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偉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是一場前所未有的阻擊戰、總體戰和人民戰爭。疫情發生以來,一些地方口罩、熔噴布等醫療物資和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短時間內價格漲了幾倍、十幾倍甚至幾十倍。一些企業和個人趁機囤積居奇、哄抬價格,或者生產、出售質量等不符合標準甚至假冒偽劣的防護用品,有的甚至無中生有、空手套取采購者貨款和愛心人士捐款。這些行為嚴重損害了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了社會經濟秩序,影響破壞了疫情防控,是典型的“發國難財”行為。
筆者注意到,社會上有一種觀點認為,“基于市場邏輯,那些發國難財的人,他們自己本身的行為就能夠增加更多的供給,使得商品的價格下降,緩解供需之間的矛盾。鼓勵‘發國難財的人,才能使問題得到更好的解決。人們不僅不應譴責,還應該贊美這些‘發國難財的人”。針對上述觀點,該如何科學、專業地把握和處理這一問題呢?
認為不應該規制、打擊上述行為的觀點其主要是基于傳統西方經濟學的市場原理:以價格機制為核心的市場機制會解決相關物資供需矛盾,無須政府介入規制。但筆者認為,這種觀點和邏輯是錯誤的,是與現實經濟運行不符的一種推理,如果盲目受其影響開展工作,會導致負面甚至危害性后果。事實上,在重大疫情期間市場機制已經失靈,所謂價格信號、市場機制已無法糾偏和保障抗疫物資、生活必需品的有效供應。政府應該也必須履行社會管理職責職能,主動出手對相關市場進行規制,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和依據:
一是重大疫情中市場機制已經失靈。通過價格手段調節供求關系,是眾所周知的經濟學原理。但是,經典經濟學同時也承認“市場失靈”的客觀存在。在現實經濟中,完全競爭市場只是一種理論假設,現實中多數情況是條件不具備的。由于信息不完全、外部性、壟斷等情況和原因,僅僅依靠價格機制來配置資源無法實現帕累托最優,即會出現市場失靈。尤其是在關乎人們生命健康安全的疫情防控期間,單純依靠價格機制已經無法實現相關產品、資源的正常配置,甚至會出現資源的負面配置。比如,有關企業和個人很可能大量收集、囤積有關物資期待后續漲價而不投入市場,致使物資短缺、消費者購買不到所需物資;部分廠家會犧牲產品質量而制假售劣,侵害消費者利益甚至危及使用者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是重大疫情中供需雙方已不平等。在傳統經濟學、商法學等領域,消費者和企業被看作是平等主體,具有平等、同等的權利能力和行為能力。而事實上,這一假設不符合疫情期間市場現實。尤其是在重大疫情期間,消費者和企業之間地位、權利已嚴重失衡、嚴重不平等。在這種情況下,消費者會迫于無奈而以高出正常價格數倍甚至數十倍的價格去購買口罩等抗疫物資;甚至有的商家會謊稱有貨,騙取消費者訂購款后再去找貨源,找到后再抬高價格尋找新的購買者而與原來已經繳納訂金的訂購者毀約;更甚者是索性失蹤,導致消費者物資和貨款兩空。這些情況,國內外都在一定時期發生過,嚴重侵害了消費者權益,擾亂了正常市場秩序。
三是物資失控易引發衍生社會風險。在重大突發疫情中,如果以為市場機制可以解決物資供應,而對于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甚至制造、出售假冒偽劣產品等“發國難財”的行為不予規制,那么就可能引發或誘發其他社會問題和衍生社會風險。倘若消費者等民眾買不到口罩等基本防護品,買不起蔬菜糧油,那么原本只是對病毒的擔心或者恐懼,就可能演變成恐慌性事件或群體性事件。比如,在一些國家和地區就可能出現搶劫商店和家庭的情況,可能發生對政府工作不滿等群體性事件。由于抗疫物資不能及時全面到位,對于哄抬物價、囤積居奇等行為不予規制,極可能導致病毒和疫情無法得到及時有效控制,最終令社會治安、社會穩定等方面出現問題,釀成社會局部甚至整體風險。
在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不能單純盲目地依靠實際已經失靈的市場機制這一“無形之手”,而是必須科學專業地更好發揮政府社會管理職能這一“有形之手”的作用。
根據上述原因原理分析,在新冠肺炎疫情等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不能單純盲目地依靠實際已經失靈的市場機制這一“無形之手”,而是必須科學專業地更好發揮政府社會管理職能這一“有形之手”的作用。為保障疫情期間抗疫物資和生活必需品市場的有效供應和正常秩序,政府根據其肩負的社會管理職責、職能應當也必須介入進行規制。
