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 敏 韋世玉 趙偉東 陳芒華
痛經是一種十分常見的臨床疾病,是指婦女正值經期或經行前后,出現周期性小腹疼痛,或伴腰骶酸痛,甚至劇痛暈厥,影響正常工作及生活的疾病[1],屬于四大“厥癥”之一。通常西醫以緩解患者疼痛為主以度過經期,作用較好[2],但未對患者的體質進行改善,僅單純地予鎮痛藥物緩解疼痛,且療效持續短,遠期效果欠佳。傳統針灸標本兼治,療效佳,但耗時較長,影響患者的就醫積極性[3]。為尋求一種標本兼治且高時效性的方法,本研究探討火針配合耳穴貼壓治療虛寒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的療效,取得了一定成果,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回顧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8年12月收錄的虛寒型原發性痛經患者一般資料,根據本研究要求,通過雙色球分組法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103例,患者年齡16~30歲,平均年齡(21.9±1.04)歲;病程最短7個月,最長12年,平均(3.16±1.06)年。對照組102例,患者年齡15~30歲,平均年齡(21.3±1.22)歲;病程最短6個月,最長11年,平均(3.12±1.26)年。全部患者均符合研究納入標準。將所有患者基本資料進行對比,未見明顯差異,具有可比性(P>0.05)。
1.2 診斷標準
1.2.1 中醫診斷標準根據《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4]中痛經的診斷標準。通過臨床望聞問切四診收集資料,選擇符合中醫辨證屬虛寒型痛經患者。主要癥狀:腹痛多發生在行經第1~2 d或經期前1~2 d,可呈陣發性痙攣性或脹痛性伴下墜感,疼痛可引及全腹或腰骶部、外陰、肛門等。①平素畏寒肢冷,容易疲倦和乏力;②經期小腹冷痛,且此疼痛在得熱后減輕,腹脹喜按;③可伴發惡心、嘔吐、腹瀉、頭暈、乏力等癥狀,嚴重者可出現面色蒼白、出冷汗、手足發涼等暈厥現象;④舌質淡胖,舌邊兩側有齒痕,苔白,脈沉緊或細滑。
1.2.2 西醫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經期或行經前后出現小腹疼痛,痛及腰骶,甚則昏厥,以致影響工作和生活,伴隨月經周期而發作,連續3次以上,且生殖系統未發現明顯器質性病變。好發于青年未婚未育女子。
1.3 納入標準①符合西醫原發性痛經診斷標準及中醫虛寒型痛經診斷標準;②年齡15~30歲的未婚孕或己婚未孕者;③近3個月內未接受過痛經的相關治療(服用止痛藥除外);④理解并簽署知情同意書者。
1.4 排除標準①年齡15歲以下或30歲以上者;②有懷孕或生育史者;③西醫診斷為繼發性痛經,經檢查證實由盆腔炎、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癥等所致的痛經;④月經先后不定期者,或月經周期長于60 d者;⑤患有其它系統嚴重疾病如心血管病變、肝、腎或血液系統疾病,或精神病,不適合參加研究者;⑥正在服用避孕藥或使用宮內節育器者,或正在參加其他藥物臨床試驗的患者。
1.5 治療方法對照組患者服用當歸四逆湯,藥方為:當歸12 g,桂枝9 g,芍藥9 g,細辛3 g,通草6 g,大棗8枚,炙甘草6 g。水煎400 ml,分早晚2次溫服。治療組患者應用火針配合耳穴貼壓進行治療,方法如下。取穴:關元、氣海、水道(雙)、膈俞(雙)、肝俞(雙)、脾俞(雙)、腎俞(雙)、三陰交(雙)、蠡溝(雙)、足三里(雙)。常規消毒已選好的腧穴,涂上一薄層的萬花油(敬修堂跌打萬花油,廣州白云山制藥), 點燃酒精燈,右手持火針(賀氏火針,中粗規格,直徑0.8 mm),用酒精燈外焰將針燒至紅白, 迅速點刺腧穴0.2~0.3 cm, 疾速拔出,并用消毒干棉球按壓針孔片刻,再涂上一薄層萬花油。之后行耳穴貼壓法,取穴:肝、腎、神門、內生殖器、皮質下、內分泌、交感。常規消毒耳廓,用左手固定該部,右手持鑷子夾持已粘有王不留行籽的膠布,對準耳穴貼敷好,然后稍加壓力按壓1~2 min。單側取穴,兩耳輪換。囑患者每天自行按壓耳穴3~4次,每穴1~2 min。2組均于經前7~10 d開始治療,隔2日一次,至月經來潮為止,每個月經周期為1個療程,連續治療3個療程。療程結束后隨訪3個月。
1.6 觀察指標①3個療程前、后的VAS評分。針對患者所出現的疼痛度狀況采取模擬視覺評分法 (VAS)進行評分,將所出現的極度疼痛程度記為10分,重度疼痛記7~9分,中度疼痛記4~6 分,輕度疼痛記1~3分,無疼痛記0分。②療效:判定標準參考衛生部《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治愈:經治后積分減少至0分,腹痛及其他癥狀均消失,停止治療后3個月經周期未復發;顯效:經治后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積分的1/2以下,腹痛明顯減輕,其他癥狀亦減輕或消失,不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有效:經治后積分降低至治療前積分的1/2~3/4,腹痛減輕,其他癥狀好轉,服止痛藥能堅持工作;無效:腹痛及其他癥狀均無改善。

