,x∈(-1,21+e-a),x有上界無下界,Δr∈(0,+SymboleB@),Δr有下界無上界。a=rt-1為前一期績效水平,當Δr=a時,x=0為獎懲分界點。x與Δr之間的函數圖像及特征如圖1所示。
圖1 x與Δr之間的函數關系圖像
從圖1中可以看出,x所代表的績效獎懲的各自力度將隨著Δr的減小或增大而逐漸加強,同時,存在著獎勵的最大值與懲罰的極限值,函數曲線也反映出獎懲力度存在各自的拐點,而基于累積前景理論,此價值函數存在兩個參照點:一是Δr=0時的供給績效所對應的最大獎勵力度;二是Δr=a=Δrt-1時的獎懲分界點。這說明,一方面,公共部門所提供公共服務取得的績效水平對應的獎懲力度都是有限的;另一方面,越是顯著的績效提升或績效下降所面對的獎懲力度也就越大,反而則不明顯。
在概率函數π(p)方面,根據價值函數的模型描述,可以依據參照點將公共部門實現不同供給績效水平時的獎懲情況、決策權重及其決策過程闡釋如圖2所示。
圖2 政府部門公共服務供給績效實現的行為決策過程
其中,p′為實現均衡績效,即供給績效與需求績效相等時的概率值,p″為供給績效與需求績效不等,但差距縮小時的概率值。21+eΔr-a為不同績效水平下公共部門的獎懲力度。
根據模型假設不難發現,無論是從價值函數還是概率函數的角度,公共部門想要實現獎勵(收益)最大化的唯一條件為供給績效完全滿足需求績效,即二者之間差距為0。然而,有理由假設現實中滿足這一條件的概率是相對較小的,或者說這很可能是統計意義上的一個小概率事件。進一步而言,如果這一假設成立,根據累積前景理論,人們往往高估小概率事件而低估大概率事件,概率(權重)函數曲線將呈反轉的S型,即υ<1。
綜合模型中價值函數與概率函數的取值特征可知,當Δr=0,p=p′時,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效用實現最大化,此時的供給效用最大值為:
V(f)=(21+e-a-1)σ×exp[-(-lnp′)υ](10)
三、轄區公共品有效供給的一般均衡條件及模型假設
基于Brueckner[2]、Holzer和 Kathryn[12]與Iars[13]在公共部門效率研究中所普遍采用的一般均衡分析方法,從本文模型構建與實證分析的角度看,以供給績效為核心的轄區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效用,應以滿足需求績效為核心的轄區居民公共需求效用為最終目標,只有基于供需績效導向的供需效用水平相一致,才能得出轄區公共品有效供給的一般均衡表達,并在此基礎上展開相關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因此,根據上述模型構建及其最優化求解的結論,定義轄區公共服務的居民需求績效與政府供給績效各自取最優值時,居民需求效用水平與政府供給效用水平相等。
Fm(K,Y,ΔY,t)=Vm(f)(11)
此時,將式(4)與式(5)帶入式(1)中,并對時間t展開積分求解,其結果即為Fm,同時,以式(10)代表Vm(f),并對等式兩邊取對數,整理可得:
lnr=σln(21+e-a-1)-(-lnp′)υ+ln(1-α)(1-δ)-ln(1+)(1-α)ln1-α1-δ+lnω+(1-δ)blnNθ(12)
需要進一步說明的是,為了便于之后的實證研究可將式(12)中居民公共品與私人品的偏好系數進行簡化處理,即若定義1-δ為,則1-α為1-。至此,對式(12)的表達式進行綜合分析不難發現,轄區公共服務供需效用均衡時的績效水平受到來自前期績效水平a=rt-1、風險偏好的概率權重p′、居民公共服務消費偏好、不平等厭惡系數、公共服務績效相對于私人資本收益的彈性ω、以及人口因素N的影響。其中,代表轄區居民公共服務需求效用函數中的核心變量,rt-1、p′則反映的是轄區政府公共服務供給效用函數中的主要變量。因此,依據各核心因素所在式(12)中分子分母的位置、符號以及間接關系式,可以對模型進行如下假設:
四、基于結構方程模型的實證分析
本文選取了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社會治安、環境保護、社會保障、行政管理、基礎設施建設等七大類地方政府主要的公共服務供給領域展開實證研究,基于上文數理模型的推導結論,確定因變量r的獲取方法,并依據變量的理論含義與實證需要確定自變量的取值。
(一)估計方法
考慮到轄區各公共服務領域的公共支出同為一個預算盤子,彼此之間的預算增減與績效變化很可能存在相互影響,這種情況下,僅使用單方程估計略顯不足,因此,本文采用結構方程似不相關回歸方法(SUR)對基礎教育等七類轄區公共服務最優績效方程進行總體估計,并同時采用加權二階段最小二乘法(W2SLS)對各領域的最優績效方程進行單方程估計,從而增強實證結果的可信度。式(12)在剔除掉了同時以相同符號出現在分子與分母中的變量,并將一系列非核心變量設定為外生變量后,整理得到了本文實證結構模型的隨機結構方程:
lnrjit=Cj+c1lnf(rjit-1)+c2lnf(p′jit)+c3lnf(jit)+εjit(13)
