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更好傳承發展彝醫藥事業,更好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推動發展彝醫藥事業的戰略規劃部署,促進彝醫藥事業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彝醫藥健康服務需求,弘揚彝醫藥文化,筆者深入楚雄經濟開發區相關藥企、楚雄州彝醫醫院、楚雄彝族醫藥研究所、楚雄州相關彝藥種植基地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初步理清了楚雄州彝醫藥事業發展的現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彝醫藥是中醫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居我國西南地區的彝族人民,在長期與大自然和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通過不斷摸索、實踐,逐漸總結形成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學。彝醫藥學中蘊藏著豐富、寶貴的醫藥知識,在彝族聚居區的醫療衛生事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彝族的繁衍、生存與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習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堅持中西醫并重,傳承發展中醫藥事業。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視彝醫藥事業的傳承發展,把彝醫藥事業發展列入全州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進行總體部署,作出了“把彝族藥業建設成為全州支柱產業,把彝醫藥打造成全國知名品牌”的戰略決策,確立了打造楚雄“彝藥之鄉、滇中藥谷”的戰略目標,將彝醫藥發展與生物醫藥產業、大健康產業、“健康楚雄”的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在州委、州政府以及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重視下,彝醫藥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獲得了空前的發展,是歷史上彝醫藥事業發展的最好時期。毋庸諱言,目前在我州彝醫藥事業發展的過程當中,還存在著不少的困難和問題,彝醫藥事業的發展狀況還不能很好地適應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還不能很好地為我州經濟社會發展、生物醫藥、大健康產業的推動發展,發揮其應有的支撐與促進作用,同時也遠遠不能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彝醫藥健康服務的需求。為更好傳承發展彝醫藥事業,更好貫徹落實州委、州政府推動發展
彝醫藥事業的戰略規劃部署,促進彝醫藥事業更好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彝醫藥健康服務需求,弘揚彝醫藥文化,筆者深入楚雄經濟開發區相關藥企、楚雄州彝醫醫院、楚雄彝族醫藥研究所楚雄州相關彝藥種植基地進行實地走訪調研,初步理清了楚雄州彝醫藥事業發展的現況、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1 楚雄州彝醫藥事業發展情況
