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疫情形勢的好轉,感染人數日漸走低,一些防疫藥物也進入臨床階段,打贏“防疫”戰指日可待,企業也將迎來更多的利好消息。
疫情過后,在微觀經濟及市場與營銷層面,企業將面臨哪些發展趨勢?又該如何應對?
第一,止損求存。
在全球產業鏈布局和互相滲透的情況下,牽一發而動全身。大多數國家都面臨經濟“修復性”難題。由于發展中國家的內需拉動不足,發達國家受疫情影響取消訂單及失業率上升,購買力受限,使得產業鏈條上的每一個國家的企業,都無法獨善其身,不得不面對經濟增速放緩帶來的一系列困擾,如何止損及活下去,將是企業在一段時期面臨的艱巨任務和嚴峻挑戰。
第二,錨定“內生市場”。
在全球化與單邊貿易主義的拉鋸戰中,一些國家出于自身安全,比如禁止糧食出口,以優先保證國內消費;政策傾斜,以吸引或扶持本國企業回歸或做強做大等。這些都讓全球經濟一體化戰略又增添幾分變數,也讓企業不得不轉而注重內生市場的潛力,拓展和挖掘國內市場。
第三,小作坊,靚品牌。
受整體經濟疲軟及高房租等多重壓力,一些企業開始采取“瘦身”行動。它們可能將企業生產車間搬進專業的工廠區,而不再自建工廠;有些服務型企業,有可能自此進駐小區單元房;還有一些門店,會自我切割成店中店,以分攤房租及抱團取暖。雖然類似于小作坊,或小門店,但在互聯網形勢下,它們會注重品牌與營銷,慢慢打造成小作坊、靚品牌的“百年老店”初始形態,而且會更精致和亮化。就像當年的某連鎖珍珠奶茶品牌,街頭巷尾,隨處可見,成為一抹亮色、一絲生氣。標準劃一的“小窗口”形象,也給高大上的寫字樓商鋪門店帶來了互補。
第四,小眾化、隱性化。
這將成為力圖避開同質化競爭的企業的關注點。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人特我轉。不要指望你的產品能夠滿足所有的消費者,除非是快消品,否則,你必須從打“固定靶”到打“飛靶”,即找到企業能夠更好地滿足需求的顧客群體,從大眾化到小眾化,甚至為這些核心顧客群體提供定制化、個性化服務。通過獨特的服務體驗,創造更大的顧客價值,從而提升價格區間。也可以通過小眾化,做不被人看好的生僻產品或服務,從而成為某一領域里的隱性贏家,實現企業“小而強”的發展目標。一家小區門口的修鞋鋪,看似不起眼,但生意非常好,還發展成了連鎖品牌,你說這冷門生意贏利空間有多大?
第五,互聯與物聯。
這將是企業強勁增長的引擎。受疫情居家的限制,互聯網營銷爆發出了強大的能量,無論是“線上+線下+物流”的新零售,還是社區團購模式,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也讓很多企業找到了疫情壓制下業績的突破口。而“萬物相連”“人機相連”的物聯網,借助互聯網技術,將各種信息傳感設備與互聯網結合起來從而形成一個巨大網絡,實現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人、機、物的互聯互通。借助互聯網,重構“人、貨、場”,將是經濟與商業領域里的一場深刻革命。直播帶貨、線上診療、網絡授課、線上辦公、企業智能4.0等,都是這種“互聯互通”的具體體現。
第六,企業信貸消費。
這也會成為某些行業企業“走鋼絲”式的探索。疫情期間,一些國家向國民發錢,借此拉動消費,促使工商業活起來。一些發達國家由于擁有良好的社會保障,居民通常不存錢,它們屬于消費型國家,手中有錢就消費。中國在很大程度上還屬于儲蓄型國家,不敢大手大腳地消費,疫情下更是如此。這也將促使企業思考,如何拉動現時缺錢的顧客,如何實施信貸消費,才能在滿足市場需求的前提下,盡可能規避潛在的風險。
企業要順應發展趨勢,在優化與調整中找到企業新的立足點、發力點,在動態變化中不斷摸索新的定位與企業、市場平衡,實現企業、市場與顧客的良性、互動發展。
首先是“立”。
古語講有破有立、不破不立、破立結合。企業應該梳理自己的既定戰略,做如下“三立”:立大志、立目標、立恒心。
立大志:《孫子兵法》提出:“求其上,得其中;求其中,得其下;求其下,必敗”。企業的經營,有三條路線可走:成為行業的第一,或者成為行業的唯一,或者在行業第一個做。但無論如何,都要有爭“一”的理想與壯志。企業上下要勇于立大志,重塑市場信心,才能擺脫頹勢,逆市而動,在市場上找到更多的商機。
