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菲
北京姑娘尚碧晴畢業于中國傳媒大學錄音專業,在學校時,她就參加過國家大劇院交響樂和歌劇等演出的錄音工作。剛上大一時,她的理想特別豐滿,力求在同期錄音的過程中實現完美的音色和優秀的現場空間感。
但后來在一次次的實習過程中,尚碧晴被頻頻告知:演員話筒貼的位置要配合服裝,演出的拾音系統必須遷就燈光和攝像部門,攝像時收音話筒不許外露……她才發現,原來聲音在演出中從來都不是主角,要服從的東西太多了。這種強烈的邊緣化感覺,讓尚碧晴覺得在底層的錄音工作很苦,而自己就像一個“音頻民工”。
在一次偶然的機會,尚碧晴看到了喜馬拉雅有聲書平臺招聘音頻編輯的廣告。這份工作跟她的專業相關性很大,但和她以前所做的事是完全不同的,她沒有過多思考,果斷報名了。中國傳媒大學畢業、專業完全對口的尚碧晴毫無懸念地被錄用了,更換跑道的她這才發現,原來聲音還可以有不一樣的玩法。
每天早上9點,尚碧晴會準時出現在自己的工位上,打開電腦,戴上專業的頭戴式耳機,一頭扎進聲音的汪洋大海,進行音頻主播海選。一本有聲書海選的周期大概是7至10天,平均每本書都有100多人試音,最多的時候甚至有超過300人同時競爭。而尚碧晴會在一周內同步聽十幾本書,在2000多條聲音里為每一本書選出5名候選主播。
尚碧晴覺得自己就像一名“淘金者”,必須在大量的聲音里淘出金嗓子。但大多數時候,業內都稱呼他們的職業為“聲音獵手”。在這場聲音鑒定排位賽里,尚碧晴會給候選者打分數、貼標簽、做筆記,進入精選階段后,她再根據數據表與候選者溝通,挑出其中最好的、最合適的。
但好聲音一般都可遇而不可求,有時候尚碧晴聽了一整天試音片段也淘不到一顆“金子”。一整天的聲音轟炸,偶爾會讓她耳朵麻木、大腦空白。這時候,她會摘下耳機放空或離開辦公室站一會兒。或許,“我想靜靜”對每個音頻編輯來說都是一種奢求。
通過海選挑出好聲音僅僅是第一步,因為聲音好聽并不代表合適,更不代表專業。通過主播們自己上傳的音頻,尚碧晴還需要判斷他們的錄音設備是否符合標準,而那些用手機錄音的作品基本上會被淘汰。
一些成熟的音頻主播通常會預約公司的專業錄音棚錄音,這時,尚碧晴就會干回錄音師的老本行。她需要比平時更早來到公司上班,調試當天錄音所需要的軟件和硬件設備,跟主播助理確認細節,保證錄制準時開始。
錄一本有聲書,常常需要盯場一整天,一般要從早上9點持續到下午4點,而在盯場的時候,也是尚碧晴打磨聲音和了解主播的一個過程。尚碧晴把每一本經手的有聲書都視為自己的作品,在聲音設計、敘事風格、后期制作中都會加入自己的想法。當作品被聽眾喜歡,她也會特別有成就感。“聲音獵手”對音頻主播來說,是培養他們出名漲粉的伯樂,可像尚碧晴這樣站在音頻主播背后的伯樂,卻不會被看見,也不會被聽見。
面對網友追問做無名英雄有沒有感到失落時,尚碧晴笑著回答:“‘聲音獵手說到底獵的是人,選對人去演繹一部好的有聲作品才是核心。我覺得自己算不上無名英雄,算是社會里的一個小人物吧,正因為有每個小人物的存在,這個社會才更加多姿多彩,這也是小人物存在的意義,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