1.1 彝族醫藥基本情況
彝族醫藥是我國傳統醫藥和優秀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醫療衛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重要的衛生資源、經濟資源、科技資源、文化資源、生態資源,對人民健康、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發揮著獨特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彝醫藥理論在經過當代一些彝醫藥研究者的努力發掘、整理與總結之后,現在已經初步構建起彝醫藥理論核心內涵。專家們認為,彝醫藥理論的核心與基礎主要是一元二氣理論、五行六路學說、毒邪理論、二氣六性辨證、彝藥二氣六味理論、歸路理論等。這些理論與學說能夠較為有效地指導彝醫藥工作者的臨床實踐,能使彝醫藥診療活動在保持彝醫藥理論特色的基礎上順利得以完成。
1.2 彝醫醫療活動現況
2016年末,全州有各級各類衛生機構1759個(含村衛生室、個體診所)。其中:醫院66所(中醫醫院12所,公立中醫醫院8所、民營中醫醫院4所),有鄉鎮衛生院114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5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4個,村衛生室1101個。全州醫療機構床位數15022張,其中,中醫醫療機構床位數2657張,占總床位數的17.68%,每萬人中醫床位達9.7張;有在崗衛生專業技術人員14110人,其中,中醫醫療機構在崗專業技術人員2190人,占11.76%;有執業類(助理)醫師6348人,每千人口有執業類(助理)醫師2.3人,其中:中醫執業類(助理)醫師1090人,每千人口中醫執業類(助理)醫師0.4人。
2016年8月2日我州成立了楚雄州中彝醫醫療集團,明確了全州各級公立醫療機構為成員單位,民營醫院自愿參加,現有167家醫療機構參加了醫療集團,搭建了州縣鄉三級中彝醫協作體系。云南省彝醫醫院已通過了三級甲等中醫院評審命名,今年10月中旬接受了復審。縣市公立中醫院通過了二級甲等中醫院評審命名,2家民營中醫醫院通過了二級乙等中醫院評審命名。
財政投入50萬元實施了2個國家重點專科建設,投入660萬元進行16個省級重點專科專病建設、投入670萬元對7個縣中醫院急診急救能力進行建設、投入130萬元對19個州級重點專科專病進行建設(其中彝醫專科11個)、投入210萬元對7個縣彝醫醫院信息化建設、投入970萬元對79個衛生院的中醫科中藥房進行建設、投入218萬元對780個村衛生室中彝醫藥適宜技術推廣能力進行建設。
1.3 彝藥材種植栽培
國家及省上對包括彝藥材在內的中藥材資源保護和開發十分重視,楚雄彝族自治州被云南省確定為云南省民族藥種植基地。楚雄州近年來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扶持、促進彝藥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近年來,我州的彝藥材種植產業有了較大的發展,目前已形成多個規范化的藥材種植區。如武定的重樓種植、南華等地的白芨種植等,都是種植規模較大、品質較好的規范化彝藥材種植區。這些彝藥材種植區的開發,將有力的解決彝藥材資源短缺的問題,滿足彝醫臨床治療疾病的需要,對于促進、改善彝醫藥事業的發展現狀有十分重要的意義與作用。州內曾組織楚雄州彝醫藥研究所及州內外的知名彝藥研發企業聯合開展對彝藥材野生變家種技術的研究,并立項了多個藥材栽培示范項目,對小紅參、滇龍膽、露水草等常用的彝藥品種進行了栽培種植技術研究,有力的推廣了一批彝藥藥材的種植栽培。截止目前,一小部分的重點彝藥藥材品種已經基本實現規模化種植、養殖,基本解決了藥源的問題。