其中,j代表各不同方面的轄區公共服務最優績效方程,i代表橫截面樣本,t代表時間序列,j=1,......7;i=1,......31;t=1,......7,ε為隨機擾動項,rjit即為第j個方程第i個樣本第t期的最優績效水平。
(二)變量說明與數據處理
首先,以結果為導向采用主成分及因子分析法確定因變量r的取值。每個公共服務領域的績效評價都存在眾多的考核指標,以什么樣的標準選擇這些指標并對其進行篩選整合直接決定了因變量r的取值質量。本文在七大領域的績效指標選取中突出以下原則:一是強調結果導向;二是盡量全面反映績效狀態;三是指標無量綱化處理具有可比性;四是績效信息具有可持續性;五是將轄區定義為省級政府。具體指標包括:基礎教育方面采用了入學率、升學率等15項指標;公共衛生方面包括兒童健康系統管理率、傳染病發病率與死亡率等16項指標;社會治安方面選用刑事犯罪率等12項指標;社會保障方面包括城鎮/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公共就業服務成效等17項指標;環境保護方面包括單位能耗水平、空氣質量達標率等16項指標;行政管理方面包括政府財政資金無效使用率等8項指標;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包括用水與燃氣普及率、互聯網普及率等15項指標。
由于反映七大公共服務領域績效的各自指標均較多,本文利用因子分析法對指標進行降維處理。根據Bartlett球形檢驗和KMO值可知,Bartlett觀測值的P值為0或接近為0,KMO值普遍在0.700—0.800之間,說明各領域績效指標之間的相關程度較高,適合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如表2所示,經過主成分及因子分析后,各領域公共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平均超過70%,說明各領域的公共因子包含了原始績效指標變量的足夠信息,進一步利用原始績效指標變量及其相關系數矩陣求得各領域每個公共因子的因子得分,并以每個公共因子方差占同一領域公共因子累計方差的比例作為權重得到綜合因子得分,以此作為因變量的取值(每個領域的綜合績效因子得分)。
依據式(13)及表1,實證分析中所涉及核心內生變量共3個。其中,rt-1取值為研究期的滯后一期數據。p′被定義為統計意義上的小概率,即0
本文數據來源以2008—2018年的《中國統計年鑒》《中國財政年鑒》以及各省統計年鑒為主,還包括《中國法律年鑒》《中國教育統計年鑒》《中國教育經費統計年鑒》《中國民政統計年鑒》《中國衛生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中國審計年鑒》《中國城鄉建設統計年鑒》等,以及相關工作報告和政策文件,數據形式為面板數據。
(三)實證檢驗與結果分析
式(13)中的各自變量是否對因變量r具有顯著的客觀影響需要經過內生性檢驗予以證實,并觀察檢驗結果是否符合結構方程的識別條件,從而采用結構方程形式對模型進行估計。
1.內生性檢驗與結構方程識別
結合面板數據的特征,使用Hausman內生性檢驗,從結構方程總體及各自變量角度考察內生性問題。
從檢驗結果可以看出,在結構方程總體內生性檢驗方面,除了行政管理領域沒能通過檢驗外,其他六個領域均證明了變量內生關系的顯著性。從單個自變量的角度來看,式(13)中的核心內生變量除了在個別方程中未表現出顯著的內生性,但在絕大多數領域均通過了內生性檢驗。同時,不難發現,結構方程中每個方程所包含的具有顯著內生性的自變量不完全相同,且所選取的自變量至少在兩個方程中顯著。因此,采用結構方程形式展開實證研究是可行的。
2.實證結果與分析
表4為轄區七大公共服務領域績效結構方程似不相關(SUR)估計結果。為了更加全面地說明問題,實證過程中加入了每個領域的單方程估計結果,以此進一步佐證結構方程的估計結論。
第一,多數領域的實證結果證實了f(rt-1)與r正相關,rt-1與r負相關的原假設。這說明,轄區公共服務最優績效水平的變化具有時間縱向的脆弱性,即轄區公共服務前期最優績效水平的提升很可能對當期績效目標的實現產生一定壓力,要實現短期內績效水平的不斷突破難度較大,甚至會因為當期相關資源難以保證持續高水平投入,而導致績效水平較前期有所回落。同時,績效水平的下降具有剛性約束,即與期望績效水平不斷上升相比,人們更無法忍受績效水平的下降。于是,前期績效若出現下降趨勢,那么當期績效水平的止跌反彈將是大勢所趨。顯然,轄區公共服務最優績效水平的跨期變化近似于一種進退反復、螺旋式上升的演進過程,而不僅僅局限于短期內的績效變化評判轄區公共服務的有效供給水平,制定與預算制度改革相適應的中長期績效規劃將更為科學的引導地方財政公共資金使用績效的提升。
