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廣輝
中國學生發(fā)展核心素養(yǎng)明確指出“學生應具備能夠適應終身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需要的必備品格和關鍵能力”。語文學習主要通過學生的語言實踐完成,因此,朗讀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就顯得尤為重要,它作為一種語言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能很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換句話說,學生的朗讀能力從某種方面反映了其語文素養(yǎng)的高低。由此可見,朗讀在語文教學中有著重要的意義。
大多數(shù)老師的朗讀教學是很隨意的,沒有明確的目標。 40—45分鐘的語文課,老師花在講解和師生互動上的時間占比很大,留給朗讀的時間少之又少,時間安排上很不合理。朗讀是需要時間和情境的,老師拼命地講一些理論,還不如多給一點時間讓學生們大聲朗讀,理解文本、細品情感。另外,教師的教案上往往會有“朗讀全詩”“有感情地朗讀文章”等目標的展現(xiàn),但在教學實踐上僅停留在讀準字音和熟悉內容上。對于朗讀教學中重要的節(jié)奏,輕重、長短等問題卻沒有相應的講解和指導。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針對不同文體,要清楚組織朗讀活動的目標是什么,具體要設計哪些環(huán)節(jié),才能讓學生從更深層次體驗朗讀的魅力。
重形式,輕理解。這是目前朗讀教學中存在的又一問題。在不少公開課、朗讀比賽、演講等場合,朗讀展現(xiàn)的形式多種多樣,現(xiàn)場相當熱鬧。缺乏對文本的理解的朗讀,結果只會是熟練地讀,但學生對文本內容和情感的體驗方面還有待加強。因此學生常出現(xiàn)“能很好地背”,但無法“很好地理解”。死記硬背的狀況就越加嚴重。有幾節(jié)課筆者印象深刻,授課老師在講臺上手舞足蹈,表情和語言都很浮夸,但聽不出什么真實情感。“刻意做作地讀書,不自然地顯現(xiàn)喜怒哀樂的表情”確實達不到良好的教學效果。教師應摒棄“有表情地朗讀”,指導學生理解文本內容,回歸“有感情地朗讀”。
高考對朗讀教學并未做明確的要求,在語文試卷上沒有直觀的體現(xiàn)。因此語文教師對朗讀教學的重要性沒有全面的認識,教學中落實情況不佳。長此以往,朗讀教學處于“荒廢”狀態(tài),寸草不生。在平時的聽課中我們會發(fā)現(xiàn),大部分的朗讀教學淺嘗輒止,達不到有效教學的要求。針對朗讀教學無效的現(xiàn)狀,筆者提出如下建議:
實現(xiàn)有效朗讀教學的前提是教師要主動更新觀念,提高對朗讀教學重要性的認識,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除了高考那張試卷,教師更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朗讀能力不可丟,它是語文素養(yǎng)有機部分,也包含在立德樹人的終極教學目標中。任何教學實踐都是以相應的教學觀念為根基的,只有教師與時俱進,在思想上牢固樹立科學的朗讀教學觀念,對朗讀教學有清晰的價值定位,有效的朗讀教學才會成為可能。
如何避免教學活動的盲目性、隨意性,這就要求教師細化學習目標,科學設置教學。對于朗讀教學而言,設置教學目標時切忌籠統(tǒng)、模糊,教師應在關注各個年齡階段孩子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的基礎上,注重不同文本的特征,制定具體的培養(yǎng)目標,比如語音的節(jié)奏、停連、輕重、語氣與情感表達的關系,各個學段應掌握哪些技巧等。同時,在課堂教學中,必須保證充分的朗讀時間。
良好的教學情境是學生思維活動的催化劑,因此,教師要精心地設計教學活動,為朗讀創(chuàng)設適當?shù)那榫场T诮處煹膸酉拢瑢W生才愿意讀,敢于讀。學生參與到朗讀活動后,教師要適時地對他的朗讀進行有效的評價,幫助學生正確了解自己的朗讀水平,審視朗讀中出現(xiàn)的錯誤。教師的評價要有針對性。切忌千篇一律,一味夸贊。
教師在朗讀教學中,要鼓勵學生進行個性朗讀。由于生活閱歷、性格特征等不同,每個學生對文本都有自己獨特的理解。教師要善于觀察他們的閃光點,尊重個體差異。鼓勵學生讀出新意,想方設法為學生創(chuàng)造個性朗讀的機會,不斷地豐富學生對文本的理解與體驗。教師要注意,課堂中的范讀是很有必要的,但不是讓學生必須像老師一樣讀,教師的范讀僅作為一種參考,朗讀是個人體驗,任何形式的代讀都是有誤的做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