如三七、燈盞花、黃草烏、紫草烏、金鐵鎖、雪上一支蒿、七葉一枝花等。還有一部分彝藥品種雖然未開展規模化種植,但由于野生藥材的資源儲量較大,尚能滿足彝藥開發的需要,可以較好的供應彝藥生產,目前暫時不存在資源枯竭的風險。這一類的藥材主要包括昆明山海棠、大紅袍、青葉膽、小草烏等。除此之外,還有一部分彝藥材的資源儲藏總量小,品種單一,且生態環境脆弱,如千針萬線草、雙參、野煙等,如不合理加以保護,實施綜合性的開發利用,開展引種馴化、種植、養殖、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研究,短期內即存在著資源枯竭的較大風險。
1.4 彝藥新藥與制劑的研發、生產
彝藥新藥和制劑的開發一直以來都是彝醫藥研究中比較活躍的部分,全國有多家知名藥企從事彝藥新藥的研發工作,如全國知名的制藥企業云南白藥以及我州的盤龍云海、老撥云堂、萬裕藥業等。由于我州彝藥藥材資源豐富,資源儲備量大,加上彝藥材種植栽培研究的不斷深入,藥材栽培示范基地不斷增多、擴大,彝藥新藥研發生產逐漸進入到一個良好的發展階段。云南省和楚雄彝族自治州共同投資近億元,建成了天然藥物產業園區,對引進園區的藥企給予各種優惠的政策措施,鼓勵這些企業加大彝藥新藥的研發力度。在一系列有利資源條件與政府政策傾斜支持與保護下,彝藥新藥的開發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如盤龍云海藥業集團研發的排毒養顏膠囊、楚雄州大姚金碧藥廠開發生產的咽舒欣口服液、雁塔藥業開發生產的痢寧片、楚雄天利藥業開發生產的紫丹活血片、云南龍發制藥有限公司開發生產的復方大紅袍止血膠囊、云南省彝醫醫院研發成功的養胃解毒膠囊、利膽解毒膠囊、紫燈膠囊、止瀉膠囊等都是較為知名的彝藥品牌。還有像降脂通脈膠囊、腸胃舒膠囊、恒古骨傷愈等150余種彝藥成藥被納入到國家藥品標準,獲得生產批準文號,允許繼續生產。在醫院制劑研發方面,州內使用彝藥院內制劑的機構不多,主要有云南省彝醫醫院,老撥云堂彝醫館等。云南省彝醫醫院研發出了降脂靈膠囊、溫腎藥酒、金虎通淋膠囊等24種彝藥院內制劑。今年初,全國首個彝醫藥院士工作站,“侯惠民院士工作站”正式掛牌,為新彝藥制劑開發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彝醫水膏藥”提供強大的技術支撐。省彝醫醫院與開發區管委會簽訂了租用莊甸醫藥園區30畝廠房合同,將建設楚雄州中彝藥研發制劑中心,彝藥研發將邁上一個新臺階。
1.5 彝藥質量標準的研究
1993年,原衛生部下發《關于制定民族藥部頒標準的通知》,規定“為提高傳統藥物的質量,保證人民用藥安全有效”,決定“制定民族藥部頒標準”。在這份通知中就已明確規定,云南省衛生廳為負責制定彝藥的質量標準的部門。截至目前,國家藥典中已經收載多種彝藥藥材。著名的《云南省中藥材標準2005版》的第二冊、第四冊和第六冊為專門收載彝藥質量標準的分冊,共制定收載彝藥藥材標準163個。由于2001年頒布實施的《藥品管理法》(修訂)規定:“藥品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國務院藥品監督管理部門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和藥品標準為國家藥品標準”,故現在彝藥的質量標準研究與建設工作逐步進入到所謂“地標升國標”的階段。目前已經收載進入國家藥典的彝成藥約有150余種,但仍有許多彝藥品種是云南省地標品種,尚沒有升為國家標準。
2 楚雄州彝醫藥事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2.1 彝醫藥理論體系構建不完善,難以有效發揮指導彝醫藥實踐的作用
