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穎芳 鄭建娣 林星鎮
便秘是長期臥床患者中極為常見的一種并發癥。老年髖部骨折患者受到骨折疼痛、自理能力下降、運動量減少、情志不暢等因素影響,極易出現便秘情況,加重患者的痛苦[1]。臨床十分重視對臥床患者便秘癥狀的防治,西醫常用防治措施有飲食調節、藥物治療等,可促進宿便排出,卻難以有效糾正腸胃功能紊亂[2]。而中醫注重內在調理,采用按摩、針灸、藥物敷貼等方式對相應穴位進行刺激,可有效調理臟腑,疏通經脈,活血行氣,以達到改善腸胃功能的效果[3]。本研究以手指點穴配合吳茱萸熱奄包治療老年髖部骨折臥床期便秘,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以2018年1月—2019年6月本院脊柱關節科80例老年髖部骨折臥床期便秘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將其分為對照組與治療組,各40例。對照組男女比例19∶21;年齡65~87歲,平均(74.25±3.11)歲;住院時間12~37 d,平均(17.44±2.33)d;其中股骨頸骨折23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7例。治療組男女比例9∶11;年齡65~88歲,平均(73.46±3.20)歲;住院時間13~36 d,平均(17.56±2.41)d;其中股骨頸骨折22例,股骨粗隆間骨折18例。2組一般資料無明顯差異(P>0.05)。
1.2 診斷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便秘”進行診斷:①便秘時間延長,3 d以上1次,糞便干燥堅硬;②重者大便艱難,干燥如栗,可伴有少腹脹急,胃納減退等癥;③排除腸道器質性病變。
1.3 病例選擇標準納入標準:①年齡≥65歲;②符合髖部骨折診斷標準(股骨頸骨折和股骨粗隆間骨折的患者);③符合便秘的診斷標準;④骨折后出現便秘者;⑤既往大便正常者,干預前,未使用任何促胃腸動力等藥物治療:⑥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精神病患者及嚴重的認知功能障礙;②腸道有器質性病變;③嚴重的心、肝、腎功能不全以及各種嚴重出血性疾病;④有長期臥床或便秘病史。剔除標準:①中途退出者;②在治療期間出現皮膚過敏反應者。
1.4 方法對照組予以骨科一般護理:①心理護理:予以心理幫助、疏導,讓其心情舒暢地進行治療,并告知患者便秘對身體的危害,指導患者床上使用便器,養成定時排便的習慣。②飲食護理:進食富含纖維豐富的食物,每日水分攝入不少于1500 ml。③運動療法:進行床上適當的運動,如深呼吸,肢體功能鍛煉等。④腹部按摩:順時針按摩腹部,以促進腸蠕動。⑤必要時給予緩瀉劑:開塞露塞肛、番瀉葉泡服。治療組于以上基礎上,采取手指點穴配合吳茱萸熱奄包治療。手指點穴:取穴中脘、天樞、氣海、關元、足三里、三陰交。使患者排空尿液,采取平臥體位,放松腹部肌肉,操作者采用拇指腹按壓穴位,順時針進行按揉,力道應均勻柔和,緩慢有力,使患者產生局部酸脹感即可,每穴按壓1 min,1次/d。點穴時需注意避免在餐后30 min內操作,并注意剪除拇指指甲,以免給患者造成疼痛感。吳茱萸熱奄包治療:將吳茱萸、粗鹽粒各250 g充分混合,放入微波爐加熱至60~70 ℃,使吳茱萸散發出芳香氣味后,將其取出置入布藥袋中,封口。使患者仰臥,暴露臍部,以右側天樞→中脘→左側天樞→關元→氣海的順序進行熱熨,剛開始時應速度快、力度輕,待熱奄包溫度下降,可減慢速度,加大力度進行熱熨,共10 min左右。熱奄包溫度降至50 ℃左右,則可使其敷于神闕穴,維持10 min,1次/d。2組患者的護理治療干預均持續5 d。
1.5 觀察指標依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相關標準進行療效評估:若患者排便通暢,糞便質潤,間隔時間<2 d,則為治愈;若排便欠暢,但糞便性質轉潤,間隔時間<3 d,則為顯效;若排便欠暢,便質先干后軟,間隔時間<3 d,則為有效;若癥狀無改善,則為無效。總有效率=有效率+顯效率+治愈率。采用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肛腸外科學組編制的便秘癥狀評估表評估患者干預前后的便秘情況,包括排便困難、糞便性狀、排便時間、排便頻率、腹脹等內容,各項癥狀均記0~3分,總分18分[5]。記錄2組患者干預后的首次排便時間。

2.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治療組患者的總有效率(92.50%)高于對照組(75.00%),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排便情況比較治療組患者的首次排便時間為(5.59±0.86)h,短于對照組的(9.57±1.12)h,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6.88,P<0.05)。治療后患者的便秘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便秘癥狀積分比較 (例,
老年髖部骨折患者臥床期自理能力減弱,活動量少,肌肉力量減弱,能量消耗少,進食量銳減,加上藥物影響,其腸蠕動減緩,易導致糞便積滯,產生腹痛、腹脹、電解質紊亂等癥狀。
本研究應用手指點穴配合吳茱萸熱奄包對患者進行治療,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50%,高于對照組75.00%,可見該干預治療方案可改善患者腸胃功能,緩解便秘癥狀。沙麗文等人[6]的研究中,對下肢骨折術后便秘患者應用穴位按摩與中藥腹部熱熨進行干預,結果顯示,患者的總有效率(77.3%)高于對照組(42.4%),說明通過刺激穴位結合中藥熱熨方式對便秘進行治療有良好療效。中醫學中,老年骨折臥床期便秘的主要證型為氣血兩虛,機體血行不暢、脾胃虛弱、氣機郁滯,則通降失常。手指點穴以經絡腧穴學理論為基礎,對中脘、氣海、天樞、關元、足三里、三陰交等穴位進行刺激,可加快大腸蠕動,促進氣血運行。氣海穴屬任脈,可治療大便不暢、脘腹脹滿;中脘穴是胃之募穴,可化濕降逆,調胃理氣,主要治療便秘、腹脹;關元穴屬函陽之穴,可補血益氣、固本培元;天樞穴屬足陽明胃經,主治腹脹、腹瀉、便秘等癥;足三里有調理脾胃、促進腸胃蠕動之效;三陰交可疏經通絡,調和氣血。依據辨證施治原則合理選擇點穴手法,慢為補、快為瀉、順時針為補、逆時針為瀉、可有效改善患者便秘癥狀,調理腸胃功能。
吳茱萸歸肝、腎、胃經,可有溫中燥濕、疏肝理氣、降逆止嘔等功效,將其與粗鹽混合加熱,于患者腹部進行熱熨和熱敷,能有溫中祛寒、疏肝理氣之效,同時也能對神闕、中脘、天樞等穴位產生刺激作用,可行氣活血,溫補脾胃,調節五臟六腑,改善腸功能[7]。采用吳茱萸熱奄包聯合手指點穴,可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熱奄包可促進癥狀改善,手指點穴可調理臟腑陰陽,達到調和氣血、益氣健脾、瀉下通便之效。本研究結果中,治療組首次排便時間短于對照組,治療后的癥狀積分低于對照組,說明該干預方案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便秘癥狀,促進其排便通暢。且手指點穴與熱奄包均具有操作簡單、無創傷、無不良作用、費用低等優勢,能夠被患者與家屬接受[8,9]。
總而言之,應用手指點穴配合吳茱萸熱奄包治療老年髖部骨折臥床期便秘的療效確切,有助于調節腸胃功能,促進患者的便秘癥狀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