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林
法律職業資格考試(以下簡稱“法考”)的前身為全國統一司法考試(以下簡稱“司考”),這一考試因其含金量高及通過率低而被學界形象地稱為“中國第一考”。隨著近年來人才市場對法律人才需求激增,全國每年報考的人數已高達五六十萬。
不斷升溫的法考熱帶動了相關培訓市場的不斷升溫,國內眾多培訓機構紛紛不惜重金聘請法學名家加盟授課。在提升硬實力的同時,培訓機構自然也不忘利用往屆優秀考生的資源,輪番打起了廣告戰。“9月26日,對法考生來說,注定是一個不眠之夜……經過徹夜統計,××教育煙臺教學點2018年法考客觀題部分,118名學員參訓,過關116人,過關率98.3%,全國第一!”2019年9月29日,山東某人才培訓學校(以下簡稱“培訓學校”)在其微信公眾號對外發布關于受訓考生成績的信息,并在文末公布了全部116名通過法考的考生分數。
通過考試肯定是考生和培訓機構都開心的事,培訓學校原本想通過發布這一廣告提升自己的知名度,未承想卻引起了一名考生的不滿。該考生周寧(化名)的確參加了培訓學校當年舉辦的法考培訓班,周寧的考試成績也是其查分后,應培訓學校要求報給該校的。但周寧認為,考生的姓名和考試成績屬于個人隱私,培訓學校作為培訓機構公開這一信息應征得考生的同意。因此,周寧與培訓學校交涉,要求其對涉案文章中自己的名字作技術處理,但培訓學校未予理會。
周寧遂委托公證機關對相關網頁進行證據保全,并向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請求法院確認培訓學校侵犯了自己的隱私權。
一審法院經審理認為,自然人享有隱私權,即保有其生活中不愿被人知曉的信息的權利。案涉文章具有商業廣告性質,且包含周寧的名字及考試成績,但未經其本人同意,且周寧提出異議后未及時刪除。培訓學校的行為造成周寧不愿被人知曉的信息被公開,侵犯了周寧的隱私權,遂判決支持了周寧的訴訟請求。
一審宣判后,培訓學校不服,于2019年9月2日向山東省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提起上訴。
關于姓名和考試成績是否屬于個人隱私,培訓學校在上訴時指出:姓名是為區分個體,給每個個體設定的特定名稱符號,本身具有公開的屬性,不是隱私。法考的考試成績由司法部統一對外公布,且每年考試結束后到現場確認時,每名通過考試的考生都可以看到本市其他通過法考的考生名單。故姓名和考試成績本身都具有公開性,與公共利益相關,也不具有隱私的屬性。
培訓學校同時指出,姓名和過關成績相結合不具有可識別性。個人信息是指以電子或者其他方式記錄的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相結合識別自然人身份的各種信息,故案涉文章中雖出現了周寧的姓名和成績,但并未出現其工作單位、聯系方式等能夠單獨或者與其他信息結合并識別特定自然人身份的信息,不足以使他人據此識別周寧。
培訓學校認為,該校通過合法渠道獲得周寧的成績,成績來源渠道合法,且隱私公開權是一次性的權利,周寧的成績經上報給煙臺市某局后就已經公開且多人知曉,故該校在網上公開就不再侵犯隱私權。培訓學校同時指出,該校主觀上是想要表彰通過法考的優秀學員,與學員分享過關喜悅,并無侵犯其隱私權的故意。
針對培訓學校的上述辯論意見,周寧逐一進行了辯駁。周寧指出,被上訴人發現案涉文章后,當即要求培訓學校的法定代表人將自己的名字做技術處理,表明了自己對擅自公開個人信息的行為持拒絕的態度。
周寧指出,培訓學校的教師張某以統計通過率為由要求其告知考試成績時,并未主動明示要用作向社會公開發布商業廣告的用途,且自己當時明確表示不愿意擴散,故上訴人取得信息的行為不能認定為是以合法渠道取得。
