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莉 朝政 龐艾玲



摘 要:本文采用2002—2017 年8個亞洲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貿易的面板數據,利用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估計了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的出口效率,并在此基礎上探索了影響出口貿易額和出口效率的主要因素。結果顯示: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有一直提升的趨勢,但總體上出口效率較低;中國以及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規模和人口規模對農產品出口貿易有明顯的促進作用,而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則與農產品出口貿易額具有顯著的負向關系;國家的貿易依存度及兩國間的自由貿易協定有助于提升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的貿易效率。本文的研究在 “一帶一路”大背景下具有理論和實踐的雙重意義。
關鍵詞:亞洲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貿易;出口效率;隨機前沿引力模型
中圖分類號:F74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176X(2020)06-0106-07
一、引 言
本文中的新興市場國家是根據摩根士丹利資本公司(MSCI)新興市場指數列出的21個國家(地區)和英國《經濟學家》雜志列出的25個國家(地區)作為新興市場國家(地區),其中,亞洲國家包括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韓國、泰國、馬來西亞、菲律賓和新加坡8個國家。就具體出口貿易而言,2002—2017年,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額總體呈現波動增長的趨勢。2002年,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額僅為36.8940億美元,到了2017年,農產品出口額增長了近五倍,達到了156.2480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10.71%。但在2017年,農產品出口較2016年有明顯下滑,這顯然與當時全球貿易保護主義盛行有密切關系。從中國的角度來看,每年出口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額約占當年農產品出口總額的20%,且自2010年以來從未跌落到20%以下。
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呈現明顯的地域性差異。2002—2007年,韓國是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主要輸出地,占所有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出口總額的50%以上,但這個數值在2007—2013年不斷下降,2013年以后趨于穩定,基本維持在30%左右。2015—2017年,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集中在韓國、泰國、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菲律賓,2017年中國對這5個國家農產品出口額占所有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92.09%。其中,增長最明顯的是泰國,從3.89%增長至19.63%,菲律賓也從5.45%增長至12.87%,而馬來西亞基本維持在15%左右,印度尼西亞在12%左右波動,而新加坡和印度的占比一直維持著較低的水平,總計最高僅為9.89%。
近年來,中國出口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的整體結構相對穩定,主要集中在第二類與第四類農產品上。其中,農產品種類的劃分是按照國家貿易標準進行的,第一類為活動物和動物產品;第二類為植物產品;第三類為動植物油、脂及其分解產品,精致的食用油脂等;第四類為食品、飲料、酒及醋、煙草、煙草及煙草代用品的制品等。根據統計,2002—2008年,在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出口的所有農產品中,植物產品達到了40%以上,甚至在2003年時達到頂峰的58.22%, 2012年以后占比基本圍繞著40%這個水平線上下波動,波動幅度不超過2.60%。而第四類農產品在這16年間增長明顯,由22.39%增長至37.14%。第一類農產品占比變動不大,基本維持在22%左右。而第三類農產品在2002—2017年基本上低于1%。由此可見,中國在出口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種類上存在結構性差異。
堅持對外開放,實現貿易從“趕超型、低層次”發展到“高質量、高水平”開放是進入新時代高質量發展目標驅動下的必然要求。朱晶等[1]認為,農產品貿易在調整余缺、保障糧食供應、體現比較優勢和優化資源配置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但是,自2004年開始,中國農產品貿易一直處于凈進口增長的趨勢,農產品貿易失去了其增加外匯收入、保持經濟穩定、促進農民增收的作用。面對國內經濟持續低迷、就業壓力增大和國際貿易保護主義抬頭等諸多不利狀況,程國強[2]認為,中國農業出口政策正在經歷從 “產量導向型”向“競爭力導向型”過渡,因而我們不僅要從量上擴大出口,更要提高農產品出口的效率。因此,定量測算農產品出口效率及出口潛力具有現實意義,學界對此也展開了深入的研究。
二、文獻述評
(一)關于貿易效率測算的研究綜述
