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丹崖
每臨盛夏,許多城市都會如臨大敵,盛夏多雨,且雨量巨大,很多地方都無法避免一雨成澇的現象。盡管每年都會投入大量的精力修繕下水道,但因為沒有事先規劃設計,事后開挖,影響交通不說,往往事倍功半。近日,瀏覽古籍,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宋代,很多地方已經非常重視下水道,且頗有值得稱道之處。
看陸游的《老學庵筆記》,其中有記述他寫開封的下水道:“京師溝渠極深廣,亡命多匿其中,自名為‘無憂洞,又謂之‘鬼樊樓?!彼未木熡袃勺畼牵渲械紫碌姆畼蔷褪侵复滤馈?,當年很多亡命之徒都躲在下水道里,堪稱“地下城”。由地下城的稱謂,我們不難發現,在宋代,下水道已經修得相當寬大,因為能容納人生活,可不是一般的城市格局。
宋代的下水道之所以修得如此“奢華”,首先是出于安全角度考慮。翻閱《宋史》不難發現,宋代自宋太祖元年至宋欽宗二年,幾乎每九年就會有一次大的洪澇災害,這些洪澇災害,有的會造成“社稷諸祠壇被浸損”,有的則“壞官私廬舍,漂人民畜產不可勝數”。故而,宋代的官家非常重視下水道的建設,地上建有明渠,并開鑿下水道的格柵為八字水口,通流雨水入渠非常便利,這些在《宋史·河渠志》中都有詳細記載。
宋代如此重視下水道排水系統,還出于健康的角度考慮。在宋代,周守忠撰寫的《養生類纂》中引述了多篇典籍中的文字,比如《魯般宅經》中云“廳前天井停水不出主病患”;《瑣碎錄》也有“溝渠通浚,屋字潔凈無穢氣,不生瘟疫病”的記載。可以說,排水設施是宋代官家和平民都十分放在心上的事。
在宋代,不僅大城市有良好的排水設施,小城市也有,比如至今仍在使用的是江西贛州。
在江西贛州,城市下方至今仍保留著一套排水暗溝,名叫“福壽溝”。這條“福壽溝”修建于北宋時期,由當時的贛州知軍劉彝主持修建。劉彝對水利設施的建設頗有心得,他結合贛州的地形,采取分區排水的原則,設計出了地下排水設施,一套形似篆體“?!弊郑惶仔嗡谱w“壽”字,兩套結合使用。與此同時,與城市地上的鳳凰池、金魚池、嘶馬池,以及清水塘、荷包塘、蕹菜塘、花園塘、鐵盔塘等幾十口池塘連通起來,地上可儲水,地下無積水,從未出現內澇現象,排水順暢,沿用至今。
下水道,被譽為“一座城市的良心”。排水設施修建得好,可以直接杜絕“城市看?!爆F象,雨過天晴,讓人們可以優雅地抬頭望見彩虹,而不是狼狽地弓腰排積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