彝醫藥理論體系構建一直以來都是彝醫藥發展中最薄弱的環節。彝醫藥理論體系的構建不完善,將難以有效發揮對彝醫藥實踐的指導作用,直接制約彝醫藥的快速、健康發展。彝醫藥基礎理論中的一些重要的名詞術語、概念尚未得到根本厘清,對這些重要名詞術語的本質、內涵還處在一種懸而未決的狀態,目前甚至還有許多彝醫藥學者在套用中醫甚至西醫的一些概念來理解、闡釋彝醫學的一些重要理論與概念的現象。比如彝醫學中的五行六路學說,就存在著套用中醫的五行學說、經絡學說來理解、闡釋的現象,并沒有注意到這兩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重要區別。對于六路學說,目前的理論研究實際上還沒能完全搞清六路運行的具體路線。對彝醫藥基礎理論的核心-哎哺清濁學說-與中醫陰陽學說之間的區別與聯系也沒有能徹底厘清。由于未能構建起對這些彝醫藥學核心理論與關鍵名詞術語的正確理解,所以直接導致彝醫藥工作者在運用這些理論去闡釋人體的生理和病理現象時,會出現解釋不清,不能自圓其說,有些病理、生理現象無法得到完滿解釋的情況。此外,在彝藥的二性六味理論中,由于二性只分清濁二性,不像中藥學中的四氣學說將藥性分為寒、熱、溫、涼四種,可將中藥的藥性解釋的更加詳細、全面,這就使得彝醫醫師在進行臨床彝醫診療活動的時候,不能做到十分貼切地根據患者的病情選取藥性上最具針對性的彝藥進行治療,從而限制彝醫臨床治療水平的提升。彝醫的臨床療效是彝醫藥事業發展的生命。同樣的,由于彝醫藥理論體系不夠完善,許多關鍵概念未能厘清,也從一定程度上導致彝藥新藥和院內制劑的開發過程中,存在著過度依賴現代藥理學的知識來指導研發,沒有較好的運用彝醫藥傳統理論去指導彝藥新藥及院內制劑的研發工作。
2.2 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尚顯不足,影響彝醫藥事業快速發展
彝醫藥事業的發展,除了需自身具備生命力與科學性之外,還離不開政策的扶持與資金的支持。截至目前,我州雖然已建立了彝族醫藥研究所、專家工作站、院士工作站,形成了像民藥膠囊、復方大紅袍止血膠囊、紫丹活血片等一批彝藥新藥的研發成果,但受目前醫保政策的限制,對尚未進入《國家醫保用藥基本名錄》的彝藥藥品還不能進入醫院藥房供臨床使用,從而嚴重影響藥品的銷售情況,變相提高藥品的生產成本,限制彝藥藥企的產能釋放,逐漸抬高藥品的銷售價格,最終勢必影響到這些彝藥新藥研發、生產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目前全省州市均不同程度地在推進新一輪藥品招標采購,楚雄州新一輪招標采購目前尚未實施,使得一些彝藥尚未進入楚雄州內醫院供臨床使用。這就使得一些彝藥藥企的相關彝藥銷量受到影響,從而限制藥企產能釋放,影響其生產經營平穩運行,最終將損害這些彝藥企業的生存與發展。
由于缺乏相關政策保護與扶持,使得一批在群眾中有較高知名度與聲譽、臨床療效較佳的彝藥品種不能為群眾所用,或因銷售價格過高,降低藥品的性價比,從而影響部分彝藥品牌的銷售情況,損害生產藥企的效益,直接或間接降低相關彝藥藥企生產、研發的積極性,從而影響制約我州彝醫藥事業的發展。
眾多彝藥研發、生產企業,面臨著擴大產能、提升研發深度與廣度、改造提升生產設備等的需求,且近來彝藥材、原料藥等普遍價格上漲,雖然州委、州政府十分關心、支持彝醫藥事業的發展,每年從有限的財政預算中劃撥出50萬元作為發展彝醫藥的專項基金,但相比推動彝醫藥事業發展的較大需求,這部分資金的數額還是顯得有點杯水車薪。
一部分中彝醫院由于編制問題、資金問題,難以外引內培所急需的彝醫藥專門人才,難以提升改造彝醫藥服務機構、設施設備,限制了彝醫藥臨床服務能力的提升。
2.3 彝藥新藥和院內制劑的研發、生產、營銷環節存在明顯不足
目前雖有眾多的醫藥企業投入到彝藥開發的領域中來,但是在彝藥新藥和院內制劑的開發過程中仍然存在著一系列的問題。這些問題主要體現在1.彝藥新藥品種雖然較多,但知名大品牌較少,不能產生較大的社會影響力。2.生產企業的規模較小,各自為陣,存在著一定的重復生產問題,產能較落后,不能產生規模效應和集團軍作用。3.企業對營銷環節重視不夠,宣傳力度較小,宣傳方式較為落后,彝藥品牌的市場占有率較低,知名度較差,且市場分割現象也比較嚴重。4.彝藥新藥與院內制劑的研發層次較低,水平較差,研發條件較簡陋,開發的彝藥新藥及院內制劑質量較差,與國家新藥申報標準尚存在著較大的差距。
