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靜怡
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體驗,在聽一節照本宣科的枯燥課程,或是被迫聆聽他人的長篇大論時,注意力都會不由自主地從這些令人厭煩的內容中“漂移”出去,進入神游的狀態,俗稱發呆。有人說,發呆時自己很享受,因為大腦一片空白,停止了轉動。然而,科學證明:發呆時,大腦一刻也沒閑著。
那么,既然大腦發呆時沒有閑著,它究竟在做什么呢?經過數年的研究,科學家們逐漸揭開了大腦發呆時在做什么的奧秘。
1953年,物理學家勞倫斯·索科洛夫進行了一項實驗,他讓志愿者平躺在床上解算術題,同時記錄下志愿者的腦電波和大腦中的含氧量,他想證明人們在絞盡腦汁時大腦會消耗更多的氧氣。出乎意料的是,志愿者在計算時大腦所耗費的氧氣遠不及閉目養神時消耗得多。換而言之,大腦發呆時遠比干正經事時消耗的能量多得多。
為了證明大腦在發呆時也沒有閑著,神經學家雷切利運用“PET”的腦成像手段研究了大腦活動。有一天,他偶然發現,大腦某一區域在休息時還存在某些激活,而在任務開始后激活又消失了。通過仔細觀察和研究,2001年,他向世人揭開了大腦中神秘的“默認模式網絡”的面紗。
原來,人的大腦里有一種狀態叫默認模式網絡,這是人腦與生俱來的功能。與眾不同的是,它專門在大腦休息時開啟,而在大腦執行任務時關閉,像極了一臺隨時待命的計算機。不過,人的大腦中還有很多網絡在同步活動,而默認模式網絡則是大腦的總指揮,它在確保大腦中相互競爭的子系統同步活動的同時,還要保證它們互不干擾。人在發呆時,就是啟動了默認模式網絡。
此外,大腦放空時的功能還與記憶密切相關。大腦中負責記憶的海馬體為人們提供日常生活的種種記憶片段,并讓人們產生看似無意義的“白日夢”,再由默認模式網絡——大腦內側前額葉整合這些記憶片段,以便為未來的行為提供參考。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技術證實了:當人們報告做“白日夢”時,默認模式網絡也開始活躍起來。通俗一點說就是,發呆或白日空想時,大腦啟動了默認模式網絡狀態,在進行自我磁盤碎片整理。這一點對發呆的人來說看似沒有多大意義,但對大腦來說意義重大。
有趣的是,考古研究發現,在兩千年前人們就已經視發呆為生活的一部分了。發呆不僅賦予了大腦足夠的資源去以各種匪夷所思的模式組裝那些碎片化的記憶,而且激發了人們無窮無盡的想象力,創造出了許多流傳千古的文學和藝術杰作。從某種意義上來看,發呆推動著人類文明的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