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培鳳
加勒萬河谷歷來是中國領土,位于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縣。1962年以前,印度軍隊從未到過這一地區。今年5月初,中印兩國邊防部隊在邊境地區發生對峙以來,加勒萬河谷開始頻繁出現在中外媒體報道中。6月15日晚,印度邊防部隊在加勒萬河谷再次越過實際控制線挑釁,導致雙方激烈肢體沖突和人員傷亡。加勒萬河谷更是牽動著中印兩國人民的神經。
這并不是加勒萬河谷第一次成為關注焦點,歷史可追溯到1962年中印邊境自衛反擊戰之前。上世紀50年代以來,印度獨立后繼承英國殖民主義的衣缽,利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中國忙于抗美援朝以及中蘇關系的惡化等困難,在中印邊界全線推行“前進政策”,大肆侵占中國領土。1954年7月,印度公然修改地圖,將此前的未定邊界全部修改標識為已定界,并不斷對中印邊界進行蠶食。1959年8月和10月,印軍先后在中印邊界東段和西段挑起朗久事件和空喀山口事件兩起流血沖突。為防止沖突升級,1959年11月7日,周恩來總理致函尼赫魯,建議雙方武裝部隊沿當時實控線各自后撤20公里并停止巡邏,但這些合理建議遭到印方蠻橫拒絕。為避免邊境沖突,中國單方面停止了邊境巡邏。但印方卻利用這個空隙,繼續向中方一側推進蠶食。
1962年7月6日,印軍侵入加勒萬河谷地區,一直進逼到距離中國巡邏隊僅約一百米的地方。中國巡邏隊始終保持克制,并主動后退一段距離,才避免了嚴重事端發生。但侵入加勒萬河谷的印度軍隊,無視中國政府的強烈抗議,不僅拒不撤退,反而繼續增兵挑釁,甚至在中國哨所后方建立新的侵略據點,進一步威脅中國哨所的安全。從7月至10月,印軍在中印邊界西段中國境內設立據點多達43個。
1962年10月20日,中國邊防部隊在退無可退、忍無可忍的情況下,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一舉將印軍在西段中國境內設立的43個侵略據點全部拔掉,包括在加勒萬河谷的所有據點。中國發起自衛反擊是希望將印度逼回到談判桌上,無意通過戰爭來解決爭端。在戰場取得全面勝利的情況下,中方主動全線后撤到1959年11月7日線中方一側,在邊界西段只保留了在加勒萬河谷、空喀山口和班公湖等地區的少數哨所。長期以來,加勒萬河谷始終處在中方實際控制下。
印度雖然在戰場上遭遇重大失敗,但從未放棄過其“前進政策”,反而利用中國主動后撤之機重新搶占地盤。今年4月以來,印度邊防部隊單方面在加勒萬河谷地區抵邊修路架橋,進而無視中方的多次交涉和抗議,變本加厲越線進入中國領土構工設障,阻攔中國邊防部隊正常巡邏,試圖單方面改變邊境管控現狀。在中方的積極推動和努力下,雙方舉行首次軍長級會談,同意采取切實措施緩和邊境緊張局勢。印方承諾撤回加勒萬河谷越線人員、拆除越線設施,不越過加勒萬河口巡邏和修建設施。
在加勒萬河谷局勢本已趨向緩和、中方正積極落實雙方軍長級會談共識的情況下,令人震驚的是,印軍一線邊防部隊竟公然違背承諾,于6月15日晚再次非法越線挑釁,并暴力攻擊中方前往現地交涉的官兵,引發激烈肢體沖突并造成人員傷亡。此次事件的是非曲直非常清楚,責任完全在印方。印度總理莫迪6月19日在印全黨派視頻會議上講話稱,“沒有任何人入侵印度的領土,沒有任何人目前在印度領土上,也沒有任何印度哨所被占領”。雖然印度總理辦公室在發布莫迪講話內容時刪除了第一句,并千方百計狡辯,但常言道:“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這種欲蓋彌彰的做法只能證明印方做賊心虛,此地無銀三百兩,絲毫掩蓋不了印軍越線滋事的非法行徑。
近年來,印度在邊界問題上始終保持進攻態勢。這不僅表現在中印邊界方向,也表現在對其南亞鄰國方面。遠的不提,2019年印單方面發布新版地圖,將與尼泊爾有爭議的卡拉帕尼劃為己有,今年5月又大張旗鼓地宣布經過爭議地區的公路項目竣工,引發尼全國上下強烈反對。2019年8月,印宣布廢除憲法第370條,取消“查謨-克什米爾”自治地位,把印控克區拆分成“查謨-克什米爾”和拉達克兩個中央直轄區,將與巴基斯坦和中國有爭議的領土全部納入印度的行政區劃。印度這一系列操作違背國際關系準則和安理會相關決議,公然將單方面處置爭議領土視為印內政的舉動,嚴重惡化了本地區國家間的關系,對地區和平與穩定造成嚴重消極影響,印度已經成為南亞次大陸動蕩的源頭。
與之形成鮮明對照的是,中國已經與14個周邊鄰國中的12個(除印度、不丹外)通過和平談判劃定了邊界,正通過“一帶一路”倡議加強與鄰國的互聯互通,把陸地邊界變成友好合作的紐帶。中國人民愛好和平,對捍衛本國的領土主權有堅定的信心,但對別國的領土沒有絲毫覬覦之心。對爭議領土,中國歷來主張在尊重國際法的基礎上,既要尊重歷史,也要照顧現實,并充分考慮到兩國人民的民族感情,通過友好談判,互諒互讓,和平解決。
中印關系七十年來的歷史早已證明,中印合則兩利,斗則兩傷。不論是在加勒萬河谷,還是在中印邊界的其他地方,中國從來都不是挑釁者。1962年,中國在退無可退的情況下,為了迫使印度回到談判桌上來打了一場政治軍事戰。58年后的今天,中國在堅守底線的同時,依然希望能與印度和平相處,通過對話妥善處理爭端,管控好分歧。希望印度能與中國一樣保持冷靜克制,與中國相向而行,堅持通過對話談判和平解決沖突,共同為緩和緊張局勢、恢復邊境地區的和平與安寧作出不懈努力。▲
(作者是武漢大學中國邊界與海洋研究院教授)
環球時報2020-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