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_江初昕

每到春末夏初,天氣漸漸地暖熱起來時,鄉(xiāng)村的夜晚就豐富多彩起來。夜晚除了此伏彼起的悠悠蟲鳴,還有盈盈滿耳的陣陣蛙鼓,激昂亢奮地噪鬧著,將落寞的靜夜和曠野,喧囂得如同那季候一般,熱情洋溢,生機勃勃。
這時節(jié),走在曠闊的野地里,便隨處可見鼓突著晶亮眼睛的蛙們,蹲伏在路邊的草叢中,或樹蔭里。他們安靜地守侯在那里,偶爾也會怯怯地唱幾句,零零散散地,不成氣勢。一旦聽得人的動靜,便倏地蹦躍而起,在空中劃一道美麗的弧線,然后咕咚一聲,潛入水中。只在平靜的水面上,留下一圈圈微漾著散開的漣漪。
鄉(xiāng)村四月閑人少,連蛙們,也會自昏至晨,熱情昂奮地吶咕著,喧噪著,似欲為這大地上的節(jié)氣和農(nóng)事,鳴鼓添威,助陣加油。那如潮的蛙鼓聲,就是冥冥中的天籟之音。蛙們的鳴叫,其實也不只是單純的呱呱聲,也有呱呱唧的,也有唧唧呱的,也有唧呱唧呱的,那簡直就是一個層次分明的多聲部合唱。它們本來是天生的歌唱家,在漫長的冬眠中閉關(guān)數(shù)月,一旦得以重啟歌喉,自然得使出渾身解數(shù)來吊嗓子。
有時,夜夢中恍惚醒來,諦聽著窗外,如鼓樂般響響歇歇的陣陣蛙鳴,想象著溝邊渠畔,那一只只正搖其長舌,鼓其白腹,盡情吟唱著的鄉(xiāng)間歌手。總覺得它們,似乎只有它們,才是那寂寥田野的真正主宰。而那廣袤的鄉(xiāng)村大地,其實更像一個襁褓中的幼嬰,正浴浸在那恬恬生動的翠綠色的蛙聲里,做著自己甜暖的酣夢。在那些農(nóng)藥和化肥稀少的時代,稻田的蛙鼓,是頗受農(nóng)人們青睞的。誰家稻田青蛙多,誰家莊稼收成就好。辛棄疾的“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這兩句,寥寥數(shù)語,不僅描摹出了一幅800年前的田園風(fēng)景,更藉此述說了一個古老而永恒的話題,渴望豐收和成熟的話題。它也不僅是在詠誦蛙聲,更是在表達一種真誠的祈愿,一份對土地和農(nóng)事的深廣而善良的關(guān)懷,這種關(guān)懷,我以為,正是詩人道義和良知的體現(xiàn)。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fēng)半夜鳴蟬。稻花香里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很喜歡這首詞的意境,每每讀它,總是置身于鄉(xiāng)村夏夜寧靜的夜晚:清風(fēng)吹來的縷縷花草香味里,蕩漾著此起彼落、或遠或近的陣陣蛙聲,便體會出“蟬噪林愈靜”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