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 坤
早期先兆流產是指在妊娠12周以前,先出現(xiàn)少量的陰道流血、繼而出現(xiàn)腹部疼痛或腰部酸痛,且無妊娠物排出的癥狀[1]。近年來,受生活壓力以及環(huán)境等因素的影響,早期先兆流產的發(fā)病率逐年升高。若不采取及時有效的治療措施,可引發(fā)反復性自然流產,對女性的身體健康有較大的影響。地屈孕酮可以刺激子宮內膜激素的分泌,從而緩解臨床病癥,維持正常妊娠,但使用單一藥物治療的效果并不理想[2]。中醫(yī)理論認為早期先兆流產的主要病機在于脾腎不足、沖任不固,而使胎元受損。自擬安胎丸的主要成分包含菟絲子、懷山藥、桑寄生等,具有補腎健脾、益氣養(yǎng)血、固沖安胎的功效[3]。本研究探討了地屈孕酮聯(lián)合自擬安胎丸治療早期先兆流產的效果,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60例我院2016年8月—2019年8月收治的早期先兆流產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和試驗組,各30例。對照組年齡21~34歲,平均(27.42±3.50)歲;首次妊娠15例,流產1次10例,流產2次及以上5例;妊娠時間4~10周,平均(6.65±2.55)周。試驗組年齡21~36歲,平均(27.45±3.48)歲;首次妊娠13例,流產1次11例,流產2次及以上6例;妊娠時間5~10周,平均(6.71±2.58)周。2組基本資料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組間能夠對比分析。
1.2 病例選擇標準診斷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4]中關于脾腎兩虛型早期先兆流產的診斷標準:陰道有少量出血,色淡紅;腹部疼痛或有墜脹感,腰部酸痛;頭暈耳鳴,神疲體倦,夜尿頻多;舌苔白,脈沉細。納入標準:符合上述診斷標準者;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均知情同意等。排除標準:伴有嚴重心腦血管、肝臟等疾病患者;合并卵巢腫瘤、子宮畸形者;對本研究使用藥物過敏者;由宮外孕、生殖道反復感染所致出血者。
1.3 治療方法2組均給予營養(yǎng)支持,補充維生素E及葉酸,并囑咐患者臥床休息以及嚴禁性生活,對照組使用地屈孕酮片(荷蘭AbbottBiologicalsB.V.公司生產,國藥準字H20130110,規(guī)格:10 mg)治療,劑量為:40 mg/次,1次/d。試驗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自擬安胎丸(魯藥制字:Z0920030180)治療,自擬安胎丸的組方:菟絲子18 g,炙黃芪15 g,懷山藥15 g,桑寄生15 g,續(xù)斷12 g,黨參12 g,白術15 g,阿膠10 g,白芍10 g。洗凈干燥后粉碎成細粉,于細粉中加入煉制過的蜂蜜,攪拌均勻制成軟材,制成藥丸,每丸3 g。服用劑量為:2丸/次,2次/d,于每日早晚口服。2組治療周期均為14 d。
1.4 觀察指標①比較2組治療后臨床指標改善情況,包括腰部酸痛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止血時間、孕酮恢復時間(孕酮值≥25 ng/ml即為恢復)。②比較2組治療前后血清孕激素誘導的阻斷因子(PIBF)水平變化,分別于治療前后抽取空腹靜脈血3 ml,通過3 000 r/min離心10 min分離血清,提取上清液后,保存至-20 ℃,使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法進行檢測。③于妊娠12周對患者進行隨訪,胎兒發(fā)育正常即為保胎成功。比較2組保胎成功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不良反應包括乳房脹痛、皮膚瘙癢、惡心嘔吐。

2.1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腰部酸痛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止血時間及孕酮恢復時間均明顯縮短(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指標改善情況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IBF水平變化比較與治療前相比,治療后2組血清PIBF水平均升高,且試驗組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PIBF水平變化比較 (例,
注:與治療前比,1)P<0.05;與對照組比較,2)P<0.05
2.3 2組患者保胎成功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試驗組的保胎成功率為93.33%,高于對照組的70.00%;試驗組的總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3.33%,低于對照組的23.33%(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保胎成功率和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例,%)
注:與對照組比較,1)P<0.05
早期先兆流產屬于妊娠早期常見的并發(fā)癥,其病理機制較為復雜,且病因多種多樣,主要包括胎兒因素、母體因素及外界因素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母體內分泌系統(tǒng)紊亂引起的內分泌功能失調[5]。地屈孕酮是一種口服孕激素,它與孕激素受體具有較強的親和力,可用于內源性孕激素不足而引起的各種疾病。中醫(yī)理論將早期先兆流產歸為“妊娠腹痛”“胎動不安”“胎漏”等范疇,認為其病機主要在于腎虛、氣血虧損,從而導致沖任不固,腎不系胎。《女科集略》中記載:“女子腎臟系于胎,是母之真氣,子所系也”。腎為先天之本,主生殖。若腎氣充盈,則脾運化健旺,氣血充足,沖任脈盛,胎元發(fā)育強壯;若腎氣虧損,則沖任受損,肝血失充,脾失健運,不能固攝胎元,最終導致胎動不安、胎漏的發(fā)生。因此臨床上應予以補腎、補脾、固沖任的治療原則[6,7]。
本研究中所選用的自擬安胎丸中的菟絲子具有益肝腎、固精安胎的功效;白芍滋陰補血,桑寄生補腎陽,兩種藥材聯(lián)用則“陽中求陰”,使“陰得陽生而泉源不竭”;黃芪味甘,具有補氣固表的功效;白術善祛陰濕,具有補脾、安胎的功效;朱丹溪曰:“產前安胎,黃芩、白術為妙藥也”。懷山藥滋補益腎;續(xù)斷補肝腎、調血脈;黨參健脾養(yǎng)血;阿膠補血、安胎,諸藥合用,共奏補腎健脾、益氣安胎的功效。臨床研究[8]表明,血清PIBF是孕激素成功妊娠的關鍵,它主要通過孕酮結合孕酮受體誘導T淋巴細胞而產生,可保護胚胎免受母體免疫系統(tǒng)的侵襲。現(xiàn)代藥理學研究[9]表明,莬絲子中含有的總黃酮可調節(jié)下丘腦-垂體-卵巢的促黃體功能,從而達到促進母體分泌孕酮的作用;桑寄生可以使孕婦卵巢中的人絨毛膜促性腺激素受體結合的數量增加,且能使血小板的聚集能力降低,防止血栓的形成;黃芪可使妊娠期間孕婦的孕酮水平升高,具有保胎作用;白芍具有調節(jié)免疫的功能,同時還可鎮(zhèn)靜、止痛。本研究結果顯示,試驗組的腰部酸痛緩解時間、腹痛緩解時間、止血時間及孕酮恢復時間均短于對照組;治療后,與對照組相比,試驗組的血清PIBF水平及保胎成功率均較高;不良反應發(fā)生率較低,提示自擬安胎丸聯(lián)合地屈孕酮可有效促進早期先兆流產患者激素水平的恢復,提高保胎成功率,且安全性較高,與徐清華等[10]的研究結果一致。
綜上,自擬安胎丸聯(lián)合地屈孕酮對于早期先兆流產有較好的治療效果,可促進激素水平的恢復,提高保胎成功率,且安全性高,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