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俊
中醫情志護理是臨床中醫治療的重要組成部分,即醫護人員利用各種言語技巧、行為負責、態度端正友善影響著患者,最大限度緩解其焦慮等負性情緒,以達到提高臨床療效,改善預后的目的。在肝癌患者的臨床治療中,介入治療是較為常用的手術模式,具有減輕痛苦、微創、療效顯著等應用優勢[1,2]。但是由于大多數患者對介入治療的相關內容了解甚少,加之深受疾病困擾,不可避免地在治療期間產生焦慮、擔憂等不良情緒,進而對手術治療效果造成不良影響,且影響后續治療。因而,實施有效的護理措施十分有必要。當前,在腫瘤臨床護理中,中醫情志護理逐漸得到廣泛應用。本研究主要探討中醫情志護理對肝癌介入治療患者疼痛及負性情緒的改善作用,具體內容如下。
1.1 一般資料研究對象為2018年1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擬行介入治療的124例肝癌患者,利用隨機數字表法,將患者分為參照組(62例)與研究組(62例)。研究組中33例男性、29例女性;年齡21~65歲,平均年齡為(43.12±4.39)歲;child分級:36例A級、26例B級。參照組中32例男性,30例女性;年齡22~67歲,平均年齡為(45.14±5.43)歲;child分級:37例A級,25例B級。經檢驗,組間基線資料比較差異不顯著,不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有可比性。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符合原發性肝癌臨床病理診斷,且不存在肝外轉移[3];②伴有疼痛癥狀;③經診斷后,住院時間超過10 d;④對本研究知情并自愿簽署護理同意書。排除標準:①體質較差患者;②精神疾病患者;③合并心肺腎功能嚴重不全、危及生命患者;④中途轉出治療患者。
1.3 護理方法參照組:實施常規臨床護理,護理期間,護理人員詳細、耐心地為患者解疑答惑,說明各項治療注意事項與配合事項,開展全面的知識宣教活動,提供飲食護理,指導患者運動與康復訓練等。在治療期間,護理人員積極友善地經常與患者進行溝通,了解其心理、生理以及社會需求,出現任何情緒變化異常情況應及時告知主治醫師,準確地采取相應措施予以處理。術前、術中積極展開全面健康教育,使其對介入治療有充分的認識。研究組:結合常規護理實施中醫情志護理,該護理方法注重保持患者心態平衡,避免大喜大悲,充分利用各種護理措施實現有效的心理護理,主要方法有:①知情療法。護理人員積極友善地經常與患者進行充分溝通,使患者切實了解介入治療的重要性與必要性,培養其治療認知正確性,逐步提高患者治療與護理配合度,對癥下藥,消除患者緊張、恐懼的負性情緒。②靜志法。護理人員指導患者進行靜坐,學會正確呼吸法,從吸氣握拳開始,逐步放松緩慢呼氣,通過反復的吸氣、放松,體會心理情緒由緊張到放松的整個過程,保持注意力集中于呼吸,充分放松身心以達到調節情緒的作用。每天下午介入治療后便可進行一次靜坐凝神,每次20 min左右[4]。③以情勝情法。指綜合中醫陰陽、五行等學說理論,針對患者具體的病態情志,應用一種或多種情志進行對應刺激,以達到制約負性情緒擴大或消除負性情緒的目的,進而治療情志身心疾病[5]。護理人員應先掌握患者的興趣,就其感興趣的內容展開聊天話題或者講述故事、笑話,使得患者身心愉悅,保持樂觀情緒,盡可能消除由于治療造成的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積極配合臨床治療和護理工作。④藝術治療。結合患者的個人喜好,為其播放愉悅的音樂,鼓勵繪畫或者舞蹈,同時專業的心理醫生予以心理疏導,幫助患者進行自我情緒調節,以改善負性情緒。⑤移情暗示法。在某種情況下,言語會對生理和心理活動產生較大的影響,因而正確應用“語言”,對患者實施適宜的啟發誘導,介紹講解疾病相關知識,掌握患者的顧慮思想,以盡快提升其戰勝疾病、早日康復的自信心。護理人員通過共情,就患者感興趣的話題展開交流,定期組織適合群體活動的患者進行聯誼活動,以建立患者之間相互理解、相互撫慰的良好治療氛圍,并鼓勵臨床療效較好的患者為其他患者做抗病經驗交流,適當轉移對自身疾病的關注度,緩解疾病癥狀帶來的疼痛感。
1.4 評價指標①應用疼痛數字評分法(NRS)評估2組患者住院第1天、第5天、第10天疼痛情況,滿分10分,疼痛程度正比于分值。②應用焦慮自評量表(SAS)和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價2組患者住院第1天、第5天、第10天負性情緒情況,其中SAS閾值50分,焦慮程度正比于分數;SDS閾值53分,抑郁程度正比于分數。③統計并比較2組患者持續漏氣、上肢運動障礙、感染等術后并發癥發生情況。