對于貿易效率及潛力的測算國內外相關研究文獻已相當豐富。各相關文獻資料雖在變量選取、數據來源和引力模型建立方面略有不同,但得出結論較為一致。在測算貿易效率及潛力所采用的引力模型方面,劉青峰和姜書竹[3]構建了傳統引力模型,利用兩國間的雙邊貿易數據計算了所有樣本成員國貿易額的理論預測值。而耿曄強[4]則采用了拓展的引力模型對中國與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潛力進行測量。Wilson等[5]將回歸得到的方程中低程度貿易便利化水平提升至平均水平,從而獲得改善后的貿易增加值,進而估算出貿易潛力?,F研究貿易效率的文獻多采用隨機前沿引力模型,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是在傳統引力模型基礎上發展而來,Meeusen和Julin[6]最先提出隨機前沿分析方法,隨后Helpman[7]從結構性角度出發,Deardorff[8]從H-O理論角度出發,Anaerson和Van Wincoop[9]從多邊貿易阻力角度出發,都對隨機前沿引力模型進行了推導。邊文龍和王向楠[10]對面板數據的隨機前沿模型進行了系統的梳理,比較了在不同假設情況下SFA 模型的適用性。賀書鋒等[11]采用了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估算出了中國對69個國家的出口潛力。在所得的結論方面,Surender和Prerna [12]認為,印度雙邊自由貿易協定和與東盟的自由貿易協定有助于提高進出口效率。程云潔和董程慧[13]認為,中國與印度、俄羅斯和越南貿易潛力較大。王領和陳珊[14]認為,中國與孟加拉國、印度和緬甸的貿易效率總體偏低,并隨著時間推移呈現下降趨勢,影響貿易效率的因素為區域一體化、進口及海上運輸便利性等因素,孟加拉國、中國、印度和緬甸區域的貿易潛力巨大,尤其是中國與印度之間。張欣等[15]認為,中國與東盟國家間文化貿易效率整體較高、存在一定貿易潛力??偨Y來看,整體上中國出口貿易效率不高,傳統因素如兩國經濟發展水平、市場規模和地理距離等影響中國產品出口效率,貨幣自由、金融自由、邊界因素和貿易依存度等制度性因素也在不同程度上對中國出口效率產生影響。
四、回歸結果及分析
(一)模型檢驗
為保障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有效性,在回歸之前,對模型的設定予以假設檢驗。
1.模型的適用性檢驗
最大似然比LR統計量(LR=-2ln(H0)-ln(H1))能檢驗模型是否顯著地適應某個既定的數據集合。先設定零假設H0:γ=μ=η=0,然后基于約束和無約束兩種情況下的對數似然值(Log Likelihood Ratio)分別計算LR統計量,并與1%顯著性水平下的卡方分布臨界值進行對比,以判斷是否接受零假設。γ的計算公式為:
γ=δ2u/(δ2u+δ2ν)(8)
其中,0≤γ≤1。若γ趨近于0,說明隨機性因素影響了實際貿易和貿易前沿的差額;若γ=0,則可以直接用最小二乘法進行估計;若γ趨近于1,則說明非效率因素影響了實際貿易與貿易前沿的差額。
2.模型的時變性檢驗
判斷隨機前沿引力模型是否具有時變性的依據在于η的取值。若η=0,則接受零假設,即該隨機前沿引力模型不具有時變性;反之,則具有時變性。通過適用性檢驗發現,γ=μ=η=0時,LR統計量大于1%的臨界值16.731;η=0時,LR統計量為3.179,大于1%的臨界值2.457,因而均拒絕原假定,證明存在貿易非效率項,且貿易非效率具有時變性。因而本文建立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
(二)回歸結果分析
1.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回歸結果分析
模型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γ為0.9398,趨近于1,證明真實貿易額與貿易前沿存在差距。同時可以發現,μ和η都顯著不為0,再次驗證了非效率項的存在,說明貿易非效率項具有時變性。lnPGDPit和lnGDPjt分別在10%和5%的顯著下系數為正,證明兩國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對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出口額有明顯的拉動作用。中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每增長1%,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額將提升0.7153%,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各國人均GDP每增長1%,其出口額將提升0.0825%。中國的經濟發展程度和消費水平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出口額的拉動作用更大。這可能是因為,經濟發展水平及消費能力越高,人們對于食物等農產品需求層次越高,有更多選擇消費其他產品的能力,因而中國將更多農產品出口國外。中國和進口國人口數量lnPOPjt系數為正,說明人口數量的增加有利于貿易規模的擴大。進口國人口每增加1%,中國向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額將增加0.7469%,而中國人口增加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出口額影響不顯著,說明這些進口國人口的擴大更有助于提升中國對其貿易出口額。關于前者,進口國人口增加必然增加其對農產品的需求;對于后者,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解釋:一方面,中國人口增加將促進農產品產量增加;另一方面,中國人口增加將提升對農產品的消費能力,因此,將減少農產品對外出口。中國人口增加對農產品出口額的影響究竟是正是負取決于兩股力量的比較,根據回歸結果我們發現,人口增加所帶來的產出增加作用大于由此帶來的消費作用。國家距離Dij系數在1%的顯著性水平下為負,說明兩國距離加大阻礙了農產品貿易。這是因為兩國距離越遠意味著其運輸成本就越高、需要的運輸技術越高,且農產品具有易腐爛的特點,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雙邊貿易。
2.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分析
根據式(3)測算出的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而拓展空間=(出口潛力額/實際出口額-1)×100%),如表2所示。由表2可知,首先,2002—2017年,實際出口額明顯低于其潛在出口額。主要體現為2002—2010年,兩者之間差距雖有所擴大,但總體來看差距保持在一定范圍內且增幅很小,但2011—2017年情況發生了改變,實際出口額與潛在出口額差距逐年拉大,差距增幅明顯變大。其次,2002—2017年平均農產品出口效率僅為15.79%,說明現階段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出口效率較低;2002—2014年出口效率處于波動上升階段,但在2015年前后則出現了明顯的拐點,這可能與中美貿易摩擦有關。
圖1給出了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的變動趨勢。
由圖1可知,從單個國家的數據來看,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的排序由高到底為新加坡、馬來西亞、韓國、泰國、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印度,且各國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其中,新加坡穩定在30%以上,最高時達到了35%;馬來西亞基本穩定在23%—30%之間,是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中貿易效率浮動最大的國家;韓國雖然是中國農產品出口貿易額最多的國家,但在出口效率上卻只能排在中游,其出口效率值與泰國較為相近,穩定在17%—22%之間;泰國出口效率值略低于韓國,穩定在15%—19%之間;中國對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印度三國農產品出口效率則非常低,基本上位于5%的水平線之下。由此可知,中國受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印度農產品出口貿易制約較多,貿易壁壘比較大,尤其是印度,出口效率和對中國農產品出口額均為其他6個國家中最低,可以預見的是,這種出口低效率必然會對雙方貿易額產生一定程度的負向影響。
