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志偉
摘? ? 要: 工匠精神培育是職業教育的重要任務和實現目標。本文以環境變更為切入點,用層次分析法界定工匠精神的內涵。工匠精神在自然層面是愛崗守業、耐心專注;在道德層面是嚴謹負責、精益求精;在審美層面是勇于創新、追求卓越。基于烙印理論提出“工匠精神”的分層面培育路徑:自然層面加強環境建設,實施“工匠精神”個性化培育;道德層面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形成“立德樹人”信念;審美層面加強價值引領,促進工匠精神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融合。通過分層面理解,分層面培育,分階段實現工匠精神的培育。
關鍵詞: 工匠精神? ? 烙印理論? ? 分層培育? ? 匠師
《國家職業教育改革實施方案》要求培育和傳承工匠精神。作為世界文明發源地之一,中國的科學技術成就對整個人類文明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春秋時的魯班、東漢時的蔡倫、三國時的馬鈞、宋代的李春、元初的黃道婆、明朝的徐光啟、清朝的徐壽、近代的詹天佑、當代的王進喜等能工巧匠,都名垂青史。據《禮記·月令》記載:“物勒工名,以考其誠。工有不當,必行其罪,以窮其情。”[1](40-44)意思是說,器物要刻上工匠的姓名,以便將來考查其有無欺騙行為,如有質量問題,必治其罪,并追究其原因。這都說明中國自古就有提倡創新和弘揚工匠精神的傳統。其實當今社會并不缺乏工匠,也不缺工匠精神,缺的是對工匠精神的廣泛傳承。鑒于此,借助烙印理論,用層次分析法界定工匠精神內涵,闡述“工匠精神”分層面培養,推動國家職業教育新一輪改革進程中工匠精神的普及,并發揚光大。
一、烙印理論
烙印理論來源于生物學領域。諾貝爾生理學獎獲得者之一、奧地利動物學家康拉德·洛倫茨在一次實驗中,把母灰雁所產的蛋分為兩組,一組由母灰雁孵化,結果符合大家的預見,雛雁都追隨著自己的母親。另一組是在人工孵化箱里孵化,雛雁出殼后見到的第一個動物就是洛倫茨,這些小東西本能地把洛倫茨當成“親生母親”,追隨著洛倫茨,而且這種追隨現象會持續,養成習慣。由于這種持續跟隨的自然反應所呈現出來的依附性是不可逆轉的和立即發生的,因此洛倫茨將這種結果定義為印記(imprinting),形象地描述初生動物在首次遇見一個活動著的物體時,這個物體的特征便持久地刻印在它的神經系統中,不易消失[2]。印記是一種學習,但此種學習不同于行為主義學習理論中的“刺激反應”,不需要強化。此后,洛倫茨的這一發現被其他研究者證實,并分析、補充、總結、拓展成“烙印理論”[3](99-115)。烙印理論主要是指個體會在環境變更的敏感期內,形成與環境變更相適應、相對穩定的印記特征,且這種印記將持續影響個體的未來行為。烙印理論有三大要素:一是核心而短暫的敏感期,即個體的轉型階段,此階段個體易向環境開放,并表現出主動適應環境的特征;二是烙印的環境,即敏感期環境中的文化、制度、習慣等影響個體的特征和行為,并形成新的認知模式、行為規范等烙印印記;三是印記的持久作用,即印記如同早期人生經歷,像胎記一樣伴隨一生,對個體影響持久。
參照烙印理論,學生工匠精神培育存在烙印機理,理由有四條:一是工匠精神存在可烙印性。工匠精神歸根結底為從業者的職業行為表現和價值取向,這些行為表現和價值取向內隱認知在從業者的大腦,反映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最終形成做事習慣和操作技能。對職業院校而言,認知和技能教育正是職業教育的重要內容和基本目的。二是學生處在敏感期。職業院校在校學生正處于職業生涯的萌芽期,嗷嗷待哺,因此,該階段對工匠精神的認知和學習尤為敏感。三是工匠精神可以分層面培育。工匠精神培育既要注重傳統工匠精神的歷史傳承,更要契合當代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工匠精神涉及思想、認知、技能等方面,不是通過三四次培訓三四個老師就能一蹴而就的,要根據學生個體特質,依托環境的實際,對工匠精神分階段、分步驟、分層面地進行培育,以便在彌足珍貴的敏感期內的每次烙印都能形成印記,并持久影響學生的職業生涯。
二、工匠精神內涵分層
通常認為,工匠精神是指從業者對自己的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一種職業價值取向和行為表現[4](16-20)。誠然,這是有道理的,但沒有強調層次,忽略馬斯洛的層次需求,易讓大家覺得工匠精神養成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多準則決策過程中常采用的方法。它把一個復雜且需要多方面考慮的問題分解為有序的遞進層次關系,經過分析、判斷、取舍,最終對決策方案進行排序,具有實用、系統、簡潔等特點。層次分析法同樣適用于工匠精神內涵分層。每個人都活在至少三個層次上——第一個層次:為自己而活;第二個層次:為別人而活;第三個層次:為實現自我價值而活。筆者認為,全面深刻理解和界定工匠精神的內涵,要基于馬斯洛的層次需求,利用層次分析法,從自然、道德和審美三個層面剖析[5](50-52)。
從自然層面考量,工匠精神是愛崗守業、耐心專注,是一名稱職的“工匠”須具備的基本精神要求。相對而言,工匠、設計者、策劃者、領導者因分工不同,后三者側重宏觀規劃和調控,工匠的首要任務就是執行“母本”設計者的想法,使之完美呈現出來,讓“母本”滿足社會的需要。顯然,要實現這個目標,工匠必須有長期堅守平凡的耐心,必須專注執行任務的技能本領,否則自己負責的“母本”再生可能出現偏差,甚至成為廢品[6]。這是一個重復歷練、枯燥乏味、勤奮勞作的過程。總之,自然層面的工匠精神要求工匠業精于勤、愛崗守業,這也是一個人自然謀生或行走社會的基本態度。
從道德層面考量,工匠精神是一種嚴謹負責的道德觀。工匠作為社會萬千工種中的一個基礎操作者、執行者角色,與白領、公務員、商人等比起來顯得樸實,總覺得工匠是那么規規矩矩,甚至因循守舊。但是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并遵循事物的客觀規律或科學創新,由量變到質變,出來的東西就有了“道”的韻味。工作過程要精益求精,除了需對崗位的專注和堅守外,還需對工作任務充滿高度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產生歸屬感,將工作中的事情作為自己價值的體現,不投機取巧,穩打穩扎,不偷奸耍滑,兢兢業業,這就是“德”的作用。不難看出,這個層面是用人單位對自己員工的基本職業道德規范要求,也是社會對任何一個從業人員的良好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