2.1 NRS評分住院第1天2組患者NRS評分比較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護理干預第5、10天2組患者疼痛NRS評分均呈現下降趨勢,且2個時間點研究組患者NRS評分均顯著低于參照組,組間差異顯著,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不同時間NRS評分對比 (例,
2.2 負性情緒評分住院第1天2組患者SAS、SDS評分比較不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住院第5、10天2組患者負性情緒SAS、SDS評分均呈現下降趨勢,且2個時間點研究組患者SAS、SDS評分均顯著優于參照組,組間比較具有統計學差異(P<0.05)。見表2、表3。

表2 2組患者不同時間SAS評分對比 (例,

表3 2組患者不同時間SDS評分對比 (例,
2.3 并發癥護理后研究組患者感染、肺膨脹不全、上肢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發生率(3.23%)顯著低于參照組(16.13%),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4。

表4 2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對比 (例,%)
注:相比參照組,1)P<0.05
中醫學指出,人的身心健康及疾病治療情況與其精神情緒活動存在密切聯系。情志護理對人的健康、疾病治療和轉歸具有重要的影響。中醫情志護理是一種特色的中醫心理療法,在護理過程中,護理人員及時掌握患者病情動態、心理變化情況,協助患者適度正確宣泄內心抑郁、憂悶情緒,消除不良情緒對疾病恢復造成的影響,以有效發揮患者主觀能動性,減少負性情緒對臨床療效的影響[6]。
中醫學認為,怒屬于肝木,肝又是將軍之位,其性剛烈,怒者氣亂,目張毛立,面色慘白,怒發沖冠,向上搏擊,氣不順則生出諸多癥狀,在七情之中,怒氣病機之廣泛,發病之繁多,因而中醫治療主張平息怒氣最為首要,戒怒戒燥更為重要[7]。《黃帝內經》有記載:“數問其情,以從其意,伺之所欲”[8],護理干預應注重“動之以情”,盡量滿足患者需求,以免引起患者情緒波動與生怒[9]。護理人員應盡可能動之以情安撫發怒的患者,使其或悲傷或感動,最終發泄心中怒氣。臨床診斷發現,疼痛、焦慮與抑郁是肝癌患者主要的癥狀,因疾病折磨、手術刺激、經濟負擔等因素,肝癌患者大多表現不同程度的恐懼、焦慮、抑郁等負性情緒,不利于疾病恢復。實施中醫情志護理就是要以患者意志核心,適應情志,實施具有個性化的護理干預,醫護人員利用各種言語技巧、行為負責、態度端正友善影響著患者,最大限度緩解其焦慮等負性情緒,使其清凈養神,提升疾病康復的信心,以達到提高臨床療效。
本次研究中,護理后,研究組患者NRS評分、SAS、SDS評分均顯著優于參照組(P<0.05),且感染、漏氣、上肢功能障礙等并發癥發生率顯著低于參照組(P<0.05)。可見,中醫情志護理在改善肝癌介入治療患者疼痛癥狀以及緩解焦慮、抑郁負性情緒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干預效果明顯,促進早日恢復,推薦臨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