3.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非效率的影響因素分析
根據式(7)進一步探討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非效率影響因素,其回歸結果如表3所示。由表3可知,匯率對非效率項的影響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為0.0002,說明人民幣匯率每上升1%,出口額降低0.0002%。從系數上來看,匯率對非技術效率的影響較小,因此,人民幣匯率的合理波動對雙方農產品貿易相對價格影響較小,進而不會對中國向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農產品出口具有較強的促減作用。中國與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貿易依存度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均為負,說明非效率項與貿易依存度負相關,中國貿易依存度每上升1個百分點,出口效率下降0.1575個百分點,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貿易依存度每上升1個百分點,出口的貿易效率下降1.9043個百分點。說明降低貿易依存度有利于提升貿易效率,在中國貿易依存度一直處于較高水平的條件下,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不斷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將進一步提升貿易效率。中國與進口國是否在t期簽訂自貿區協定系數在10%的顯著性水平下為負,說明非效率項與自貿區協定負相關,因而兩國之間簽訂自貿區協定有利于減少貿易阻礙、降低貿易成本,進而提高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
五、結論及政策建議
本文選取2002—2017年中國與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面板數據,采用時變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在對中國農產品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出口效率及潛力測算的基礎上,對非效率影響因素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顯示:首先,從中國農產品出口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發展狀況來看,在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之后,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農產品出口量增長迅速,但在2015年又顯示出減少的趨勢,并且中國出口到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農產品在2010年以來一直占中國農產品出口的五分之一以上,農產品的出口規模也逐漸趨于穩定。其次,中國與進口國的人均GDP、進口國的人口規模對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有明顯的促加作用,而兩國之間的地理距離對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貿易具有促減作用。再次,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在16年間有小幅的上升, 但在2015年前后有下降的趨勢,且出口效率較低,同時各國農產品出口效率存在顯著差異。最后,貿易依存度和自貿區協定是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效率的兩個促進因素。
基于此,筆者提出如下建議:首先,提升農業科學技術水平,增加農產品深加工程度。中國對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農產品出口大部分集中在第二類和第四類農產品,這就要求調整農產品的出口結構,增加農產品出口的種類。中國應該在現有的優惠政策上增加對農業的投入和幫扶,提升農產品的生產技術水平、降低農產品的出口成本、增加農產品的技術含量、提高競爭優勢。其次,加強交通運輸建設與合作,減小因為地理間隔較遠帶來的貿易壁壘。應抓住建設“海上絲綢之路”的契機,合理利用國家政策和資金幫扶,加強中國與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從整體上保證雙邊農產品貿易通暢,從而提升運輸效率。再次,提升中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同時帶動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發展。中國需要進一步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以實現經濟平穩有序可持續發展。最后,積極推進中國農產品面向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的電子商務跨境發展?;ヂ摼W時代的到來改變了傳統的農產品貿易模式,中國應建立農產品電子商務交易平臺,正面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跨境發展,實現中國與亞洲其他新興市場國家電子商務的無縫對接。另外,注重對韓國市場的拓展,提高對韓國市場的關注度。韓國一直以來都是中國農產品最大的出口地之一,2019年4月,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第二階段第四輪協商在北京順利舉行,中韓自由貿易協定的有效推進預示著中國對韓國農產品出口貿易存在巨大的發展潛力。在不久的將來,隨著自由貿易協定的達成,中國農產品出口韓國將更加便利。但值得注意的是,韓國也會不可避免地設置各種隱性關稅壁壘,因此,中國在抓住這一機遇的同時,也應建立健全技術性壁壘預警機制,提高抵御外部沖擊的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晶,李天祥,林大燕.開放進程中的中國農產品貿易:發展歷程、問題挑戰與政策選擇 [J].農業經濟問題,2018,(12):19-32.
