婁樹靜 馬靜敏 王宏佳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DOP)是糖尿病引發的一種骨骼系統慢性并發癥,患者患病后骨組織結構會逐漸被破壞,導致其骨量逐漸減少,以致骨脆性增加,進而增加患者骨折的風險[1]。目前由于老齡化程度的加劇以及生活習慣的改變,糖尿病的發病率日益增高,而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的發病率也有所提升,約占糖尿病患者的50%[2]。該疾病患者容易出現腰背痛、身高降低,甚至骨折,嚴重地影響了患者的生活質量,現階段的治療方法比較多,主要通過對生活方式進行長期干預、調控血糖、有計劃補充鈣劑及維生素D促進骨形成及抑制骨破壞,但療效欠佳[3,4]。而中醫通過辨證論治DOP體現出了更多的優勢,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預后[5]。本研究采用六味地黃湯加味治療DOP肝腎虧虛型,取得了較滿意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8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患者作為對象,一共120例,采用隨機數字表法將120例患者平均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對照組中男患者32例,女患者28例;年齡為50~83歲,平均年齡為(56.35±5.23)歲;病程1~5年,平均病程為(3.11±1.55)年。觀察組中男患者30例,女患者30例;年齡為50~82歲,平均年齡為(56.55±5.15)歲;病程1~6年,平均病程為(3.21±1.32)年。2組間相關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病例選擇標準①診斷標準:西醫診斷標準:糖尿病診斷參照199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制定的2型糖尿病診斷標準,骨質疏松癥診斷參照《中國人骨質疏松癥診斷標準專家共識(第三稿· 2014 版)》;中醫診斷和辨證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中有關“消渴”和“骨痿”的診斷標準[6],中醫證型為肝腎虧虛。②納入標準:符合診斷標準,均經二級及以上醫院確診為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中醫辨證為肝腎虧虛型;自愿參與本研究,簽訂知情同意書。③排除標準:患有嚴重心、肝、腎功能不全者;患有甲狀腺功能亢進、甲狀旁腺功能亢進和皮質醇增多癥等影響骨代謝疾病者;6個月內服用糖皮質激素、雌激素、噻嗪類利尿劑等藥物的患者;認知功能障礙、精神病、無法生活自理的患者。
1.3 治療方法對照組:進行生活方式干預,包括合理控制飲食、適當的運動以及糖尿病和骨質疏松癥的健康教育,同時采用西藥療法,根據血糖實際情況給予患者口服降糖藥、胰島素或聯合使用,加用碳酸鈣D3片,600 mg/d。觀察組:在對照組治療的基礎上,聯合中藥湯劑六味地黃湯加味,每個療程為1個月,共3個療程,具體組方如下:熟地黃15 g,山藥10 g,山萸肉10 g,茯苓15 g,澤瀉10 g,牡丹皮10 g,知母10 g,黃柏10 g,干姜10 g,龜甲15 g,白芍10 g,鎖陽10 g,陳皮10 g,水煎服,日1劑,分2次服。
1.4 觀察指標①療效評價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試行) 》中的相關標準,顯效:無疼痛感,骨密度增長幅度≥2%,中醫證候積分減少≥70%;有效:疼痛感明顯獲得緩解,骨密度增加1%~2%(不含2%),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70%(不含70%);無效:與治療前對比,各項癥狀、體征無任何改變,或者加重,骨密度增長<1%,中醫證候積分減少<30%[6]。②同時根據以上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的標準判定中醫證候效果,亦分為顯效、有效、無效。其中中醫證候積分減少率=(治療前積分-治療后積分)/治療前積分×100%,總有效率=(顯效例數+有效例數)/總例數×100%。③骨密度:采用雙能骨密度檢測儀測定患者治療前、治療三個月后的腰椎骨密度水平。④糖化血紅蛋白:測量患者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的糖化血紅蛋白水平。⑤肝腎功能:測量患者治療前、治療3個月后的肝腎功能指標: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尿素氮、肌酐水平。
1.5 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以均數±標準差表示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療效2組療效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2.2 中醫證候效果2組中醫證候效果比較,觀察組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中醫證候效果比較 (例,%)
2.3 骨密度2組治療前骨密度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2組治療后骨密度水平均比治療前升高,P<0.05,且觀察組骨密度水平比對照組升高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骨密度比較 (例,
2.4 糖化血紅蛋白2組治療前糖化血紅蛋白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2組治療后糖化血紅蛋白均比治療前降低,P<0.05,且觀察組比對照組降低更明顯,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比較 (例,
2.5 肝腎功能2組治療前后谷丙轉氨酶、谷草轉氨酶、尿素氮、肌酐水平無明顯差異,P>0.05。見表5。

表5 2組患者肝腎功能水平比較 (例,
“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這一病名在我國中醫學歷史上并無記載,根據其癥狀表現應歸屬于“消渴”合并“骨痿”范疇[7]。其發病與腎、肝、脾等息息相關,腎為先天之本,主骨藏精,髓生于精,藏于骨,骨骼受其所養,腎精盛衰關乎于骨之生長、發育與修復。消渴病以陰虛為本、燥熱為標,病久則腎精虧損,無以滋養骨髓,而致骨枯髓減,發為骨痿[8],由于肝腎同源,腎精不足,則不能與肝血相互化生滋養,故臨床上肝腎虧虛型很常見,肝腎不足、骨骼失養是其關鍵病機。治療上采用六味地黃湯加味,可以滋補肝腎,強壯筋骨。
本研究顯示,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觀察組中醫證候效果優于對照組、骨密度水平升高比對照組更明顯、糖化血紅蛋白水平下降比對照組更明顯,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究其原因在于:以六味地黃湯為基礎,其主藥熟地黃,配以山藥、山萸肉,共奏養肝澀精、補脾固精、滋腎填精之效;同時配以澤瀉清瀉腎火,茯苓祛除脾濕,牡丹皮清瀉肝火,形成三瀉,六藥共用,相輔相成,補、瀉平衡;加用龜甲、白芍、鎖陽滋陰養血,補腎益精,增強補肝益腎的作用;針對消渴病陰虛燥熱的病機,加用知母、黃柏以增強清熱瀉火之力;加用干姜、陳皮溫中健脾,理氣和胃,諸藥合用,共奏補腎養肝、滋陰降火、強壯筋骨之功效。
綜上所述,六味地黃湯加味治療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肝腎虧虛型具有較好的療效,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癥狀,有利于提高骨密度,而且對肝腎功能無損傷,具有較好的安全性。但本研究觀察時間為3個月,相對較短,六味地黃湯加味治療效果的穩定性還有待于進一步觀察,而且糖尿病性骨質疏松癥其它證型的中醫治療也有待于進一步探討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