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比利時特派記者 牛瑞飛

疫情改變了世界,比如,人們減少了旅游、減少了聚會、盡量線上辦公與學習等。在歐洲,人們的生活方式和觀念都發生了一些改變。
歐洲國家,特別是申根國家之間基本上沒有國界的限制,人員與貨物自由往來,但是,疫情改變了這一切,人員和貨物的往來失去了以前的順暢,邊檢變得非常復雜,在有的國家邊界附近,運輸貨物的大卡車堵了幾十公里。從3月中下旬開始,不少歐洲國家意識到,依賴進口食物已經難以為繼。于是,更多本地產食物走上了餐桌。在法國5月份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35%的受訪者更傾向于購買本地產食材。據統計,疫情期間,法國消費者買當地農產品的訂單數量增加了兩倍。在比利時,疫情期間本地產有機食品銷量大增,水果增長16%,蔬菜增長20%。
吃本地產食品的好處有很多,首先從田地到餐桌所經過的環節更少,最大限度保護了食品免受細菌和病毒污染;其次,本地食材從采摘到上市時間更短,更新鮮,營養流失更少;第三,水果蔬菜都能做到“樹上熟”,味道更好;第四,消費本地農產品是一種健康環保的生活方式,沒有長時間和多流程的流通環節,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法國“一切有利于環境”協會秘書長讓·盧克·費薩德認為,為了自身健康和保護環境,選擇食物有三個原則,首先就是要選擇本地產食物,其他兩個原則是要選擇應季食物、減少對肉食的過分消費。
由于新冠病毒更喜愛低溫與潮濕的環境,所以現在越來越多的歐洲人減少了生食蔬菜的數量,牛排也會比以往做得更熟一些。
疫情封鎖讓不少人感到孤單和無助,意識到地球不僅是人類的家園,同時也是動物的家園。在疫情期間,更多歐洲人去動物庇護所領養動物,其中小狗是最受歡迎的,貓、兔子、雞、羊、驢和馬也比疫情前更受關注,比利時和法國的一些動物庇護所的所有動物都被領養走,這是前所未有的。一家動物庇護所的負責人認為,領養一只小動物可以讓生活更加愉快,給小動物一個充滿愛的家,也會讓自己遠離抑郁,可謂雙贏。
疫情讓人類的活動減少,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大了很多,在記者居住的社區的馬路上,夜間經常可以看到拖家帶口出來覓食的狐貍,特別是在每周二和周日晚間居民扔垃圾的時段。在比利時的瓦隆地區,最近更是發現了8頭狼的蹤跡,在疫情前,很多動物學家認為野生狼幾乎在歐洲大陸絕跡。如今,野生狼群的回歸讓動物學家非常興奮,列日大學教授梵希娜·斯科特認為,狼是可怕的,但對人類沒有危險,20年來,在歐洲并沒有狼襲擊人類的案例。但是,狼群的出現對當地的畜牧業還是存在較大的威脅,近一段時間,農場的羊被狼襲擊幾次了。鑒于此,瓦隆地區特別出臺了《瓦隆地區保護野生狼計劃》,其中明確提出,狼對畜牧業造成的損失政府會進行經濟賠償。這個計劃被看成是當地人與狼和諧共處的關鍵。
縱觀歷史,人類正是在與自然斗法的過程中不斷強大和發展自己,疫情總會過去,一切的改變最終都是為了讓世界更美好。▲
環球時報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