立目標:既要仰望星空,也要腳踏實地。當下,企業應該更務實地制定經營、管理與營銷目標,循序漸進,結合企業的資源配置、行業市場增長率、歷史同期、團隊技能、客戶匹配度等,制定合理、合適的目標。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而是要制定一個“蹦一蹦”就可以達到,并且企業與執行團隊都認可的目標。
立恒心:要想完成制定的目標,實現未來可持續發展,就必須堅守“工匠精神”,精益求精,不斷地提高企業產品標準。要始終堅持以市場為核心,以顧客為導向,講究厚積而薄發,不求一夜暴富,不求一蹴而就,穩扎穩打做品牌,兢兢業業做市場。
其次是“定”。
企業只有在退潮的時候,也就是經濟形勢不好的時候,才能看出曾經的經營活動對錯與否、合適與否。疫情過后,企業要“定主心”“定戰略”。
定主心:經營主心要穩。疫情后,企業更要戰略聚焦,即使多元發展,也要同心多元化,即關聯多元化,避免踏入不熟悉的看似贏利點很高的行業。這山望著那山高,會讓企業戰略搖擺,陷入戰略迷失的泥沼。作為企業家或企業主,應該穩固本心,把眼下的、符合未來發展趨勢的產業或事業做好,適合別人的不一定適合自己,主業穩了,遇到大風大浪才不慌。
定戰略:企業要在資源及能力的基礎上,確定是采取防御戰略、競爭戰略還是利基戰略。如果是市場第一品牌,即實施防御戰略,就要主動出擊,加大渠道分銷網點布局,鞏固與提升市場份額;如果處于非領先地位,即競爭戰略階段,就要通過借力合適的產品及渠道合作伙伴,大膽沖刺第一梯隊;如果競爭對手較為強勢,甚至無懈可擊,則可以通過“補位”策略,通過品類創新,尋找無人競爭的領域,即利基戰略,目的是開辟市場新藍海。

最后是“走”。
這是企業扭轉戰局的關鍵,疫情中及疫情后,企業必須革新經營、管理及營銷方式,迎合新趨勢,開啟新思維,尋找新方法。
“輕資產”模式。一些企業在經營中,總想一竿子插到底,即企業要研發、生產、營銷與服務一體化、一條龍,如果企業資金充裕,抗風險能力比較強,當然無可厚非。但在未來市場供應鏈越來越細分、越來越專業化的情況下,很顯然,鏈條越長,涉及環節越多,投資越大,風險也越大。與其如此,不如采取輕資產模式,將自己不擅長的重資產,比如建廠、物流等,轉給更有能力的合作伙伴。有些企業,就像富士康,只做加工;有些企業,像耐克、蘋果、小米等,只有品牌、營銷與服務,生產大都外包;有的企業有可能只專注倉儲、物流,做物流商或中間商。通過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也就是只做自己最擅長的事情,于人是機會,于己避風險。
重構企業與員工關系。如何激發員工的積極性?如何減輕企業的固定經營成本,降低資金風險?有些企業,正在做很好的嘗試。最近,筆者給內蒙古呼和浩特一家食品企業授課,這家企業不僅生產火鍋蘸料、底料及其他調味品,還有蒙餐、火鍋等連鎖餐飲系統,更重要的是,這家企業不養營銷人員,而是采取“員工即老板”模式,推行全面承包責任制,給員工提供創業的平臺。公司生產系統各工段、營銷系統各區域、餐飲事業部各門店,均由員工承包。通過培養和訓練,幫助有夢想的員工成為老板,成就其家族,實現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雙結合。雖處疫情期間,但企業仍在加班加點,業績非但沒有下降,反而在上升,最近還在籌劃上市。
構建與消費者的新型信貸關系。經濟下滑及疫情不僅重創了企業、渠道商,還包括失業或降薪的消費者,在此情形下,企業及渠道商,能否根據市場了解消費者資信狀況,并由此給予適當的信貸支持,也成為考量廠商智慧的一次新機緣。上海某著名乳企,近來就通過給予消費者信貸的方式,與經銷商一起,在華南區域的一些嬰童門店開展“先喝奶粉后付款”活動,讓家庭收入來源中斷的寶寶也有奶粉喝,此舉很人性化,也深受顧客的歡迎,收獲了良好的口碑。
作者:著名營銷實戰專家,微信號“崔自三營銷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