2.1 2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經治后,2組患者的疼痛VAS評分均降低,治療組治療后的VAS評分與對照組相比改善的更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疼痛VAS評分比較 (例,
注:與本組治療前比較,1)P<0.05;與對照組治療后比較,2)P<0.05
2.2 2組患者療效比較治療組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療效比較 (例,%)
原發性痛經發病率高,大部分為初潮后、處于青春期的年輕女子,及未生育的年輕婦女,在校女大學生痛經率高達69.5%[5]。在中醫理論中屬于“經行腹痛”范疇,病機主要為沖任瘀阻或寒凝經脈,導致患者氣血運行不暢,致使胞宮經血流動受阻。其中虛寒型原發性痛經更為常見,主要以患者體質虛寒為主因,以體質虛寒、經脈不通為主要病機。欲緩解患者的痛經并避免復發,需以溫陽行氣活血為主,振奮患者的陽氣,溫煦胞宮,以保證胞宮內經血流通順暢,從而減輕患者的疼痛感?;疳樑浜隙ㄙN壓療法正是在中醫理論指導下,以溫陽為主用于治療虛寒型原發性痛經的一種方法。本治療方案中火針具有祛寒除濕、活血散結、溫通經絡,逐寒止痛等功能。郭喜利等[6]通過對火針作用機理的探討,認為火針療法最直接的治病機制就是改善微循環,刺激痛敏結構。使用火針刺激腹部穴位,可明顯升高病變部位的溫度,從而加強局部組織代謝和改善局部微循環、組織的營養狀態,利于清除病理組織[7]。所取穴位足三里,四總穴之一,有溫陽益氣,補益脾胃之效,脾胃又為后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因此加選此穴,補中益氣,化生氣血,壯心陽以通血脈,寒痹自除[8]。關元穴屬于任脈,系三陰、任脈之會,氣功聚氣凝神之所,又為全身強壯養生之要穴,《太平圣惠方》言:“引岐伯云,但是積冷虛乏病,皆宜灸之。”該穴位能補腎培元,調補沖任,升陽益氣,關元為理沖任,調精血之要穴,還可通調肝脾腎三經。穴位都有良好的近治作用,其處于腹部,治療痛經尤其是虛寒性痛經有良好的效果。氣海,氣為血之帥,從而達到固胞調沖任的作用,與附近的關元、水道等穴共同應用便能幫助患者治療經水不暢通等癥狀,也可起到補腎益精、溫經散寒等效果。經脈所過,主治所及,刺激背俞穴,可激發所聯系臟腑之氣和其他背俞穴的功效,達到調暢全身臟腑氣機的作用,可振奮諸臟之陽,逐寒止痛。膈俞屬足太陽膀胱經,又屬“八會穴”之“血會”,能夠調理患者氣血,并緩解患者的不適感,同時兼具養血和營的功效。三陰交穴間接與沖、任、督三脈相連,沖為血海、任主胞宮、督脈則為一身陽脈之海,三脈一源而三歧,皆起自胞中。蠡溝穴,足厥陰之絡穴,聯絡肝膽、疏肝解郁、行血止痛[9],可治療婦人經帶胎產諸癥,進行火針可對寒凝肝經的痛經有殊效。當前西醫學中的許多理論認為原發性痛經的發生,主要與女性身體內部產生的子宮內膜和身體中所釋放的前列腺素等密切相關,前列腺素會刺激患者子宮收縮,導致患者疼痛感加劇,而采用針刺對患者的關元和三陰交能夠有效降低患者體內的前列腺素含量,調節內分泌狀況,能夠有效解除患者子宮發生痙攣性收縮的情況。火針配合耳穴按壓能提高患者疼痛閥值,取患者的子宮相應部位穴位來對患者的氣血進行調理,能夠起到良好的行氣止痛和調節患者內分泌的效果,同時也能夠緩解患者的其他不適癥狀。耳穴:內生殖器屬相應部位取穴,可調和胞宮氣血;內分泌能調整內分泌功能;肝、腎能調理沖任,疏肝益腎,行氣止痛;神門能安神止痛;交感能調整植物神經,解痙止痛;痛劇者加皮質下以消除皮質中樞的痛性痛灶;耳中能行滯祛瘀;脾能健脾補氣。諸穴合用,火針及耳穴壓貼齊下,使氣血經脈得溫補,沖任胞宮寒邪散、瘀滯行,而血脈自通,氣行血活,痛經自除。
2種治療方法比較可得出,火針配合耳穴貼壓,操作簡便,且明顯減少了每次治療的時間,僅需數分鐘。又因其治療間隔時間較長,可以靈活安排每次治療的時日,且耳穴貼壓療法,方便患者在貼壓期間隨時隨地進行按壓,能很好地保持療效的持續性。比較適合當前節奏較快的生活,特別是針對一些由于身體虛寒所致痛經的患者,多是在校學生,學業繁重,時間緊,火針配合耳穴貼壓療法對此具有一定優勢?;疳樑浜隙ㄙN壓療法的長效性使得周期療法在針灸治療中的應用更具有實際操作的可行性,每個月經周期只需行2~3次治療,極大地減少了因中斷而影響療效的可能性,提高了患者的依從性。綜上所述,將火針配合耳穴貼壓應用于虛寒型原發性痛經患者的治療,符合當今社會簡便、安全、無毒副作用的治病理念,且效驗、省時、價廉,容易被廣大患者接受,極具推廣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