2.4 藥材采收、生產和加工方式對彝藥資源的破壞明顯
目前多數的彝藥材采收人員都是非專業的當地藥農,藥材的采收方式不夠專業、科學,在采收彝藥材的過程中常不注意彝藥資源的保護問題,對許多植物藥的采收并不是僅僅采收制藥、研發所需的藥用部位或研究部位,而是采用整株拔起的方式,破壞整株藥材的生命,對本已稀缺的彝藥資源造成更大的損害。還有的藥農在上山采收某種或某些彝藥藥材的時候,往往不注意保護周邊的幼小植株,對彝藥資源造成了嚴重的破壞。目前對彝藥材的加工、生產方式比較落后,仍然采用比較傳統、原始的方法,對藥材資源的損耗較大。有些彝藥材在采收時間、采收方式、采收部位上不注意,也會對資源的再生與保護造成不利的影響。如有些藥農不知道采收植物藥材應避開花期,以免影響植物藥材的有性繁殖等知識。這些錯誤的藥材采收、生產、加工方式對彝藥資源的破壞作用十分明顯。
3 促進我州彝醫藥事業發展的建議
3.1 加強彝醫藥理論研究,促進彝醫藥學理論體系構建
任何一門傳統醫藥學要想得到更好地發展,就必須重視傳統醫藥學理論的研究與構建工作,彝族醫藥學也不能除外。彝族醫藥學者應著重在彝醫藥學核心理論與關鍵術語上下功夫,努力厘清關鍵、重要的名詞術語的內涵與外延,考證有關學說的歷史沿革,盡力排除來自中醫藥、現代醫藥學的干擾,在充分搜集掌握彝醫藥典籍、史志資料及口碑文獻等基礎上,不偏于一家一派之間,不單獨取論、各取所需、割裂整義,努力建構起屬于彝醫藥自己的理論體系框架,從根本上還原彝醫藥理論原貌,為更好的促進彝醫藥的搶救、發掘、整理與研究、開發提供理論武器,打下良好的發展基礎。
3.2 加強政策、資金扶持力度,助推彝醫藥事業發展
建議州政府相關職能部門加強與有關上級管理部門的對接,用足用活現有的相關法律法規、政策,解除限制州內彝藥公司進入醫院藥房的政策壁壘,釋放企業產能,促進企業良性發展。盡快進行我州新一輪藥品招標采購,有意識地向彝藥研發生產企業及知名彝藥品牌傾斜。加大資金扶持力度,鼓勵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和個人捐資發展彝醫藥事業。各級財政每年應列支彝醫藥發展專項經費,重點支持彝族醫藥人才培養、體系建設和重點建設項目。鼓勵引導金融機構給予優質彝藥研發、生產機構低息、免息、貼息貸款,鼓勵彝藥研發、生產機構采取多種途徑、渠道融資。
3.3 加強彝藥資源的保護工作
彝藥是發展彝醫藥事業的物質基礎,是發展彝醫藥事業最重要的前提、條件。現在的彝藥資源基本情況是大部分的彝藥藥材品種尚未進行規模化種植,基本處于一種野生狀態,主要是由藥材生長地附近的農民自采自挖,販賣給需要使用這些彝藥藥材的彝醫或彝藥研發工作者。客觀來說,這樣的一種現狀給彝藥的保護與開發確實是帶來了一定的困擾和問題。目前有一些重點彝藥品種已經實現了規模化種養殖,如燈盞花、金鐵鎖、雪上一枝蒿、滇重樓等。還有一些彝藥藥材雖然沒有進行規模化種養殖,但由于現有的藥用資源較豐沛,短時間內還不會出現資源短缺的問題,能在一段較長時間內滿足彝成藥研發和生產的需求,如青葉膽、大紅袍、昆明山海棠等。但即使是這樣一些藥材,如果從彝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角度來看,仍應對這類藥材品種加大綜合開發利用的力度,有意識的對一些彝藥品種進行探索性的規模化種植,以應對其藥材資源可能枯竭的后果和局面。而對于那些資源蘊藏量小、生態環境脆弱、品種單一的彝藥品種,則應重點開展引種馴化、種植、養殖、生態環境保護等方面的研究,如千針萬線草、葉下花、野煙等。總之,隨著大量的彝藥資源被開發制成彝成藥、彝藥的院內制劑、化妝品、消殺品等,寶貴、珍惜的彝藥資源正開始被大量的消耗、利用,許多原本就處于野生狀態、藥材資源總量不多、供應不足的彝藥品種正面臨著資源枯竭的危險。為了擴大彝藥資源,保障彝醫藥事業能夠持續、健康發展,應加大彝藥野生品種的馴養種植力度,推行對彝藥品種的分類管理,加大對彝藥瀕危品種的保護力度,強調開發與保護并重的原則,真正為彝醫藥事業發展保駕護航,起到積極地推進作用。