規制、打擊重大疫情期間抗疫物資和生活必需品市場中哄抬物價、囤積居奇、制假售假等“發國難財”的行為,保障好疫情期間的抗疫物資、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與市場秩序,應把握和實施好以下三個原則:
一是依法原則。經過多年的法治建設,依法治國、依法行政已經成為我們黨和各級政府在國家治理各領域的基本原則與主要方式,疫情防控也不例外。這次疫情防控中,習近平總書記明確強調要“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為疫情防控工作提供有力法治保障”;我國《突發事件應對法》《傳染病防治法》《價格法》《產品質量法》《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直至《刑法》等主要法律法規也都有相應執法、司法規定;有關部門專門制定實施了《關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間查處哄抬價格違法行為的指導意見》《關于統籌做好生活必需品供應保障有關工作的通知》《關于依法懲治妨害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違法犯罪的意見》等規定,抗疫物資、生活必需品市場規制的法律體系已基本能夠保障有法可依,各地市場監管、公安等部門依法對相關案件進行了查處和辦理,表現出較好的執法、司法專業水平和規范水平。
二是快速原則。在重大疫情防控中,對于抗疫物資、生活必需品市場違法行為進行快速打擊、快速處置是一項重要原則。主要原因是在企業逐利機制下,對于抗疫物資、生活必需品哄抬價格、囤積居奇、制假售假等行為,具有快速性、效仿性和從眾性,如不能迅速規制、打擊,極可能在短時間內發展成為帶有普遍性、嚴重性的鏈條式、群體性、行業性違法違規事件。如果出現這一情況、發展到這一階段,不僅嚴重影響疫情防控進展,而且很可能給規制、打擊帶來極大的工作難度和工作量,并造成巨大的社會代價。值得肯定的是,在本次疫情防控中,有關部門迅速制定出臺了《關于依法從重從快嚴厲打擊新型冠狀病毒疫情防控期間違法行為的意見》等工作規定,并加快工作節奏、壓縮辦案時限、提高辦案效率,及時迅速地查處了一大批違反抗疫物資、生活必需品市場秩序規定的案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三是市場原則。市場原則包括三個方面:首先,對于疫情防控中抗疫物資、生活必需品違反市場秩序法律規定的認定、確定,要遵循市場原則。比如,對于是否構成哄抬價格,主要認定規則是根據企業售價相對于疫情發生前的售價是否存在較大幅度的提高。其次,在疫情防控中對于抗疫物資、生活必需品等應急物資,以及相關生產、運輸、物流等能力的依法征用,根據國務院《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國家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生活必需品市場供應應急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要按照市場原則依法進行補償。再次,對于一些企業和個人違法進行抗疫物資及生活必需品的生產與銷售,涉嫌構成刑事犯罪、需要按照行刑銜接機制進行處理的,其認定標準一般要根據其生產、銷售的經營收入、利潤獲利的市場金額為基礎依法進行確定。
在這次前所未有的新冠疫情防控戰中,我國黨和政府相關部門,對于抗疫物資、生活必需品市場的規制積極主動、專業高效,在原有法律法規基礎上,采取了一系列有效舉措,制定實施了一系列法律文件,為贏得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階段性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2020年4月27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關于健全公共衛生應急物資保障體系的實施方案》。在此基礎上,下一步尤其是疫情后,我們要注重發揮好法律、法治的“規制、促進和指引”三大功能,堅持專門立法、科學立法和系統立法,進一步完善包括立法、執法、司法和守法各環節的重大突發衛生事件市場規制法治體系和運行機制,推動我國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市場規制依法治理水平不斷提高。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