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小邪
我前往某地采風,發現當地的景象大不如前,垃圾遍地,污水橫流。此地曾以種植為生,后來地產商看中了這里的人文資源,大肆開發,使得田園變成商鋪,農民變成商人,霓虹閃爍代替了夜晚的星空。這里一開始經濟發展迅速,久而久之,就難逃被過度開發和消費的命運,毫無美感的假古跡和疏于管理的風景區讓此地迅速崛起后又慢慢蕭條。而所謂的“人文資源”,不過是一位古代名人出生于此。我問:“為什么青年人寧可在家打牌喝茶,也不愿意外出謀生?”“習慣了賺快錢,誰還愿意出去做辛苦的工作?”當地人說。
為了短期利益,過度開發和消費“古人”,既損了古跡,又毀了人心。如果旅游文化最終破壞了原本的美好生活,讓現狀變得更糟糕,那開發的核心意義是什么呢?
人文景點被過度開發,教育何嘗不是?
因為常在清早被樓上住戶的琴聲吵醒,且琴聲中常伴著謾罵聲,譬如“腦子蠢笨”之類,我在某天敲開了門,女主人道歉后解釋:“孩子上課補習,只能早起練會兒琴。”孩子學藝無可厚非,但她剛滿五歲的女兒既不喜愛鋼琴,又沒有天賦。“聽說孩子過了六歲再學琴就晚了,現在的孩子誰不是多才多藝,我們也沒辦法。”她說。在得知我是作者后,她又幾次登門讓我輔導孩子寫作。女孩自卑膽小,只有在受到夸獎時,才會露出孩子般的笑容。
對于有些“望子成龍”的家長來說,孩子從出產房的那刻起,一生即被牢牢規劃。近要選好才藝培訓班,遠要規劃不動資產,三歲學鋼琴,五歲學油畫,課余再報個口才訓練營,為的是不漏掉任何一種可能開發出的“本事”。孩子開不開心這種問題在他們看來很矯情,盡早獲得強有力的競爭技能才是正道。若被質疑,便反駁“不能輸在起跑線上”。據我所知,所謂技巧,并不需要迷信過了年紀就來不及。某位蜚聲業內的畫家是20歲才拿起畫筆的,在此之前就是個普通白領。看來,資質平平的人也可以通過后期努力成為行業翹楚。
人生來就具備許多天賦和技能,潛能無限而精力有限,切勿忽略個體差異,揠苗助長。退一萬步,如果遲遲沒有表現出待開發的天賦,不妨視作“貴人語遲”,厚積薄發的生命質量一樣很好。
以色列精神病學家研究發現,人的智力并不會隨年齡的增長而停滯。我始終相信,只要不斷歸因,自然明白哪些更深刻的東西才值得奮力開發和打磨。
在一次飯局上,我問一位知名表演藝術家:“您從不參加綜藝節目是不是因為不缺錢?”他回答:“缺錢,但作為演員,不能被過度開發和消費,我本身的精力有限,只想全部用在角色演繹上,不想浪費時間。”當時,我很欽佩該藝術家在名利圈依舊能葆有初心的態度。
反觀“流量為王”的時代,涌現出一群人,仗著在社交媒體上有粉絲,便極盡所能地開發商機。嘗到流量變現的甜頭后,便開始瘋狂地消費自己。減肥好像成功了,趕快開個養生訓練營吧;照片被人點贊,趕快開個攝影培訓班吧;繼而開發出一堆毫無質量的“文化”產品,一只手提袋、一盒手工餅,甚至自己的照片,極盡所能挖掘任何一點商業價值,恨不得將自己明碼標價賣出去。而這些打著“文化”標簽的東西,不過是某個人庸碌生活的衍生品,毫無美感和誠意。這種勢利而浮夸的做法,本身站不住腳,一旦戳穿,狼狽不堪。
開發挺好,消費適度,倘若優異,更要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