3.4 加大宣教力度,增強政策引導,建立生態彝藥發展模式
彝藥作為彝族聚居區乃至全國的重要醫藥衛生資源,值得全體人民倍加重視與愛護。彝藥資源的保護現狀不容樂觀,許多藥農、醫藥企業不懂得彝藥資源儲量的有限性,沒有體認到生態彝藥產業發展模式的好處,一味濫挖濫采,不注重彝藥生態環境與彝藥事業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關聯,不懂得合理開發利用有限的彝藥資源,使得彝藥資源儲量下降明顯,部分品種甚至面臨資源匱竭的危險。面對這種情況,政府的相關職能部門應加大對全社會保護彝藥資源、文明利用,合理開發彝藥、保護彝藥生長的生態環境等方面內容的宣教力度,增強全民尤其是藥農、藥商、彝藥研發企業等的自覺保護彝藥資源的意識,強化促進彝藥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意識,提升保護彝藥資源的意識與自覺性,形成對合理開發利用彝藥資源的正確觀念,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彝藥資源的保護工作中來,以實際行動改善、加強彝藥資源保護力度。此外還應加快生態彝藥發展模式的推進步伐,通過政策引導、引領示范等措施帶動一批彝藥企業投身生態彝藥產業開發的過程中去,全面推動生態藥業、生態牧業、生態林業等的建設與發展,鼓勵藥企和有實力的藥商投身彝藥資源種養殖行業,將彝藥藥業與農業、林業、牧業進行對接與結合,促進彝藥藥業發展與彝藥資源種養殖的協調發展、同步推動,從而有力推動、促進彝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3.5 推動彝藥GAP種植基地建設,大力發展彝藥資源人工種養殖
目前多數藥農采用的是粗放式的采收、生產、加工彝藥方式,這種方式對彝藥資源的破壞與傷害很大。鑒于此,政府有關職能部門除應加大對藥農采收藥材的相關知識進行培訓,使其懂得保護野生彝藥資源的重要性,重視對彝藥生長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了解如何合理化地采收彝藥材藥用部位,盡可能地保護彝藥材資源之外,還必須積極推動彝藥資源的規范化人工種養殖,大力支持野生彝藥資源的人工種養殖的試驗研究,加強彝藥資源的野生變家種、組織培養、基因優化、良種選育、種苗的快速繁殖等方面的基礎科研力度,也唯有這樣才能最直接的對野生彝藥材資源進行有力保護,逐步擴大、保護再生彝藥資源。除此之外,還必須大力推動彝藥GAP種植基地的建設力度,按照GAP基地的建設要求進行藥材的規范化、科學化種殖,政府應加大對藥商藥企建設GAP種植基地的扶持力度,從政策、稅收、建設用地、貸款資金、交通、人才等方面對彝藥種植、養殖企業予以大力的協助、配合,促進、推動彝藥GAP基地的建設,從根本上保護好有限的彝藥資源,保障彝藥制劑生產的工業原料供給,保障彝藥產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徐士奎,羅艷秋,張雯潔,等.云南省彝醫藥發展現狀調研與對策研究報告[J].中國藥事,2015(12).
[2]? 許嘉鵬,楊本雷.楚雄州彝族醫藥發展現狀的調查研究[J].云南中醫中藥雜志,2009(10).
[3]? 李海艷,潘立文.楚雄州彝醫藥事業存在的問題研究[J].飲食保健,2018(05).
作者簡介:李自云(1962—),男,彝族,研究生,高級講師,現任楚雄技師學院黨委書記。
(作者單位:楚雄技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