第二,除基礎教育外的其他領域均證實了f(p′)與r負相關,p′與r正相關的原假設。根據累積前景理論,文中模型概率函數的p′值越大,1-p′越小,但其中,由于p′代表供需績效平衡時獎勵的概率值,其可能性越大,也說明了代表績效改善的p″同樣具有這樣的趨勢,而績效惡化的概率值1-p″則相對越低。同時,從價值函數角度看,相對于績效提升所能得到的獎勵,轄區公共部門更不愿意接受績效下降所面臨的懲罰,而為了平衡這種心理感受,獎勵的程度可能需要平均高出懲罰的1.5—2.5倍[14],因此,公共部門往往會采取規避風險的策略從而尋求績效的穩定與適度增長。近年來,隨著我國預算績效管理制度性獎懲措施的不斷完善與力度增強,轄區各公共部門,一方面,期望通過公共服務績效水平的不斷提升,逐步縮小與最優績效水平這一參照點之間的差距,從而能夠獲得更多部門利益(如績效獎勵);另一方面,也在不斷評估當期績效水平與前期績效水平(另一參照點)之間的可能變化,從而在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做出追求績效獎勵還是規避績效懲罰風險的部門決策。顯然,轄區相關公共部門在實現績效目標的過程中存在矛盾心態,如何制定科學合理的獎懲制度,從而有效激勵相關公共部門主動推進轄區各項公共服務績效的改善,消除其風險顧慮,將是未來政策制定與制度改革所應重點考慮的。
第三,模型中基礎教育、公共衛生、環境保護、社會保障領域的實證結論均否定了f()與r正相關,與r負相關的原假設。隨著代表的居民收入不平等厭惡程度的加劇,事實上推動了轄區諸多公共服務績效水平的改善。在優勢不平等方面,人們越來越看重優質的公共服務為社會穩定與文明發展所做出的重要貢獻,希望現有的各項公共服務績效應盡可能提升到與其中高收入水平相適應的程度,而且隨著轄區人群中優勢不平等程度的加大,轄區優勢不平等一方對公共服務績效提升的心理傾向越明顯,這主要體現在各種圍繞公共服務提供的慈善、互惠、親社會合作行為的大量出現。在劣勢不平等方面,人們則更強調基本公共服務,應至少保證其績效水平滿足社會基本生活需要,而不是對應其低收入水平。不難想象,當轄區人群中劣勢不平等程度加劇時,公共服務績效改善的呼聲也將越發強烈,出于社會穩定與長遠發展的需要,轄區政府會將更多資源向基本公共服務領域傾斜。當前,隨著我國人均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特別是以減輕稅費負擔、扶貧攻堅為主要導向的財稅制改革的不斷深入,高出低收入水平這一參照點的轄區居民比例將越來越大,程度也將越來越高,這使得轄區人群中的優勢不平等將逐漸占據不平等厭惡的主導地位,從而形成以優勢不平等厭惡為主要類型的轄區公共服務績效提升機制。
第四,外生變量中,基礎教育等多個領域的與r顯著正相關。顯然,轄區居民在私人資本累積與公共服務收益之間越傾向于后者,也就意味著越愿為相應的公共服務合作承擔供給成本,從而對于轄區政府公共服務供給績效的要求也就越高,轄區政府的保障程度也將或主動或被動得不斷提升。當然,這種偏好的提升是基于轄區經濟發展、人口素質提高以及制度完善等因素的綜合結果。同時,基礎教育、公共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領域的ω與r顯著正相關。私人資本累積的公共服務績效彈性越大,說明轄區居民在個人財富不斷增長的同時,同樣期望公共服務績效水平也能有更大的提升,從而與個人財富的累積形成良性循環。此外,社會治安、社會保障、行政管理與基礎設施建設方面的N與r顯著正相關,這說明人力資源優勢同樣刺激和推動了轄區諸多公共服務績效水平的提升。
五、結論與啟示
綜合數理模型推導與實證研究結論,本文得到如下三個方面的結論與啟示:其一,轄區公共服務績效水平在相鄰時間跨度中的負相關性與中長期螺旋式改善的特征,為跨年度、多年期預算平衡機制改革提供了客觀依據。應建立與跨年度或中期預算規劃相適應的多年期轄區公共服務績效合約,并在其中以區間形式明確跨期績效水平變化的上下限,以預算的靈活授權換取中長期績效的穩健提升。其二,均衡績效的概率值與實際績效變化呈正相關。應充分利用并建立公共部門在對績效改善獎勵與績效下降責罰風險評估中的損失厭惡心理與不進則退的獎懲制度,對失職、瀆職、不作為行為嚴加懲處,加大績效提升的邊際獎勵力度,綜合考慮預算時間跨度與預算績效合約的具體內容,合理確定獎懲參照點。其三,轄區公共服務消費的不平等厭惡系數與其供給績效水平呈正相關。以“減稅降費”為主要導向的財稅改革,對于擴大轄區居民中優勢不平等厭惡群體的比例十分有利。具體而言,綜合與分類相結合的個人所得稅制的不斷完善,諸多行政事業性收費的減免,慈善捐助等公益行為的制度化保障,精準扶貧的不斷推廣等都將實質性的推動轄區公共服務績效水平的提升。其四,轄區居民公共服務消費偏好、私人資本累積的公共服務績效彈性及人口密度在諸多領域呈現出與績效變化的正相關關系。透明公開的公共服務績效合約的編制、審議、簽署與執行,將有效提升轄區居民在公共服務消費方面的主觀偏好,從而推動績效結果的改善。同時,積極開放的人才引進政策也將與轄區公共服務績效水平的不斷提升形成彼此促進的良性循環。
參考文獻:
[1] Borcherding,T.E.,Deacon,R.T. The Demand for Services of Non-Federal Governments[J].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2,62(5):891-901.