[2] 程國強.世界貿易體系中的中國農業[J].管理世界,2005,(5):84-95.
[3] 劉青峰,姜書竹.從貿易引力模型看中國雙邊貿易安排[J].浙江社會科學,2002,(11):17-20.
[4] 耿曄強.中國雙邊農產品貿易流量及潛力研究——以新興市場為例[J].統計研究,2015,(9):49-55.
[5] Wilson,J.S.,Mann,C.L.,Tsunehiro,O. Trade Facilit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A New Approach to Quantifying the Impact[J]. The 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2003,17(3):367-389.
[6] Meeusen,W.,Julin,V.D.B. Efficiency Estimation From Cobb-Douglas Production Functions With Composed Error[J].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1977,18(2):435-444.
[7] Helpman,E. Imperfect Competition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Evidence From Fourteen Industrial Countries[J].Journal of the Japanese and International Economies,1987,1(1):62-81.
[8] Deardorff,A. Determinants of Bilateral Trade: Does Gravity Work in a Neoclassical World? [R].NBER Working Paper No.5377,1995.
[9] Anaerson, J., Van Wincoop,E.Gravity With Gravitas a Solution to the Border Puzzle[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2003,93(1):170-192.
[10] 邊文龍,王向楠.面板數據隨機前沿分析的研究綜述[J].統計研究,2016,(6):13-20.
[11] 賀書鋒,平瑛,張偉華.北極航道對中國貿易潛力的影響——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實證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3,(8):3-12.
[12] Surender,K.,Prerna,P.Indias Trade Potential and Free Trade Agreements: A Stochastic Frontier Gravity Approach[J]. Global Economy Journal,2017,17(1):1-19.
[13] 程云潔,董程慧.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工業制成品出口貿易效率及潛力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9,(17):129-134.
[14] 王領,陳珊.孟中印緬經濟走廊的貿易效率及潛力研究——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分析[J].亞太經濟,2019,(4):47-54+150-151.
[15] 張欣,王子泰,陳宇豪.中國與東盟國家文化產品貿易效率及潛力分析[J].統計與決策,2019,(13):150-153.
[16] 于倩,武云蕾.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各國貿易便利化的測度及對中國出口貿易的影響[J].全球化,2019,(6):58-72.
[17] 藥澤瓊,劉文麗,鄭菲,等.中國—東盟農產品貿易競爭性與互補性分析[J].農業展望,2019,(7):75-82.
[18] 朱婷.跨境貿易背景下中國與東盟農產品貿易結構分析[J].商業經濟研究,2019,(10):131-134.
[19] 梁虹谷.中國對東盟手機出口貿易潛力研究[D].北京: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碩士學位論文,2019.33-53.
[20] 李文霞,楊逢珉.中國農產品出口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國家的影響因素及貿易效率——基于隨機前沿引力模型的分析[J].國際貿易問題,2019,(7):100-112.
(責任編輯:劉 艷)
收稿日期:2020-02-10
基金項目: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重大項目“農業現代化進程中新型農業經營體系與家庭農場研究”(18JJD790012)
作者簡介:刁 莉(197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副教授,博士,主要從事國際貿易、經濟史和國別地區經濟研究。E-mail:fxyd39@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