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濤 張春成 翁玉艷
進入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突如其來席卷全球,給人類社會帶來前所未有的沖擊。當前,世界經濟深度衰退已成定局,國際政治格局重塑加快演變,全球能源戰略博弈持續深化。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動力,疫情對全球能源短期運行產生了明顯沖擊。據初步統計,疫情波及國家的短期能源消費(每日或每周)普遍下降,降幅之大、下降之快前所未有。在供應方面,除可再生能源外,煤、油、氣、電等能源品種普遍出現下降。
煤炭首當其沖,受疫情影響最為嚴重。IEA估算,一季度全球煤炭消費降幅在8%左右。一是因為中國經濟在2、3月深受影響,工業用煤、發電用煤均有所下降;二是能源需求萎縮,煤炭難以抵御來自低價天然氣的競爭,尤其是在歐美發電領域;三是2020年初全球多地氣候偏暖,采暖用煤有所下降。從產業鏈視角看,煤炭的生產和運輸受疫情影響較小,主要是生產與消費相對集中、對跨境貿易的依賴較小。但是,疫情導致的需求下降進一步減弱了煤炭領域的投資意愿。
石油受到的影響小于煤炭。IEA估算一季度全球石油消費降幅在5%左右。當前,公路和航空運輸用油占全球石油消費的60%以上,疫情期間兩者大幅減少是總消費量下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導航軟件數據顯示,在不同國家,個人出行需求下降了50%—75%;航空協會數據顯示,全球航班數量約下降60%,部分航空公司甚至喪失了90%的客流。此外,口罩、護目鏡、隔離服等個人防護設備需求暴增,相關石油制品消費快速攀升。從產業鏈視角看,石油行業的核心問題是生產和供應沒有也無能力隨著需求的快速變化進行調整,從而導致市場動蕩、庫存激增、價格暴跌。
天然氣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IEA估算一季度全球天然氣消費降幅在2%左右,一是因為雖較煤炭具有成本優勢和環境優勢,但天然氣發電還是隨需求萎縮有所下降;二是因為疫情之下,中國的工業用氣相對平穩,居民用氣因居家隔離還略有增加;三是因為天然氣消費比重較高的歐洲和美國在3月才開始實施隔離舉措。從產業鏈視角看,疫情導致本已寬松的全球天然氣供需形勢更加松弛,多數地區存儲規模處于歷史高位,部分地區甚至出現了負氣價。
電力對疫情影響的反映最為直觀。IEA估算,一季度全球電力消費降幅在2.5%左右。從電量降幅看,嚴格防控舉措會導致日用電量下降20%左右,而部分防控舉措會導致日用電量下降10%左右;從負荷特性看,工作日負荷曲線變得平滑,早高峰推遲了1—2個小時,晚高峰需求有所增加;從用電結構看,電力消費從工業生產、商業辦公向居民消費轉移,服務業用電占比越高,整體用電降幅越大,而受居家時間延長、線上辦公增多等因素拉動,個別國家居民日用電量增長近40%。全球各國在疫情期間普遍實現了電網運行穩定、電力供應可靠。
可再生能源是唯一保持穩定增長的能源品種。一是發電裝機保持快速增長;二是發電邊際成本低,有足夠能力在電價大幅下跌環境中依然保持競爭力;三是可再生能源發電在絕大部分國家擁有優先調度權,對用電需求下降、負荷特性變化形成了“天然免疫”。但是,用于建筑采暖的可再生能源因為氣候偏暖、用于交通運輸的生物燃料因為出行減少,均出現下降。
當前,全球約60%的煤炭消費用于發電,其余主要是工業生產,小部分被建筑部門消耗。展望中期,全球煤炭需求的增長動力主要來自印度和東南亞國家,包括電力需求增長、工業生產擴張、基礎設施建設;中國占據了全球煤炭市場的“半壁江山”,總體處于峰值平臺期,一方面是居民生活與輕工業的煤炭消費持續下降,另一方面是發電用煤低速增長;在歐洲和北美等發達地區,煤炭既面臨低價天然氣的競爭,又面臨可再生能源發電的擠壓,部分國家出于減排控污目的,還計劃實現“煤電退出”。總體上,全球煤炭消費在疫情過后會出現一定回升,中期內總體保持平穩態勢,并不存在大幅跳升的基礎,也不存在快速下降的可能。
當前,全球石油市場仍處深度調整之中。在供給側,頁巖革命的成功助推美國成為全球石油供應的關鍵一員,沙特等OPEC國家及俄羅斯致力于市場平衡和價格平穩的減產努力充滿艱辛和曲折,以巴西、挪威為代表的非OPEC國家不斷擴大生產,伊朗、委內瑞拉等傳統產油國所經受的經濟制裁或政局動蕩削弱了其供應能力。在消費側,“兩個轉移”的特點趨于明顯,一是消費重心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轉移,二是消費用途從交通燃料向化工產品轉移。盡管疫情給石油市場帶來需求驟降、庫存猛增、價格振蕩、投資低迷等明顯沖擊,但中期內伴隨經濟復蘇,全球石油需求回升至疫前水平后,仍有望實現一定增長。
天然氣仍是化石能源中最具增長潛力的品種。在供給側,美國正在引領全球天然氣生產的增長,液化天然氣正成為全球天然氣貿易的主要品類。在需求側,中國出于大氣污染防治和溫室氣體減排目的,在工業和建筑領域大力推進“煤改氣”,很快將成為全球最大的管道天然氣進口國和液化天然氣進口國;在北美、中東和北非,豐富且廉價的天然氣生產帶動了天然氣消費的快速增長;在歐洲,煤炭與核能的衰退為天然氣留下了一定空間,但也面臨來自可再生能源的有力競爭;以印度、東盟為代表的亞洲發展中國家受人口擴張拉動,發電、化肥等需求增長推動天然氣消費潛力不斷釋放。展望中期,全球天然氣需求有望穩健增長,在發電、燃料、化工等領域均呈現持續增長態勢;疫情對美國頁巖氣生產商的打擊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未來幾年的供應充裕度,但全球天然氣市場仍有望表現出較強韌性。
全球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大趨勢不會因疫情而改變。中期內,水電、核電開發將依據各國規劃穩步實施,疫情影響主要是工期延遲;風電、光伏發電將獲得超越新建煤電和氣電的競爭優勢,保持快速發展態勢。此外,可再生能源在供熱領域將保持穩步擴張態勢,生物燃料等隨著公路運輸和航空運輸的恢復將重拾增長勢頭。
基于疫情對全球能源短期運行的沖擊和中期發展的影響,我們有如下幾點思考。
一是疫情對全球能源短期運行產生明顯沖擊、對中期進程產生一定擾動,但能源清潔低碳轉型的長期趨勢不會因疫情而改變。
二是疫情并未對能源供給形成致命打擊,能源系統完全有能力應對當前沖擊,但風險主要在于疫情持續時間過長將對供給能力產生實質性傷害,或者疫情與自然地質災害、政治軍事沖突等同時發生。
三是疫情是一場“黑天鵝”事件,但它已經發生、客觀存在,全球能源不會“若無其事”地回到疫前狀態。疫情加速了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政治經濟格局演變將對能源長期發展產生深遠影響。
四是經濟深度衰退背景下,市場主體為規避風險、降低成本或傾向于選擇傳統化石能源,從而延緩能源清潔低碳轉型步伐,各國政府應當堅持和加大對可再生能源的支持和引導。
五是能源投資是抵御當前經濟衰退、助推未來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建議加大可再生能源投資以強化能源轉型方向、加大電力基礎設施投資以支撐數字經濟發展。
(《中國能源報》2020年6月8日)