[2] Brueckner,K.A Test for Allocative Efficiency in the Local Public Sector[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1982,19(3):311-331.
[3] Woodruff,R.B.,Gardial,S.Know Your Customer: New Approaches to Understanding Customer Value and Satisfaction [M]. New Jersey:Wiley Press,1996.52-70.
[4] Kahneman,D.,Tversky,A. Loss Aversion in Riskless Choice:A Reference-Dependent Model[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91,106(4):1039-1061.
[5] Oliveira,A.Are Preferences Stable Across Domains?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Social Preferences in the Field[J].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2012,79(1):302-315.
[6] 馬蔡琛,張鐵玲,孫利媛. 政府預算執行偏差的行為經濟學分析[J]. 財經論叢,2015,(3):17-23.
[7] 龔峰,盧洪友. 公共支出結構、偏好匹配與財政分權[J]. 管理世界,2009,(1):10-21.
[8] 陸超云,馮海波. 地區異質性與農村公共品需求偏好[J]. 財經科學,2015,(12):113-125.
[9] Tversky,A.,Kahneman,D.? Advances in Prospect Theory:Cumulative Representation of Uncertainty[J].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92,5(4):297-323.
[10] 馬蔡琛,趙燦. 公共預算遵從的行為經濟學分析——基于前景理論的考察[J]. 河北學刊,2013,(4):127-130.
[11] Prelec,D. The Probbility Weighting Function[J].Economtrica,1998,66,(3):497-528.
[12] Holzer,M.,Kathryn,K.Public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An Assessment of the State-of-the-Art and Models for Citizen Participation[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oductivity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2005,54(7):517-532.
[13] Iars-Eric,B. Public Sector Efficiency:The Roles of Political and Budgetary Institutions,Fiscal Capacity and Democratic Participation[J]. Public Choice,2008,(136):475-495.
[14] Daniel,K.Thinking Fast and Slow[M].Allen Lane,2011.
(責任編輯:楊全山)
收稿日期:2020-02-25
基金項目: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大課題“中國的政府間事權與支出責任劃分研究”(16ZDA066);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重點項目“財政性社會保障收支政策對收入分配調節路徑的國際經驗研究”(17AJY025);遼寧省社會科學規劃項目“跨期預算平衡與短期軟約束中的地方政府預算績效管理改革研究”(L19BJY022)
作者簡介:孫克競(1981-),男,遼寧沈陽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政府預算、地方財政和公共支出績效研究。E-mail:sunkejing@aliyun.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