周寧最后指出,姓名是區別個體之間的特定符號,綁定個人的考試成績,在不涉及國家利益、社會公共利益的情況下,是否向社會公眾所公開,當事人擁有自主決定權。
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經審理,認為本案二審的爭議焦點歸納為:培訓學校通過互聯網公開周寧考試成績的行為是否侵犯了周寧的隱私權。
二審法院認為,隱私權是指自然人享有的對其個人的、與公共利益無關的個人信息、私人活動和私有領域進行支配的人格權。隨著信息化的發展,隱私權保護的范圍除包括個人的生活私密領域,也包括個人信息自主。
本案中,培訓學校通過互聯網發布的其煙臺教學點過關名單中包含周寧的名字及考試成績,周寧認為該行為侵犯了其隱私權。二審法院認為:首先,由于個人觀念的不同,隱私的定義具有一定主觀性,但法律意義上隱私范圍的界定應當具備一定客觀性標準,并根據案件具體情況進行分析。姓名、考試成績均非私生活中絕對自我空間的范疇,不屬于隱私的范圍。且培訓學校發布的“115,周寧,男,90,91,181”的信息內容僅涉及周寧姓名和成績,并未涉及其他私人信息,該名單面向社會不特定公眾發布,社會公眾并不必然能憑此條信息與周寧本人建立特定聯系,故不構成法律概念上的特指,不具備識別性。
其次,侵犯隱私權承擔的是一般侵權責任,適用過錯責任原則,應當由權利主張一方舉證證明存在加害行為、損害結果、因果關系、行為人具有過錯。培訓學校公布考生成績的行為旨在宣傳該學校通過率,其中包含的“115,周寧,男,90,91,181”的信息內容并未逾越此目的的必要范圍,不具有侵犯周寧隱私權的故意或過失,主觀上無過錯。故培訓學校不具備隱私權侵權的構成要件,不構成對周寧隱私權的侵犯。
2019年10月14日,青島市中級人民法院對外公布該案二審判決結果:撤銷山東省青島市市南區人民法院的一審判決;駁回被上訴人周寧的訴訟請求。這樣,一起考生與培訓機構因公布考生成績引發的名譽權訴訟終審落槌,法院最終認定培訓機構公布考生成績不構成侵權而駁回了考生的訴訟請求。
(文中周寧為化名)
編輯:黃靈 ?yeshzhwu@foxmail.com
通俗地講,隱私就是私事,特指不為他人知悉的個人信息等個人生活領域內的事。因此,判斷本案培訓機構有未侵犯考生周寧的隱私權,關鍵是考察培訓學校公布考生信息過程中有沒有把考生周寧的隱私泄露出去。
結合本案的實際情況,考察周寧的信息有沒有被泄露,主要是基于對兩個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本案“115,周寧,男,90,91,181”的信息組合有未泄露周寧的身份信息。由于這個信息組合中只有周寧的姓名,并未涉及其他私人信息,社會公眾并不能因此與周寧本人建立特定聯系,故并不構成對其隱私權的侵犯。
另一方面,培訓學校公布考生信息本身是否侵犯考生的隱私權?這需要從兩個角度進行考察,一是主觀上行為人有無故意或過失的過錯,二是是否造成客觀結果。本案中,周寧的姓名信息本身并不屬于純粹隱私的范疇,而基于該姓名在特定區域同名同姓的因素,一般也很難讓他人直接與本案原告對號入座。因此,無論是從主觀過錯角度,還是從實際損害角度看,二審法院駁回周寧的訴訟請求是合情合理的。
當然,從防止類似糾紛的角度看,相關部門還是應該盡可能不要采取類似會有考生反對的方式公布成績。如在公布高考分數時,目前上海等部分城市已經廢除了由招辦將分數條發到學校,再由學校發到學生中的辦法,或是通過信息臺查分的做法,而是采用通過EMS快遞的方式直接送到考生手中,這樣做可能更為穩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